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铀矿工(non-uranium miner)指除铀矿山以外各种矿山的矿工,他们暴露于因工业活动增加的天然辐射(主要是氡照射)。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5%的非铀矿山井下作业场所氡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行动水平1 000 Bq/m3,推算约有60万非铀矿工暴露于高氡工作环境[1]。2013年我国将矿工高氡暴露所致肺癌纳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2],2015年《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氡及其子体(限于矿工高氡暴露)列为职业病危害因素,但目前尚未将高氡暴露的非铀矿工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范畴,未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培训和管理。矿山从业人员对放射卫生知识认知水平是个人辐射防护行为的基础,为了解我国非铀矿工对氡的知晓情况,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2020—2021年对11个省份的部分非铀矿工开展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状况调查,分析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劳动关系、岗位类别、地区和吸烟等因素对氡知晓率的影响,为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氡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调研依据。
资料与方法1. 调查对象:2020年6月—2021年12月,依托全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项目,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11个省和自治区选择32座典型非铀矿山的男性矿工开展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调查。11个省和自治区包括吉林、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甘肃和新疆。
2. 调查内容及质量控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姓名、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史(岗位类别、工种、工龄、劳动关系)、个人生活习惯(吸烟史、饮酒史)、疾病史、氡及健康危害认知调查和职业防护情况调查。由矿山所在地接受过培训的调查员开展面对面调查或指导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问卷,现场调查质量控制和问卷核实由专人负责,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检查。调查对象自愿参与并在接受调查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3. 统计学处理:使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录入问卷,使用SPSS 22.0进行分析。年龄、工龄等计量资料的平均水平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用x±s表示;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用频数、构成比表示。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 基本情况:本调查共收回了11个省和自治区32座非铀矿山1 184名矿工的问卷,有效问卷1 184份(所有问卷经逻辑核查后均为合格)。调查对象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2.74±8.70)岁;主要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占42.06%),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72人(占6.12%);被调查矿工吸烟率为63.64%,饮酒率为56.15%。
被调查矿工中正式工占58.95%,岗位类别主要为一线工人占82.18%,一线矿工的工种包括钻孔、爆破、掘进、运输、维修等。矿工平均工龄为(17.56±8.87)年,工龄主要集中在10~30年间,占65.48%。被调查矿工平均每天工作时长(8.11±1.12)h,平均每月工作(23.93±2.74)d。经常佩戴口罩的有1 111人,占94.80%(n=1 172),佩戴的口罩类型主要为工业防尘口罩,占91.04%。
2. 氡知晓情况:被调查矿工中,听说过氡的有227人,氡知晓率为19.17%,其中知道氡来源的有146人,占64.32%。有143名矿工认为氡对人有坏处,占63.00%,但其中仅有83人能准确说出氡的健康危害(即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长期吸入可导致肺癌),占全部氡知晓矿工的36.56%。降氡措施知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61.67%的矿工选择通风是减少氡浓度的措施,但能正确识别降氡措施(只选择通风,不选择洒水或戴口罩者)的仅有41人,占18.06%,不知道降氡措施的矿工占29.52%,见表 1。
![]() |
表 1 非铀矿工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情况 Table 1 Awareness of radon and health risks in non-uranium miners |
3. 氡知晓情况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铀矿工氡知晓率在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劳动关系、岗位类别和地区间分布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92、21.89、64.31、11.26,P<0.05)。氡知晓率在不同年龄组、工龄组和是否吸烟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
表 2 不同人口学特征非铀矿工氡知晓情况分布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s of radon awareness in non-uranium miners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
4. 氡知晓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以氡知晓情况(0=否,1=是)为因变量,将年龄分组和工龄分组(分组情况见表 2)作为有序分类变量直接纳入回归方程,受教育程度、劳动关系、岗位类别和地区划分作为无序分类变量设置哑变量后纳入回归方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 3所示,非铀矿工氡知晓率与受教育程度、劳动关系和岗位类别有关,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矿工氡知晓率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矿工的3.55倍(χ2=12.81,P<0.05);正式工氡知晓率是合同工或临时工的1.67倍(χ2=6.58,P<0.05);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氡知晓率分别是一线工人的2.14和2.70倍(χ2=5.66、21.44,P<0.05)。未发现非铀矿工氡知晓率与年龄、工龄和地区有关(P>0.05)。
![]() |
表 3 非铀矿工氡知晓情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 3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adon awareness in non-uranium miners |
讨论
2020—2021年,本机构对11个省份的1 184名非铀矿工开展氡及其健康危害认知调查,结果表明非铀矿工氡知晓率为19.17%。傅颖华等[3]曾对9个省份2 836名非铀矿工开展氡危险认知研究,结果发现有13.3%的矿工知晓氡,仅有1.8%的矿工对氡致健康危害有正确认知。本研究中的非铀矿工氡知晓率略高于2008年调查结果,分析原因可能与两次调查的部分省份重合有关。
我国非铀矿工对氡及其健康危害的知晓率远远低于对粉尘、有害化学因素和噪声等其他矿山工作场所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知晓率。何娟等[4]对贵州省煤矿开采企业工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调查表明粉尘和噪声的知晓率约为80%;薛忠丽等[5]对矿山从业人员的调查结果表明粉尘危害知晓率为86%。这些结果充分说明我国矿山从业人员对粉尘等易感知的危害因素知晓率已达到较高水平,而对氡这种无色无味且不易察觉的放射性气体了解较少,氡的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开展。
从辐射防护角度来说,氡认知调查中的关键问题是调查对象是否了解氡会导致肺癌以及是否知道正确的降氡和个人防护措施。本次调查发现,仅有三分之一知晓氡的矿工能准确说出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长期吸入会导致肺癌,氡的健康危害认知水平很低。与本研究相似,一项美国居民室内氡知晓情况的调查发现,尽管居民氡知晓率高达82%,但仅有21%的居民能正确认识氡的健康危害[6]。通风、洒水、佩戴口罩是工作场所降尘防尘的重要措施,但其中只有通风是降低工作场所氡浓度的有效手段,本次调查发现知晓氡的矿工中仅有18.06%能识别减少氡浓度的正确措施,61.67%的非铀矿工在选择通风措施的同时还选择了洒水或佩戴口罩,说明矿工对粉尘的防护措施有一定认识,但对正确的降氡措施了解较少。
非铀矿工氡知晓率与受教育程度、劳动关系和岗位类别有关,但与工龄和年龄无关。本科及以上学历、正式工、岗位类别为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氡知晓的积极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较低会影响劳动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高学历者更容易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取知识;由于矿山的临时工或合同工流动性大,用人单位对正式工和临时工的培训管理机制不统一,会造成临时工获取知识的机会较少,氡知晓率低于正式职工;矿山的行政管理人员通常为正式工且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国家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技术人员的学历普遍较高,因此氡知晓率均高于矿山一线工人,这些与其他职业卫生知识调查结果一致[4, 7]。本研究中非铀矿工的氡知晓率不受工龄和年龄影响,提示目前针对非铀矿工的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知识培训体系可能未纳入氡的健康危害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此外,虽然研究已经证实吸烟者氡暴露后更容易受到健康危害[8],但是本调查显示非铀矿工中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氡知晓率没有差异,吸烟不是氡知晓的影响因素。
欧美发达国家居民的的氡知晓率普遍较高,美国约70%,英国72%,加拿大55%[9-11]。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室内氡减少法案(IRAA),内容包括制定氡计划、进行氡调查、开展氡的示范和缓解项目等;对室内氡浓度较高的居住地区,政府向公众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氡检测服务和氡知识手册,并在环保公益广告中加入氡的健康教育信息[9]。2009年欧盟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开发了氡预防和补救项目(RADPAR),其中也涉及氡的公众风险沟通内容[12]。这些措施提高了公众对氡暴露的认知水平,然而也有研究显示美国工人对铀燃料循环以外的职业性氡暴露了解较少[13]。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非铀矿工的氡认知水平,在今后的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制定全国氡预防和控制计划,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终端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我国居民的氡认知水平。第二,重点关注非铀矿工群体氡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负责氡科普材料和知识手册的制作和审查,用人单位承担职业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按照《非铀矿山开采中氡的放射防护要求》(GBZ/T 256-2014)[14]的规定,对新上岗和在岗的矿工开展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培训时加入氡及其防护的相关内容,并以书面形式将非铀矿山可能产生的氡职业暴露危害及其预防措施告知矿工。通过媒体宣传、在岗培训、合同告知和工作场所宣传栏告知等多种手段提高矿工对氡的健康危害、有关法定职业病以及防护措施的认知素养,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为维护职业健康权益提供帮助。
利益冲突 无
志谢 感谢吉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
作者贡献声明 张品华负责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李小亮、苏垠平参与数据收集整理;孙全富、刘建香负责指导论文撰写
[1] |
李晓颖, 孙全富, 苏旭. 我国非铀矿山放射性职业危害调查与控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8, 28(6): 557-558. Li XY, Sun QF, Su X.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of radiation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non-uranium mine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8, 28(6): 557-55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8.06.001 |
[2] |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按区域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2012)[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Main indicator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region(2012)[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3. |
[3] |
傅颖华, 孙全富, 杜维霞, 等. 典型非铀矿山工人氡危险认知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8, 28(6): 566-568. Fu YH, Sun QF, Du WX, et al. Perception of radon risk in typical non-uranium mine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8, 28(6): 566-56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8.06.003 |
[4] |
何娟, 赵德发, 李军. 2016年贵州省某煤矿开采企业工人职业病危害知信行调查及其影响因素[J]. 职业与健康, 2017, 33(9): 1239-1244. He J, Zhao DF, Li J. Survey 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bout occupational disease hazard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workers in a coal mining enterprise of Guizhou Province[J]. Occup Health, 2017, 33(9): 1239-1244. DOI:10.13329/j.cnki.zyyjk.2017.0382 |
[5] |
薛忠丽, 赵凤红, 刘涛, 等. 矿山粉尘岗位工人职业卫生与防护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8, 44(1): 35-37. Xue ZL, Zhao FH, Liu T,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knowledge about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protection among workers exposed to dust in mines[J]. Ind Health Occup Dis, 2018, 44(1): 35-37. DOI:10.13692/j.cnki.gywsyzyb.2018.01.009 |
[6] |
Wang Y, Ju C, Stark AD, et al. Radon awareness, testing, and remediation survey among New York State residents[J]. Health Phys, 2000, 78(6): 641-647. DOI:10.1097/00004032-200006000-00006 |
[7] |
杨雪莹, 范丽娜, 郝培, 等. 天津市职业人群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影响因素及需求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21, 37(18): 2495-2499. Yang XY, Fan LN, Hao P, et al.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knowledge and demand among occupational population in Tianjin[J]. Occup Health, 2021, 37(18): 2495-2499. DOI:10.13329/j.cnki.zyyjk.2021.0620 |
[8] |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US). Committee on Health Risks of Exposure to Radon (BEIR VI). Health effects of exposure to radon: BEIR VI[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US), 1999: 253.
|
[9] |
Vogeltanz-Holm N, Schwartz GG. Radon and lung cancer: what does the public really know[J]. J Environ Radioact, 2018, 192: 26-31. DOI:10.1016/j.jenvrad.2018.05.017 |
[10] |
Poortinga W, Bronstering K, Lannon S. Awar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risks of exposure to indoor radon: a population-based approach to evaluate a radon awareness and testing campaign in England and Wales[J]. Risk Anal, 2011, 31(11): 1800-1812. DOI:10.1111/j.1539-6924.2011.01613.x |
[11] |
Statistics Canada. Environment fact sheets: radon awareness in Canada[EB/OL]. (2016-10-07)[2016-12-16]. http://www.statcan.gc.ca/pub/16-508-x/16-508-x2016002-eng.htm.
|
[12] |
Bochicchio F, Hulka J, Ringer W, et al. National radon programmes and policies: the RADPAR recommendations[J]. Radiat Prot Dosim, 2014, 160(1-3): 14-17. DOI:10.1093/rpd/ncu099 |
[13] |
Daniels RD, Schubauer-Berigan MK. Radon in US workplaces: a review[J]. Radiat Prot Dosim, 2017, 176(3): 278-286. DOI:10.1093/rpd/ncx007 |
[14]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T 256-2014非铀矿山开采中氡的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4.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T 256-2014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for radon exposure in the non-uranium mining[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