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利,董忱,潘燕,等.电离辐射的非靶效应及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4,34(9):714-718.,et al.[J].Chin J Radiol Med Prot,2014,34(9):714-718
电离辐射的非靶效应及研究进展
投稿时间:2014-02-0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9.020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79002,81273001);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0071110057)
作者单位E-mail
刘伟利 210009 南京,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所  
董忱 210009 南京,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所  
潘燕 210009 南京,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所  
涂文志 210009 南京,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所  
邵春林 210009 南京,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所 clshao@shmu.edu.cn 
摘要点击次数: 4116
全文下载次数: 3869
中文摘要:
      经典辐射生物学认为,电离辐射直接引起的DNA损伤是辐射遗传效应的基础,即DNA是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靶分子。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射线与DNA相互作用并非产生辐射效应的必要条件,还存在辐射的非靶效应,包括辐射诱导的基因组不稳定性(radiation induced genomic instability,RIGI)、旁效应(bystander effect,BE)、适应性反应(adaptive response,AR)等,这些效应的存在对利用传统线性无阈理论评估低剂量辐射致癌风险性产生了挑战。近年来,在辐射非靶效应方面已获得大量研究成果,但其分子机制、不同非靶效应之间的联系、个体和细胞系间非靶效应的差异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未知,特别是对低剂量和中等剂量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的研究还不深入。
英文摘要: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