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安,李小娟,高玲.辐射诱发白内障阈剂量判断:变化在即[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1,31(3):249-251..[J].Chin J Radiol Med Prot,2011,31(3):249-251 |
辐射诱发白内障阈剂量判断:变化在即 |
|
投稿时间:2011-02-02 |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1.03.001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
摘要点击次数: 5030 |
全文下载次数: 3148 |
中文摘要: |
鉴于更多新迹象表明,辐射诱发白内障和循环系统疾病的阈剂量可能显著低于先前所作估计,有必要对眼晶状体和循环系统的辐射敏感性进行更细致的再评估[1]。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第一分委员会2007年成立任务组,对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低传能线密度(LET)辐射所致非癌效应的科学文献进行了汇总和评议,以期更新组织反应阈剂量(即估计组织反应发生率仅为1%的剂量)的估计值。2011年1月20日,公布了题为《正常组织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辐射效应:辐射防护语境中的组织反应和其他非癌效应的阈剂量》的报告草案[2](以下简称草案),公开征求意见,预计最晚2012年前通过最终报告,届时将取代ICRP第41号出版物[3]。 |
英文摘要: |
|
HTML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