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粒籽植入治疗技术自21世纪初引入中国后发展迅速[1-3],目前粒籽植入治疗主要使用125I粒籽源。125I粒籽植入近距离治疗具有作用距离短、靶区剂量分布可控性强、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患者耐受好等优势[4-5]。125I粒籽源的源芯为吸附125I的金属银丝,包壳为激光密封的医用钛合金管,长4.5 mm,外径为0.8或0.6 mm。随着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对125I粒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25I粒籽源在为放射治疗应用带来诊疗利益的同时,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对放射工作人员造成的内、外照射辐射危害的影响,也渐渐成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在125I粒籽源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涉及到银丝吸附、籽源装载、籽源焊接、外观检查、清洗、表面沾污与泄漏检查、活度测量等多个操作岗位。本研究以某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为调查对象,就125I粒籽源生产操作过程中所致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进行测量估算与分析。
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以某放射性药物生产企业为调查对象,该企业主要生产放射性药物125I粒籽源。该企业125I日最大操作量约为44 GBq, 年操作量约为9 TBq,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6],该生产场所为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
125I粒籽源生产车间主要包括冷焊间、热焊间、清洗间、质控间、包装间、放射性源库和废物库及相关配套辅助房间, 生产过程中使用含125I的碘化钠溶液,由于碘具有挥发性,热焊间的操作是在密闭手套箱中进行;清洗间的操作是在通风柜中进行。125I粒籽源生产工艺流程中,理论上除了钛管清洗、钛管焊接(冷焊接)外,放射工作人员在其余工艺流程碘化钠溶液分装→银丝吸附→籽源装载→籽源焊接→外观检查→清洗→表面沾污与泄漏检查→活度测量分装→质量控制等环节中均不同程度受到125I的辐射照射,其中在籽源焊接(热焊接)岗位的受照风险最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经定期轮岗从事多个岗位,热焊间、清洗间、质控间共7~9人轮岗进行操作,每日工作时间2~6 h,每年工作约250 d。2021—2023年每年对该企业放射工作场所进行外照射辐射剂量监测,并进行现场空气采样,同时连续3年对该企业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常规热释光剂量监测,分别涉及放射工作人员15人(2021年)、13人(2022年)和12人(2023年)。
2.测量仪器与方法
(1) 生产现场外照射辐射剂量测量:使用白俄罗斯ATOMTEX公司生产的AT1121型X、γ剂量率仪,其能量响应范围为15 keV~3 MeV,满足对125I产生X、γ射线的测量。现场检测时每个测量点在仪器读数稳定状态下记录5个数据,取其平均值。双人现场检测并核实测读数据。放射工作人员佩戴由北京光润意通辐射监测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R-200A型LiF (Mg,Cu,P) 热释光剂量计,其规格为圆片状Φ4.5 mm×0.8 mm,封装在TLD469型有唯一编码标识的剂量盒内。剂量计测读仪器为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生产的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常规监测周期为3个月[7],每年4个周期。
(2) 空气采样:使用卡迪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RG-50型空气采样器及美国HI-Q公司生产的TC-30型碘盒,空气采样器的流量范围为2~12 m3/h,流量测量误差±5%之内,流量稳定性误差±5%之内,计时20 min误差在±1 s内。TC-30型碘盒在采样流量约5 m3/h的条件下,碘的吸附效率约为88%。2021—2023年每年在企业生产车间各场所内固定点位采集空气,采样高度位于放射工作人员操作时呼吸带附近,距地面约1.5 m,采样流量约5 m3/h,采集时间20~60 min,共采集3次样品。实验室测量仪器为美国Canberra公司生产的BE5030型宽能平面高纯锗γ谱仪,对60Co 1 332 keVγ射线的能量分辨力为2.2 keV,数字多道为Canberra DSA1000,谱分析软件为Genie 2000,现场采集空气的碘盒样品放置在铅室测量。依据《环境及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GB/T 16145-2022)[8]和《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WS/T 184-2017)[9],通过本底、碘盒标准源以及碘盒样品的测量,采用相对比较法[10],定量分析样品中放射性核素125I。当采样时间、放置时间和测量时间远小于待测核素的半衰期时,可不进行衰变校正。高纯锗γ谱仪使用可溯源的标准点源152Eu(编号DYEU210311-11)和60Co(编号DYCO210311-12)进行能量刻度,效率刻度所用碘盒标准源(编号DHI125210311-1)的基体材料、几何形状、密度与测量样品一致;测量本底样品、碘盒标准源时,其相对探测器的位置与测量样品时相同。
(3) 外照射剂量估算:对该企业放射工作场所进行外照射辐射剂量监测,为保守估算放射工作岗位的受照风险,本研究选取现场所检点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在此期间监测的最大值,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选用岗位最大工作量时的工作时间,根据生产现场检测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与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的乘积来保守估算各岗位人员外照射剂量。同时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放射工作人员特定周期内所受外照射剂量。
(4) 内照射剂量估算:采用空气采样分析方法,对从事125I粒籽源生产的放射工作人员因吸入放射性核素125I所致待积有效剂量采用式(1)、(2)计算[11-12],将1年的125I摄入活度作为单次总摄入量来进行保守估算。
$ E(\tau)=A_0 \mathrm{e}(\tau) $ | (1) |
$ A_0=C_{\text {空 }} B_{\text {空 }} T $ | (2) |
式中,A0为放射性核素年摄入量,Bq;e(τ)为每单位摄入量引起的待积有效剂量,Sv/Bq,对放射性核素125I取值为7.3×10-9 Sv/Bq;C空为核素在空气中的活度浓度,Bq·m-3,本研究选取2021—2023年监测的最大值;B空为工作人员呼吸率,m3/h,本研究取0.83 m3/h;T为在各工作岗位停留的年总有效时间,h,本研究选取该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在各工作岗位的最长工作时间。
3.质量控制:所用检测仪器均由法定计量检定部门检定或校准,且处于有效的检定/校准周期内,标准源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出具校准结果。热释光剂量计的分散性保持在10%以内。每年参加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个人剂量监测实验室间以及全国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能力比对考核工作,均通过考核[13-14]。
结果1. 125I粒籽源生产中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估算:表 1中列出了现场测量放射工作人员操作位剂量率及设置的手套箱或通风柜手孔部位剂量率,并对放射工作人员在各工作岗位的外照射剂量进行了保守估算。由表 1可知,生产企业热焊间的热焊接操作工作位剂量率最大为2.61 μSv/h,相应岗位的年受照剂量为2.61 mSv;热焊间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年受照剂量最大为24.5 mSv。
![]() |
表 1 125I粒籽源生产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估算结果 Table 1 Estimates of external dose to radiation workers in a 125I seed source producer |
2. 125I粒籽源生产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2021—2023年企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见表 2。表 2中年有效剂量低于探测下限的放射工作人员均从事管理岗位或包装、成品物流运输岗位,62%~72%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大于探测下限。2021—2023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95、0.87、1.09 mSv;个人年有效剂量最大值分别为2.32、2.42和2.25 mSv,均为在热焊间、清洗间和质控间轮岗操作的放射工作人员。2021—2023年冷焊间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6、0.32和0.48 mSv,因其除完成冷焊接操作外,尚需要在焊接间、清洗间和质控间等放射工作岗位进行替补操作。
![]() |
表 2 2021-2023年125I粒籽源生产厂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分布 Table 2 Effective dose to radiation workers in a 125I seed source producer during 2021-2023 |
3. 125I粒籽源生产工作场所空气中125I活度浓度:工作场所空气中125I的活度浓度结果见表 3。冷焊间的操作虽然不涉及放射性核素的操作,但由于其场所处于生产车间内部,冷焊间空气中能检出125I活度浓度为93.9 Bq/m3。
![]() |
表 3 125I粒籽源生产厂工作场所空气中125I的活度浓度 Table 3 Activity concentration of 125I in workplace air in a 125I seed source producer |
4. 125I粒籽源生产放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估算:本研究调查依据表 3测得的工作场所空气中125I活度浓度结果,对放射工作人员所在工作岗位的内照射剂量进行保守估算,估算结果见表 4,估算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放射工作人员在清洗间进行125I粒籽源清洗或沾污检查工作时,因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每年因吸入125I所致待积有效剂量最大为1.55 mSv,是清洗、沾污检查岗位外照射剂量估算值的17和13倍。热焊间的热焊接岗位内外受照剂量之和为3.99 mSv/年,约为GB18871-2002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20mSv)的20%,该岗位人员所受内照射和外照射剂量之比约为1∶2。
![]() |
表 4 125I粒籽源生产厂放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估算结果 Table 4 Estimates of internal exposure dose to radiation workers in a 125I seed source producer |
讨论
125I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59.4 d,通过电子俘获发射出能量为27.5 keV的特征X射线、能量为35.5 keV的γ射线,以及与银丝作用产生能量为22.2和25.2 keV的荧光X射线。125I产生的X、γ射线的能量较低,铅半值层厚度为0.025 mm[15-18],0.25 mm铅可以屏蔽99%的射线,屏蔽是常用的外照射防护措施。因此企业选用密闭手套箱的箱体、铅手套、观察窗的铅当量分别达到1.0、0.1、2.0 mm铅当量,能有效降低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热焊间放射工作人员操作手孔部位剂量率是操作位剂量率的9~46倍,其中热焊接操作手部年当量剂量最高为24.5 mSv,仅约为GB18871-2002[6]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年当量剂量限值(500 mSv)的1/20。手部受照剂量相对较高,原因包括:①手部需要操作微小粒籽源,考虑手部操作的灵活性,密封手套屏蔽选用0.1 mm铅当量,只是箱体屏蔽铅当量的十分之一。②粒籽源生产操作过程中,源芯装载到钛合金管、激光焊接密封钛合金管、活度测量等过程都需要一颗颗源芯或粒籽源逐个操作,放射工作人员手部会近距离长时间接触源芯或者粒籽源。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并加强手部的剂量监测及有效的防护措施,定期检查手套磨损或破损情况、及时更新,并通过熟练操作减少近距离接触时间、利用器械增加距离来降低手部剂量。
依据现场实测点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扣除环境本底值后,估算热焊间的热焊接岗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最大为2.61 mSv/年,个人剂量各岗位监测结果最大为2.42 mSv/年(2022年),远低于GB18871-2002[6]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20 mSv);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略小于外照射剂量估算结果,这正与实际工作中人员定期轮岗相符。两种方法监测结果基本一致,都能真实反映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
粒籽源生产车间不同房间空气中发现不同程度的125I污染,最大者约是最小者的5倍。主要是由于不同用途房间涉及125I操作量、物理状态、操作时间及操作方式的不同, 以及场所通风换气条件存在差异。热焊间由于直接操作碘化钠溶液,导致125I挥发到空气中的量最大,该房间空气中125I的活度浓度最大,清洗间次之。理论上质控间和成品物流间的操作不存在核素的挥发,冷焊间不涉及125I的操作,其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可以不考虑内照射。王美霞等[19]也认为125I粒籽源的检查、清洗、质量控制等岗位照射类型均为外照射。但在实际监测中,企业冷焊间、质控间和成品物流间的空气中均检出125I,究其原因与生产车间的布局、物理隔断、整体通风效果等因素有关,质控间邻近热焊间、清洗间,且未进行物理隔断分区,房间门又都处于常开状态,这就造成热焊间、清洗间空气中125I放射性核素溢出扩散到其他房间。冷焊间位于车间的一角,但其场所空气中125I的活度浓度达到93.9 Bq/m3, 其门口的通道通向热焊间和清洗间,且无物理隔断分区。在企业生产车间的布局和隔断确定的情况下,车间的通风换气条件及气流流向就变得尤其重要。生产车间除了手套箱、通风柜设置单独的排风系统,满足标准通风要求外,生产车间的整体通风效果须遵循自非放射区向监督区再向控制区的流向,防止放射性气体交叉污染[20-21]。
125I粒籽源生产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通过吸入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而产生内照射。清洗间清洗岗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估算为0.09 mSv/年,人员因吸入125I导致的内照射剂量为1.55 mSv/年,约是其外照射剂量的17倍;质控间放射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约为外照射剂量估算值的5倍;成品物流间放射工作人员的内照射剂量为0.14 mSv/年,其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小于探测下限,该企业放射工作人员因吸入125I导致的内照射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重要组成部分。甲状腺是具有高选择性吸收碘的器官,经吸入途径进入体内的放射性碘将蓄积在甲状腺,应重视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的保护,因此放射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场所时宜佩戴高效过滤防护口罩,提高专业操作熟练程度,减少在生产车间的居留时间,企业也应保障工作场所具有良好的通风换气及合理的气流流向,尽可能降低内照射剂量,以保护甲状腺健康。
空气采样分析是内照射个人监测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选取工作量较大时的空气采样数据,通过单次测量结果来保守估算人员内照射剂量,从侧面反映出125I粒籽源生产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受到内照射的情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这种方法估算人员内照射剂量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结果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因空气采样易受采样条件、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采样点的选取、采样时的125I操作量、采样时间的选择、采样流量的设定、场所的通风条件以及个人工作习惯、接触时间、防护措施等都会对估算结果产生影响[22-24]。
根据125I放射性药物的生产特点,建议生产企业重视以下方面:①定期检查手套箱的防护性、密封性和负压条件,通风系统安装专用活性炭过滤装置。②保障生产车间气流遵循自非放射区向监督区再向控制区的流向,防止放射性气体交叉污染。③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穿戴防污染防护服、防护手套、高效过滤防护口罩等。④定期监测生产场所空气中125I的活度浓度,及时发现异常放射性污染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安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无任何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孟庆华负责方案设计、现场数据采集、实验室测量、数据分析及文章的撰写;孔玉侠负责现场数据采集、测量;白斌、马永忠指导论文撰写和修改
[1] |
王俊杰. 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精准与消融治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1): 1-2. Wang JJ. The precision and ablation of radioactive seed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1): 1-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1.001 |
[2] |
张强, 郝延璋.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 中国医药科学, 2021, 11(2): 62-64, 90. Zhang Q, Hao YZ. Current application of 125I radioactive seeds implantation in tumor comprehensive therapy[J]. China Med Pharm, 2021, 11(2): 62-64, 90. DOI:10.3969/j.issn.2095-0616.2021.02.018 |
[3] |
孟庆华, 马永忠, 万玲, 等.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测量与分析[J]. 首都公共卫生, 2013, 7(5): 202-204. Meng QH, Ma YZ, Wan L, et al.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radiation dose received by operating workers in the implantation of 125I seed sources[J]. Capital J Public Health, 2013, 7(5): 202-204. |
[4] |
中国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 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癌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3, 43(11): 851-857.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Oral Maxillofacial Oncology of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Socie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y of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Expert consensus on iodine-125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 for parotid gland cancer (2023 edition)[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3, 43(11): 851-857. DOI:10.3760/cma.j.cn112271-20230803-00030 |
[5] |
钟奕伟, 吕晓鸣, 石妍, 等. 125I粒子治疗儿少期头颈部交界瘤的靶区与剂量设计[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2, 42(2): 110-114. Zhong YW, Lyu XM, Shi Y, et al. Target and dose design of 125I seed brachy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pediatric borderline tumor in head neck region[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2, 42(2): 110-114. DOI:10.3760/cma.j.cn112271-20211117-00454 |
[6]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18871-2002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 |
[7]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9.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19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9. |
[8]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GB/T 16145-2022环境及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2.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GB/T 16145-2022 Gamma-ray spectrometry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adionuclides in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sampl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2. |
[9]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WS/T 184-2017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S/T 184-2017γ-spectral analysis of radionuclides in the air according to the Health industry standard[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7. |
[10] |
卿云花, 张燕, 刘佳, 等. 2015年土壤比对样品放射性γ能谱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38(6): 448-450. Qing YH, Zhang Y, Liu J, et al. Analysis of radioactivity in soil samples using γ-spectrometry in 2015 intercomparison[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8, 38(6): 448-45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8.06.010 |
[11]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129-2016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9-2016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in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6. |
[12]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16148-2009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T 16148-2009 Specification for assessments of intakes and internal doses of radionuclid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9. |
[13] |
孟庆华, 马永忠, 王欢, 等. 2009-2016年高纯锗γ能谱分析方法比对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2): 145-147. Meng QH, Ma YZ, Wang H, et al. Analysis of the intercomparison results on radioactivity measurements by HPGe γ spectrometer system during 2009-2016[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8, 27(2): 145-147.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8.02.014 |
[14] |
王欢, 孟庆华, 孙亚茹, 等. 2014-2021年参加全国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能力考核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3, 32(4): 444-449. Wang H, Meng QH, Sun YR,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assessments of gamma spectrometry of radionuclides, 2014-2021[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3, 32(4): 444-449.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3.04.015 |
[15] |
闵楠, 耿直, 王小山, 等. 125I粒籽植入术人员受照剂量模拟测量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5): 496-499. Min N, Geng Z, Wang XS, et al. Simulati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dose received by the personnel during 125I seed implantation[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5): 496-499.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5.013 |
[16] |
柳怡, 唐波, 徐瑞彩, 等. 某医院粒籽源永久性植入治疗病房的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6): 640-645. Liu Y, Tang B, Xu RC, et al. Analysis of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 ward for permanent seed source implantation treatment in a hospital[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6): 640-645.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6.016 |
[17] |
陈清凤, 陈飞宇, 陈以水, 等. 某院125Ⅰ粒籽源植入项目放射防护效果验证与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2): 184-186. Chen QF, Chen FY, Chen YS, et al. Verifica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effect of 125Ⅰ seed source implantation project in a hospital[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7, 26(2): 184-186.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2.019 |
[18] |
刘亚洲, 袁成, 施林心, 等. 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治疗恶性肿瘤进展[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4): 390-394. Liu YZ, Yuan C, Shi LX, et al. Progress of 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8, 27(4): 390-394.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8.04.027 |
[19] |
王美霞, 许志强, 贾育新, 等. 某碘-125粒籽源生产企业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与防护措施效果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23, 50(3): 340-344. Wang MX, Xu ZQ, Jia YX, et al. Analysis of radioactive occupational hazard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in iodine-125 seed source manufacturer[J]. Chin Occup Med, 2023, 50(3): 340-344. DOI:10.20001/j.issn.2095‐2619.20230619 |
[20]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120-2020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120-2020 Requirements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nuclear medicin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0. |
[21] |
国家生态环境部. HJ1188-2021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1.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J 1188-2021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nuclear medicin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1. |
[22] |
林宝, 孙桂湘, 张超宇, 等. 核医学场所空气中131 I浓度监测及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评价探讨[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3, 43(9): 717-723. Lin B, Sun GX, Zhang CY, et al. Evaluation of internal doses to workers and monitoring of 131I concentration in air in nuclear medicine workplace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3, 43(9): 717-723. DOI:10.3760/cma.j.cn112271-20230425-00129.j.cn112271-20230425-00129 |
[23] |
彭玄, 拓飞. 人体甲状腺中131I的测量方法进展[J]. 中国辐射卫生, 2020, 29(3): 313-317. Peng X, Tuo F. Progress in measurement of 131I in human thyroid[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0, 29(3): 313-317.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0.03.029 |
[24] |
王所富, 於国兵, 顾先宝, 等. 某医院核医学科不同区域不同形态131I的分布研究[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9, 26(6): 1011-1015. Wang SF, Yu GB, Gu XB, et al. A study of 131 I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forms of nuclear medicine in a hospital[J]. Lab Immun Clin Med, 2019, 26(6): 1011-1015. DOI:10.11748/bjmy.issn.1006-1703.2019.06.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