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阳春,张照辉,梁莉,王墨培,马力文,贾廷珍,张淑兰.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分子机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3,33(2):211-214
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分子机制
投稿时间:2012-07-1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3.02.027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卫生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09-03)
作者单位E-mail
顾阳春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张照辉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zhangzh603@126.com 
梁莉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王墨培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马力文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贾廷珍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张淑兰 10019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摘要点击次数: 4083
全文下载次数: 2640
中文摘要:
      放射性肠炎是盆腔部位肿瘤放射治疗常伴有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以放射性直肠炎和结肠炎多见,偶见于辐射事故受大剂量照射致肠型急性放射病患者。如果小肠处于照射野内,也可导致放射性小肠炎。放射性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于开始放射治疗的1~2周后,主要表现为肠蠕动增强、肠痉挛,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便血等症状。慢性放射性肠炎则出现于放疗结束后数月乃至数年,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出现肠腔狭窄引起排便困难和不全肠梗阻等征象,甚至瘘管形成。电离辐射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肠黏膜组织损伤,与其他部位的黏膜炎类似,其病理生理过程具有5个相互重叠的阶段:起始阶段、信号产生阶段、信号传递和放大阶段、溃疡形成阶段和愈合阶段[1]。本文对这些阶段涉及的分子机制进行阐述。
英文摘要: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