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分析作为核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生物剂量方法的金标准在国内外开展50余年[1],在国内的多起事故处理中,生物剂量的资料对于放射事故的判断和临床的救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4]。近年来国际上加紧对核恐怖事件的防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核辐射事故医学应急体系,生物剂量估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5-6],而其队伍的能力是影响我国放射医学与防护领域处置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也日益增多,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并对其检测水平进行质量控制,对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机构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的质量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简称组织机构)每年持续进行全国放射卫生机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比对工作,并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判和汇总。现将2022年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能力比对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卫生行政部门对本项工作的管理和政策调控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1. 血样:选择无急慢性疾病、非放射工作者、半年内无射线和化学毒物接触史、无重度吸烟、嗜酒者的健康男性和女性各3名为供血者,肝素锂抗凝。
2. 照射条件:血样由组织机构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进行60Co γ射线照射。剂量率范围为0.55~0.65 Gy/min,剂量分别为0.8、1.5、2.4和3.9 Gy。照射剂量由组织机构放射卫生检测质量控制办公室制定。
3. 培养和制片:按照文献[7]的方法,将照射血样37℃放置120 min后,进行染色体常规培养和制片。
4. 参加机构和分类:参加机构来自于疾控中心、职防院(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核工业系统和医疗机构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核辐射损伤救治基地和承担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职责的技术机构需参加生物剂量估算A类(生物剂量估算)能力比对。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技术机构可参加生物剂量估算B类(染色体畸变分析)能力比对。
5. 标本发放:采用双盲法则给各参加比对机构发放染色体标本片,每个比对机构发放两个不同剂量的标本片。
6. 提交结果:各参加机构根据比对方案,按进度要求提供结果。参加A类的比对机构提交剂量估算结果,参加B类比对机构提交双+环的畸变率结果。
7. 质量控制措施:筛选献血志愿者,预实验保证制片质量;照射前用电离室多次进行剂量率测定,稳定后进行盲样照射;分发盲样时第三人监督,保证准确无误。
8. 结果判定:待所有参加机构提交结果后,组织机构放射卫生检测质量控制办公室提供照射剂量真值。评判标准经过专家组论证,具体如下:
(1) A类生物剂量估算结果的判定:相对偏差(%)=(估算剂量-照射剂量)/照射剂量×100%。满分100分,由如下部分组成:①剂量估算总分60分:照射剂量≥1 Gy时相对偏差≤20%,或照射剂量<1 Gy时相对偏差≤30%视为合格,得60分;任意一个样本剂量估算不合格,则该单位比对结果视为不合格。②参加比对机构利用其自建标准曲线进行分析,得10分。③检测报告评分(10分)。前3项得80分方可参加Q值评定。④Q值评定(20分):Q为质量控制分值,包括原始记录及结果报表信息完整等。Q值得分≥15分,总分≥95分认定为优秀。
(2) B类染色体畸变分析:①依据A类比对结果判定相对偏差得出最大剂量值和最小剂量值,分别代入GB/T 28236-2011[8]标准中的剂量曲线方程得到双着丝粒+环畸变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②比对机构提交的双着丝粒+环畸变率在最大值和最小值(含)之间则为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任意一个样本的畸变率结果不合格,则该单位比对结果即视为不合格。③参加染色体畸变分析能力比对的机构仅参加合格的判定,不参与优秀的评定。
结果1. 各参加比对机构提交结果报告情况:参加本次生物剂量估算能力比对(A类)的机构有60家,其中属于核辐射损伤救治基地的14家,有甲级资质的10家,省级资质的7家,省级、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职业病防治院的有24家,其余为部分医院和体检机构。参加染色体畸变分析能力比对(B类)的机构有84家,其中包括部分省级、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职业病防治院、医院和体检机构等。参加A类比对的机构全部提交了结果报告,参加B类比对的机构有78家机构提交了结果报告,其中包括1家机构只提交了1个剂量结果,有6家机构未提交结果报告。未提交结果报告和结果报告不全均视为不合格。
2. A类剂量估算结果
(1) 参加A类比对机构样本剂量估算相对偏差情况分析:在提交的60份报告共计120个样本结果中,分别统计不同相对偏差范围的样本数量和百分比,其剂量估算相对偏差≤5%的有48例(40.0%),5%~10%(含)的有25例(20.8%);10%~15%(含)的有21例(17.5%);15%~20%(含)的有12例(10.0%);低剂量20%~30%(含)的有3例(2.5%);低剂量>30%,高剂量>20%的有11例(9.2%)。
(2) 参加A类比对机构剂量估算情况分析:对60家机构提交结果以及估算情况进行分析,在参加比对的60家机构中,剂量估算得分为60的有52家,占86.7%,估算得分不合格的有8家,占13.3%。
3. B类染色体畸变率分析结果
(1) 参加B类比对机构染色体畸变率情况分析:按照A类比对方式中相对偏差得出最大剂量值和最小剂量值,将两值分别代入GB/T 28236-2011标准中的剂量-效应曲线的回归方程,得到相应的双着丝粒+环畸变率最大值和最小值。4个剂量对应的最小和最大畸变率见表 1。
![]() |
表 1 各照射剂量点对应的最大最小畸变率(%) Table 1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aberration rate at each irradiation dose point(%) |
将各机构提交双着丝粒+环畸变率与合格畸变率范围(最小和最大畸变率之间)进行比较,未提交和提交不完整视为不合格。其中比对机构提交的两个样本的双着丝粒+环畸变率在最大值和最小值(含)之间(即合格)有48家,占57%,提交的双着丝粒+环畸变率大于双着丝粒+环畸变率最大值或小于最小值(即不合格)有36家,占43%。
(2) 参加B类比对机构不同剂量组染色体型畸变结果分布情况:将参加机构的各个样本按不同剂量组进行分组,提交的畸变率结果在表 1所示该剂量组最大和最小畸变率之间的即为估算合格样本。样本估算结果情况见表 2。
![]() |
表 2 不同剂量组染色体畸变结果 Table 2 Chromosome aberration results in different dose groups |
4. 参加A类比对机构评优结果:60家提交结果的机构中,有52家剂量估算相对偏差在合格范围内,其中有15家机构用本机构的剂量-效应曲线进行估算;在这15家机构中,有13家检测报告满分,在这13家机构中,全部Q值≥15,最后结果优秀的有13家机构,其中一家为组织机构,不参与最后的优秀评定,最终获得优秀的有12家机构。
根据各参加比对机构两个样本剂量估算综合情况,经判定,60家机构结果合格的有52家,占87%,其中优秀的有12家(组织机构不参与优秀评比,结果仅视为合格);不合格的有8家,占13%。
讨论随着我国核与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风险也会随着辐射相关生产活动的增加而增加,从事相关职业的工作人员也随之增多[9-10]。一方面为了保证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好应急响应工作,切实提高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能力水平,提高核辐射医学应急队伍响应能力;另一方面辐射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工作的需求也随之增大。通过开展放射卫生技术机构检测能力比对,对国内该项业务的开展机构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国家放射卫生与核应急体系有效运行,全面提升我国的放射卫生检测技术能力和水平。
根据实际需要,要求核辐射损伤救治基地和承担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职责的技术机构参加生物剂量估算A类(生物剂量估算)能力比对;开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参加生物剂量估算B类(染色体畸变分析)能力比对,如具备参加A类比对的能力,可选择参加A类而不参加B类比对,两者只能任选其一。大部分甲级、省级资质单位以及省疾控和省职防院单位都参加了A类的比对,但也有部分省疾控和省职防院参加B类的比对,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该项工作的业务能力。
通过本次比对工作,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①很多机构分析的细胞数不够。在比对方案中,详细描述了如何计算需要分析的细胞数的方法,但很多机构并未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来执行,也影响了该单位的比对结果。②分析不合格的参加机构提交的结果,部分机构分析的两个样本的畸变率均大于双着丝粒+环畸变率最大值,说明这些机构在分析染色体畸变时,将部分不是双着丝粒的染色体判定为双着丝粒,需要加强对双着丝粒判定的准确性。③部分机构提交的结果报告没有原始记录;或原始记录标识不清,无法溯源;没有按要求加盖单位印章等,还有个别单位因为阅片操作不熟练,导致玻片破碎,无法完成比对工作。④大部分机构没有建立本机构的标准曲线,均根据国标的标准曲线公式进行计算。
参加B类比对分析的机构数多于参加A类的机构,但B类比对机构的合格率却低于A类机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B类染色体畸变分析的比对工作是从2020年才开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是近几年我国染色体畸变职业健康体检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很多体检机构顺应该项需求开展了相关的业务,但其能力水平还不能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比对工作结束后,根据比对结果对部分机构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根据提交的结果和资料进行溯源,在染色体核型分析、畸变识别、数据统计和计算等方面进行专项指导。同时也建议各单位建立本机构的标准曲线,进一步提高畸变识别能力,减少估算中产生的系统误差,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专项学习,提高本机构在这方面的业务能力。
利益冲突 无
作者贡献声明 潘艳负责比对机构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阮健磊负责制片;高刚、朴春南负责Q值评判;刘建香负责总体设计、指导论文写作
[1]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Cytogenetic dosimetry applications in preparedness for and response to radiation emergencies[R]. Vienna: IAEA, 2011.
|
[2] |
韩林, 张冰洁, 王平, 等. 一起介入治疗意外照射导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生物剂量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12): 886-891. Han L, Zhang BJ, Wang P, et al. Biodosimetry estimation of a case of large area back skin injury caused by accidental irradiation in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12): 886-89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12.002 |
[3] |
戴宏, 刘玉龙, 王优优, 等. 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生物剂量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5): 350-354. Dai H, Liu YL, Wang YY, et al. Biological dosimetry for the victim accidentally exposed to 192Ir radiation source at "5.7" accident in Nanjing[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6, 36(5): 350-35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5.008 |
[4] |
刘建香, 黄敏燕, 阮健磊, 等. 哈尔滨事故受照者的生物剂量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 26(5): 460-462. Liu JX, Huang MY, Ruan JL, et al.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of victims in Harbin accident of 192Ir sourc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6, 26(5): 460-46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6.05.010 |
[5] |
吕玉民, 刘玉龙, 沈军生, 等. 大规模核与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生物剂量估算的应对策略[J]. 辐射防护通讯, 2022, 42(4): 69-73. Lyu YM, Liu YL, Sheng JS, et al. Strategy of biological dosimetry for those exposed to large-scale nuclear/radiological incidents[J]. Radiat Prot Bull, 2022, 42(4): 69-73. DOI:10.3969/j.issn.1004-6356.2022.04.018 |
[6] |
朱磊, 郭姗姗, 刘柳, 等. 生物剂量计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2021, 18(9): 172-176. Zhu L, Guo SS, Liu L, et al.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biological dosimeter in early diagnosis of emergent medical rescue of nuclear and radiation accidents[J]. China Med Equip, 2021, 18(9): 172-176. DOI:10.3969/j.issn.1672-8270.2021.09.042 |
[7] |
白玉书, 黄绮龙, 马剑锋, 等. 重离子照射离体人血建立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曲线[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2): 67-69. Bai YS, Huang QL, Ma JF, et al. Established curve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radiation dose and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duced by heavy ion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in vitro[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03, 12(2): 67-69.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3.02.002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T 28236-2011染色体畸变估算生物剂量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T 28236-2011 Method of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 for biological dose assessment[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1. |
[9] |
Deng J, Fan SN, Wang T, et al. Trends and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from medical practices in China (2010-2016)[J]. Health Phys, 2019, 117(6): 656-660. DOI:10.1097/HP.0000000000001118 |
[10] |
李小亮, 孙全富.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与问题[J].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9, 34(6): 327-330. Li XL, Sun QF.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J]. Occupat Health Damage, 2019, 34(6): 327-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