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魏履新教授

 

我国放射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办者魏履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1140005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魏履新教授19229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50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并分配至该校卫生系劳动卫生教研室工作,1954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8月至19575月在前苏联进修, 19576月至1972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任放射卫生与毒理学室主任,19728月调入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工作,19795月至198311月任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副所长。19654月任副教授,198011月任研究员。

魏履新教授从事放射卫生防护的科研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祖国的需要,他由劳动卫生改修核防护专业,在前苏联医学科学院主修了内照射剂量学、外照射毒理学和放射毒理学。回国后为了开展原子能科学研究,制定相应的放射卫生法规标准,在当时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很难获得国外相关材料的情况下,魏履新教授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放射防护卫生标准《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电离辐射最大容许剂量标准》《防护细则》,于1960年由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1972年魏履新教授又主持制定了《放射防护规定》(1974年发布)《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1984年发布)。这些规定和标准对推动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放射卫生防护专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参加我国核试验过程中,魏履新教授作为核试验剂量效应及防护工作负责人之一,负责开展核试验的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治任务,为我国核试验卫生防护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先后荣获三等功3次,二等功1次。在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中,他是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之一。

作为高本底辐射研究组总负责人,他于19795月在日本国际辐射研究会议上作了题为中国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的演讲,被Science 全文刊登,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反响。高本底辐射研究先后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为此,第6届高水平天然辐射及氡地区国际大会特别授予魏履新教授荣誉奖状。在他的带领下, 中国的辐射健康效应研究走向世界。重要成果被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BEIR)以及国内科学论文所引用。

他深刻意识到国际学术交流的必要性。改革开放后,他通过出国开会和学术交流,卓有成效地与相关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建立联系。他是19811985ICRP第四专门委员会委员,19871989UNSCEAR中国首任代表,19791995年任世界卫生组织(WHO)辐射医学咨询组成员。他积极推荐科技人员赴外学习和进修,如日本放射线影响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贡实验室和美国能源部(DOE)环境测量实验室等,为放射防护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作为国际权威专家,魏履新教授先后担任全国放射卫生标准分委员会第1~3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专业委员会第2~3届主任委员、国家环保局(总局)核环境审评专家委员会常委、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1991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

魏履新教授重视学术期刊建设,是《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的创办者,在第一届杂志编委会中担任常务副总编辑,并于19842002年间连续担任4届《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总编辑。期间,杂志屡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银奖、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等殊荣,为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

魏履新教授一生敬业奉献,治学严谨,虚怀若谷,作风民主。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畏艰难,为我国的核试验生物效应和防护以及放射卫生防护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放射卫生事业的巨大损失。在缅怀他的卓越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的同时,他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值得后人追思和学习。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