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辐射防护与核应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8
2. Key Laboratory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d Nuclear Emergency, China CDC,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放射诊疗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的进一步需求,医疗机构大量购进新的放射诊疗设备,设备性能的提高大大提升了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但是其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增加了放射工作人员的人数和年集体有效剂量[1]。《职业病防治法》[2]规定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须佩戴个人剂量计。个人剂量监测作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放射诊疗工作场所防护效果评价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评估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也是放射性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研究拟通过对2016-2020年山东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其个人剂量变化趋势,为本省辐射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资料与方法1. 资料来源:本资料山东省所辖16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信息和数据,调查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占全省总放射工作人员监测总量的20%,主要是接触X、γ射线所致放射工作人员辐照剂量。根据2017-2019年全国医疗机构放射诊断资源基本情况分析,2017-2019年山东省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总数为23 024人[3]。本次调查选取2016-2020年期间25 523人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1),其中医疗系统20 602人,工业系统4 921人。根据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4]的要求进行职业类别划分, 医疗系统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分为诊断放射学(2A)、牙科放射学(2B)、核医学(2C)、放射治疗(2D)、介入放射学(2E) 和其他应用(2F), 工业分为工业辐照(3A)、工业探伤(3B)、发光涂料工业(3C)、放射性同位素生产(3D)、测井(3E)、加速器运行(3F)和其他(3G)。
![]() |
表 1 2016-2020年山东省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Table 1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0 |
2. 监测仪器: 读出器采用3500型热释光剂量仪(美国Thermo公司)、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北京华恒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GD-3D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海阳博创辐射防护科技有限公司);探测器是JR-1155B型LiF(Mg, Cu, P) 圆片热释光剂量计(北京核仪器厂)、GR200A型LiF(Mg, Cu, P)圆片热释光剂量计(北京光润意通辐射监测设备有限公司)、CTLD-1000型LiF(Mg, Cu, P) 圆片热释光剂量计(北京瑞辐特辐射测量仪器有限公司); 剂量计退火采用2000B型热释光精密退火炉(北京康科洛电子有限公司)、P型退火炉(北京华恒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 监测流程:接受用人单位委托后将预先退火后的剂量计(包括跟随本底剂量计和工作人员佩戴剂量计)发放给放射工作人员佩戴,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5]的要求进行佩戴、测量、评价并及时出具检测报告。
4. 质量控制措施: 按照《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测规范》[6]的相关要求, 各机构每年至少1次委托经过国家授权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对监测用热释光测量系统进行检定或校准,检定或校准均合格,并且每半年做1次期间核查;同时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全国外照射剂量计盲样比对。每批次剂量计使用前均经过筛片, 同一批次剂量片分散性为3%;每个周期对监测单位发放跟随本底剂量计, 以扣除不同环境对本底的影响, 从而减少因本底带来的测量误差。检测结果低于最低探测水平(MDL) 时, 检测结果记录为1/2 MDL。
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 0软件进行分析。经正态分布检验,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呈非正态分布,其人均年有效剂量用中位数(M)、25%百分位数(P25)和75%百位位数(P75)表示。不同年份、不同职业类别之间运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比较, 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之间的两两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 不同年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2016-2020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25 523人, 集体有效剂量为13.994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P25~P75为0.14~0.59 mSv),其中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1 mSv占比为90.2%,1~5 mSv占9.0%,5~20 mSv占0.7%,超过20 mSv者占0.1%(表 2)。不同年份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19~0.49 mSv,2018年最高,为0.49 mSv;2016年最低,为0.19 mSv。不同年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2 815.91, P < 0.001)。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的总体趋势。
![]() |
表 2 2016-2020年山东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Table 2 Monitoring results of individual doses to radiation worker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0 |
2. 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剂量分布:2016-2020年医学和工业应用不同职业类别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如表 3所示。医学应用中诊断放射学监测人数最多,为14 289人,占医学应用总监测人数的69.36%,集体有效剂量7.739人·Sv,占比最高为66.11%;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其他应用的监测人数分别占医学应用总监测人数的1.50%、1.68%、7.32%、16.23%、3.91%,其集体有效剂量占比分别为0.65%、1.98%、7.45%、20.03%、3.78%。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55 mSv(P25~P75为0.24~0.87 mSv),其他职业类别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其他、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分别为0.43、0.38、0.33、0.28、0.16 mSv/年。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10.37, P < 0.01)。
![]() |
表 3 2016-2020年山东省不同职业类别外照射个人剂量分布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doses to radiation workers of different type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0 |
工业应用中工业探伤监测人数最多,为1 908人,占工业应用总监测人数的38.77%,集体有效剂量0.890人·Sv,占比最高为33.88%;工业辐照、发光涂料工业、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测井、其他的监测人数分别占工业应用总监测人数的3.27%、0.22%、0.28%、24.45%、0.20%、33.00%,其集体有效剂量占比分别为1.75%、0.09%、0.09%、27.22%、31.98%。测井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为0.37 mSv(P25~P75为0.20~0.64 mSv),其他职业类别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工业探伤、工业辐照、发光涂料工业、其他、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分别为0.27、0.24、0.21、0.16、0.11 mSv/年。工业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48.072, P < 0.01)。
3. 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分布:2016-2020年医学和工业应用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如表 4所示。医学应用共监测20 602人,占总监测人数的80.72%;集体有效剂量为11.710人·Sv,占比为83.68%,是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有效剂量最大贡献者。工业应用共监测4 921人,占总监测人数的19.28%;集体有效剂量为2.284人·Sv,占比为16.32%。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0 mSv(P25~P75为0.15~0.63 mSv),高于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4 mSv(P25~P75为0.11~0.46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93, P < 0.001)。
![]() |
表 4 2016-2020年山东省医学和工业应用外照射个人剂量分布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doses to radiation workers from medical and industrial external expos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0 |
讨论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是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及健康影响最直接的参考指标, 同时也是诊断放射性疾病和评价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水平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职业照射放射防护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调查发现, 2016-2020年山东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在0.19~0.49 mSv,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值0.28 mSv,其中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值分别为0.30和0.24 mSv,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从监测结果看出,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2017年全国平均水平(0.337 mSv)[7]。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2015和2017年全国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429、0.353 mSv)[7-8],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介入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均低于2017年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0.344、0.259、0.444 mSv)[7],核医学、放射治疗、其他人均年有效剂量均高于2017年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0.453、0.309、0.319 mSv)[7],提示以后工作中应加强对该3类职业类别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进一步改善辐射防护措施,提高培训和教育频度和强度,增强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2017年全国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0.270 mSv)[7],工业探伤、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测井人均年有效剂量均低于2017年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0.389、0.130、0.472 mSv)[7],工业辐照、发光涂料、加速器运行、其他人均年有效剂量均高于2017年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0.195、0.193、0.124、0.143 mSv)[7]。经统计学检验,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工业应用,与2017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相一致。与其他省份相比,低于2011-2018年江苏省[9]、2014-2018年江西省[10]、2015-2019年内蒙古地区[11]人均年有效剂量水平。与欧洲国家相比,医学应用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2017年欧洲国家剂量水平(0.06 mSv),工业应用人均年有效剂量与2017年欧洲国家剂量水平(0.24 mSv)相当[12],差异可能与工作量、人员防护意识、放射防护策略和措施的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比于2012-2016年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总体呈降低趋势[13],原因主要有: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改进、在岗人员的防护知识培训的强化和防护意识的提高。医学应用中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与直接使用非密封放射源、近距离操作、已注射放射性药物患者对工作人员的照射有关[14],同时也应加强对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水平的监测。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减少照射暴露时间是降低核医学人员年有效剂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加强行政部门防护监督和管理,尽可能的实现防护最优化和利益最大化。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高于工业应用,可能跟放射工作时间长、介入放射学暴露在射线中近距离操作、核医学技术中非密封放射源的表面污染和近距离操作等原因有关。
虽然本研究结果显示,工业应用中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辐照、探伤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应用中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增多,工业应用中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应受到重视。工业应用中测井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工业探伤监测人数和集体有效剂量占比最高,应重点加强对该两种职业类别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改善防护措施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据统计放射事故中,工业应用占90%以上[1, 15],2004年山东济宁辐照中心发生误照事件仍然记忆犹新,不断加强工业应用中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培训和监管工作还是十分必要的。
利益冲突 无
作者贡献声明 张显鹏负责数据收集、论文设计及撰写论文;周涛、张巍、柳怡、王新云、刘建伟、李炜、唐波、夏春冬参与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杨珂、邓君负责指导论文撰写
[1] |
胡爱英, 徐辉, 孙全富. 我国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与健康监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2): 212-214. Hu AY, Xu H, Sun QF. Personal monitoring and health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7, 27(2): 212-21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2.040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Z]. 2011.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Z]. 2011. |
[3] |
安晶刚, 徐辉, 范胜男, 等. 全国医疗机构放射诊断资源基本情况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6): 450-455. An JG, Xu H, Fan SN, et al. Analysis of basic situation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resources of the nationawide medical institution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6): 450-455.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6.009 |
[4] |
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Z]. 2007-06-03.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radiation workers[Z]. 2007-06-03. |
[5] |
卫生部. 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02 Personal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 for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 |
[6] |
卫生部. 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207-2008 Specification for performancetest of individual dose system for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8. |
[7] |
范胜男, 王拓, 李梦雪, 等. 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2): 85-91. Fan SN, Wang T, Li MX,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s to radiation workers from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in China in 2017[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2): 85-9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2.002 |
[8] |
邓君, 王拓, 范胜男, 等. 2015年我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4): 398-400. Deng J, Wang T, Fan SN, et al. Results and analysis on individual dose level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to radiation for medical workers in China in 2015[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7, 26(4): 398-400.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7.04.004 |
[9] |
陈维, 王进, 周媛媛, 等. 江苏省2011-2018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2): 110-115. Chen W, Wang J, Zhou YY,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for radiation worker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8[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2): 110-115.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2.006 |
[10] |
周宁, 邓磊, 王哲, 等. 2014-2018年江西省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2): 116-121. Zhou N, Deng L, Wang Z, et al. Monitoring results of individual doses to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14 to 2018[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2): 116-12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2.007 |
[11] |
许潇, 刘祥, 张杰, 等. 2015-2019年内蒙古地区部分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2): 104-109. Xu X, Liu X, Zhang J,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for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from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in Inner Mongolia from 2015 to 2019[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2): 104-10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2.005 |
[12] |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d Nuclear Safety, France. Data on occupational radiation exposure in all activity fields and sectors[DB/OL]. 2013[2020-09-08]. https://esorex-platform.org/.
|
[13] |
闵楠, 牛菲, 许家昂, 等. 2012-2016年山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常规监测状况[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20, 46(1): 74-76, 80. Min N, Niu F, Xu JA, et al. Routine does monitoring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6[J]. Ind Health Occup Dis, 2020, 46(1): 74-76, 80. DOI:10.13692/j.cnki.gywsyzyh.2020.01.022 |
[14] |
黄海潮, 魏伟奇, 翁振乾, 等. PET受检者出院后对公众照射剂量的估算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2): 175-176. Huang HC, Wei WQ, Weng ZQ, et al. Estim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osure dose after discharge of PET subject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08, 17(2): 175-17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8.02.024 |
[15] |
傅颖华, 杜维霞, 孙全富, 等.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及其问题[J]. 中国职业医学, 2008, 35(1): 44-46. Fu YH, Du WX, Sun QF, et al.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workers exposed to inozning radiation in China[J]. Chin Occup Med, 2008, 35(1): 44-46. DOI:10.3969/j.issn.1000-6486.2008.0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