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朱昌寿,于2024年4月3日上午7点52分逝世,享年93岁。
朱昌寿1931年7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1953年6月入党。1954年8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同年8月分配至北京饭店参加工作。1957年8月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研究所,1960年7月至1961年8月公派至苏联列宁格勒放射卫生研究所学习,同年9月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1965年10月调入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先后担任二室、三室负责人,1986年7月被聘为第五研究室主任,1986年12月被聘为研究员。1996年7月退休。他是我国放射卫生专业知名的环境放射性监测专家,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放射卫生工作者。
1960年6月,因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朱昌寿被公派往前苏联学习有关核武器爆炸放射性落下灰的产生、特性、监测技术和卫生学评价方法。回国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 先后任助理研究员, 课题组长。在60年代初首次在我国建立了环境样品中锶-90、铯-137、碘-131、铀、钍、镭等的监测与分析方法。为在全国开展放射性监测工作,做好核试验前期准备工作,根据原卫生部的要求, 朱昌寿受命组建全国环境放射性监测站网,他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设计了相关的测监方案, 并推荐或研制了采样测量仪器和标准放射源,为在全国开展放射性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11月根据核试验工作的需要,朱昌寿被调入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工作,主要从事核试验现场的放射性监测工作,同时也承担了全国环境放射性监测工作。在美国和前苏联进行大气核试验和我国历次核试验期间, 朱昌寿负责全国环境放射性监测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监测资料的汇总分析与评价工作,曾多次向中央领导汇报我国核试验落下灰对全国的放射性污染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估情况。
在我国核试验现场工作告一段落后,朱昌寿先后负责开展了全国天然辐射水平和对我国公众所致剂量的调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我国污染的监测工作,以及各种电离辐射源对我国公众所致照射剂量的分析研究,为系统开展我国的环境放射性监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国环境放射性监测站系统的建立和监测技术的完善, 监测任务的完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是不断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埋头苦干才取得的。他领导的课题组, 不畏艰难,积极研究,改进监测方法, 分析评价监测数据, 做出分析判断, 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作为负责人,朱昌寿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一项,卫生部科技成果奖6项, 荣立三等功1次,1992年11月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1月被评为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撰写并出版专著两部, 发表 40余篇研究论文。曾先后兼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学会第一届委员, 连任《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第一届至第五届编委(1981-2002),以及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理事, 核工业放射医学与核医学教材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人工放射性核素环境通道及影响工作组副组长等职务。
朱昌寿一生对党忠诚,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勤恳敬业,严谨治学,在环境放射性领域做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探索建立了全国放射性监测站系统。他是我国环境放射性及其健康效应研究的奠基人,为我国放射卫生事业发展和保障公众健康做出了杰出贡献。
对朱昌寿的逝世我们深感悲痛,我们深切悼念朱昌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