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李佳颖,陈红红.DNA双链断裂-集簇性损伤的诱导及其修复特点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4,34(9):710-713..[J].Chin J Radiol Med Prot,2014,34(9):710-713
DNA双链断裂-集簇性损伤的诱导及其修复特点研究进展
投稿时间:2013-12-2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9.019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000)
作者单位E-mail
张亚平 200032 上海,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放射生物部  
李佳颖 200032 上海,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放射生物部  
陈红红 200032 上海,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放射生物部 hhchen@shmu.edu.cn 
摘要点击次数: 3688
全文下载次数: 3276
中文摘要:
      近年来研究表明,高LET射线诱发的DNA集簇性损伤,特别是双链断裂 (double-stand break,DSB)-集簇性损伤比低LET射线诱发的单一位点DSB损伤的修复更为困难甚至不能修复,更易造成染色体畸变、细胞死亡和癌变的严重后果。DNA损伤应答 ( DNA damage response,DDR) 机制,包括损伤信号的监测和传递、启动修复系统、激活细胞周期检验点和诱导细胞凋亡等多条信号传导通路,通过以此构成的复杂而精确的调控网络来应对这些损伤,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DSB-集簇性损伤诱导细胞DDR的精确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本文主要就当前DSB-集簇性损伤的诱导与电离辐射的品质、DSB-集簇性损伤修复及其修复动力学特点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英文摘要: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