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放射医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为我国社会经济与卫生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优质人才。本文阐述了我国放射医学人才培养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放射医学的学科发展、人才需求以及目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考,旨在为新时代提高放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放射医学人才培养概况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放射医学属于临床医学类专业,为特设专业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肿瘤放射治疗、核医学、放射性职业病诊疗、辐射防护、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的专业人才,也为相关医学科研院所、核技术应用等单位培养科研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培养放射医学本科人才的只有两所高校:吉林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与苏州大学(原苏州医学院),两校招生规模不到200人。两校的放射医学本科专业均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应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1],目前都已入选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放射医学建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放射损伤诊断与救治人才,随着社会经济与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向辐射防护、放射诊断、核医学、放射治疗等领域不断扩展,特别是近年来,放射医学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形成了新的增设热潮,包头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也设立了放射医学专业。2022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也获批成立了放射医学专业。预计我国放射医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将达到每年500人。
此外,部分单位虽然没有开设放射医学本科专业,但招收培养放射医学方向的研究生,主要包括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南方医科大学、南华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和部分军事科研院校,从广义上来讲,肿瘤放射治疗与核医学等临床科室培养的研究生也属于放射医学专业范畴。
二、放射医学人才需求分析首先,医学诊治行业对放射医学专业人才需求旺盛。放射医学是恶性肿瘤诊治的支柱学科之一,据估计,超过一半的肿瘤患者都需要接受放射治疗[2],而且核医学成像也是肿瘤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所以放射医学学科水平的提升、科学研究的深化、诊疗技术的革新对于明确肿瘤诊断、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肿瘤放射治疗与核医学专业人才仍然有很大的缺口。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肿瘤放疗医师为10.4名/百万人口,医师与物理师比例为3.5 ∶1[3],而同期美国为16.4名/百万人口[4],医师与物理师比例接近1 ∶1[5];截至2019年底,我国核医学医师不足4名/百万人口[6],美国在2017年就超过了6名/百万人口[7]。可见在未来,肿瘤放疗、核医学、医学物理等医疗诊治行业仍然是放射医学人才需求的主要领域。此外,放射诊断、放射介入、核医学、放射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涉及对医护人员、技术人员与患者的辐射防护,相关的放射卫生研究与辐射防护监管行业也需要大量的放射医学专业人才。
其次,核技术应用与核能行业也是放射医学人才需求的重要领域。核技术应用在工业辐照、无损探伤、核子仪表测量、公共安检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从业人数众多。我国的核能在建规模长期保持全球第一,预计到2030年,核电发展规模将达到1.31亿kW [8]。辐射安全与防护是核技术应用与核能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放射医学人才在这些行业中可承担射线装置与辐射源管理、辐射防护、工作场所监测、个人剂量检测、放射性职业病诊治等工作。
再后,放射医学基础科研需要优秀的人才来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如中重度急性放射病的救治、裂变产物与氚内污染损伤机制与促排方法、核医学的创新放射性药物与成像装置、肿瘤放射增敏手段、重离子放射生物学、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与风险评价等课题,这些放射医学的基础科研成果对于维护我国人民健康、核事故应急、载人航天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持续推进基础科研的进步需要培养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放射医学人才。
三、学科发展动态放射医学是一门研究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机制、修复规律及其卫生防护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放射病诊断与救治、放射卫生与防护、核医学、肿瘤放射治疗等方面。专业是学科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放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符合学科的发展要求、顺应学科的发展方向、体现学科的发展前沿。近年来,内生动力与外部推力不断激发放射医学学科内涵的提升与更新,呈现出“高低融合”的发展态势。
1. 向高传能线密度(LET)、高剂量率拓展:传统放射医学多以低LET射线为研究对象,实际应用中多用X射线、γ射线、电子束进行肿瘤诊疗。随着医用大型加速器技术的产业化,以碳离子放疗为代表的高LET射线应用开始崭露头角,我国上海与武威已经建成专科医院进行高LET射线的肿瘤放疗临床实践[9-10]。与低LET射线相比,高LET射线在物理学与生物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在肿瘤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11]。
目前临床使用的直线加速器提供的剂量率为1 Gy/min左右。近年来实验研究发现,当把X射线剂量率提升到高于40 Gy/s时,仍然对肿瘤组织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但是对正常组织的不良作用显著减轻[12],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由于超高剂量率射线治疗肿瘤需要的时间极短(低于1 s),所以被称为FLASH放疗。
2. 向低剂量、低水平辐射延伸:人类日常生活工作中主要接触的是低剂量、低水平辐射,如天然本底照射、职业照射、医学影像诊断,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也是制定辐射防护措施的主要依据。放射工作者的长期随访大样本数据分析表明,辐射剂量与血液系统肿瘤发生率呈正相关[13],但完整地阐明两者的关系还需要准确的内外照射剂量、职业有害因素、生活方式、基因背景、个人病史等对比性数据[14]。航天员面临的空间辐射也属于极低剂量率(mSv/d)的低水平辐射。
3. 与相关学科持续融合:放射医学作为一门研究电离辐射对生物机体作用规律的学科,本质是一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放射医学在新型材料、纳米技术、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发展中汲取了巨大动力。例如核医学纳米造影剂、放射增敏纳米药物改善肿瘤诊疗的精准性与有效性[15-16],免疫治疗与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呈现协同效应[17],人工智能在核医学和肿瘤放疗等应用场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18-19]。
四、存在的问题放射医学专业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设立以来,社会需求与国际环境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放射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准确判断并深入分析放射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1. 专业地位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开设放射医学专业的高校有所增多,但与临床医学类其他专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综合大学和医学院校中属于小专业,尚未成立全国性的放射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导致放射医学的专业地位得不到重视、社会认知度不高,部分用人单位甚至把放射医学与临床医学区分对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建设的投入与生源质量,限制了专业的发展空间。
2. 专业建设落后于学科发展:放射医学课程资源、教材建设、实验教学、科研训练、临床实践等专业要素建设上没有与学科发展同步进行,没有体现出放射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趋势,教学手段仍以课堂灌输为主,现代化、网络化、虚拟化教学手段运用较少,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综合素质需要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匹配。
3. 放射医学专业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随着放射医学专业学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凸显,特别是放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绝对数量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后备师资力量储存不够,此外,放射医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研究不成体系,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五、放射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思考1. 明确专业定位,完善顶层设计,提升专业地位:开设放射医学专业的高校需要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学科优势、临床资源来确定专业的定位,如选择学术型或专业型的培养类型;肿瘤放疗、核医学、医学物理或辐射防护的培养方向;五年制或长年制的培养方式。各个高校的培养方案可以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并进一步形成全国性的放射医学人才培养联合体,设立放射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使专业建设有组织、有方案、有评价、有反馈,从而提升放射医学的专业地位和社会认知度。
2. 树立“新医科”发展理念,构建适应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新医科”旨在实现医学“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转变[21],放射医学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融合创新,紧密结合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为代表的新医科发展方向,开设质子重离子肿瘤治疗学、纳米材料与核医学、载人航天放射医学、人工智能与医学物理等具有交叉融合特色的课程,并将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能力训练整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3. 完善放射医学线上教学资源,健全基层教学组织与制度,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线上开放课程与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现放射医学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化。保障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经费投入,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虚拟教研室的组织建设[22],通过网络会议室与直播平台,突破地理与时间的限制,在各放射医学教学单位之间开展教学培训、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交流活动,提升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效率与成效。制定并落实教学激励引导政策,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对教学的投入,促进科研优势和临床资源向教学的转化,使放射医学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六、展望总之,放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要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对标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形成“新医科”发展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放射医学卓越人才,为我国医疗卫生、核能发展、辐射防护、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利益冲突 无
作者贡献声明 俞家华负责撰写论文: 周光明审定论文
[1] |
冉新泽, 程天民. 中国放射医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9, 23(11): 1305-1308. Ran XZ, Cheng TM. Development and thinking of Chinese radiation medicine[J]. 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19, 23(11): 1305-1308. DOI:10.16462/j.cnki.zhjbkz.2019.11.001 |
[2] |
Rosenblatt E, Zubizarreta E. Radiotherapy in cancer care: facing the global challenge[M]. Vienn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2017.
|
[3] |
张烨, 易俊林, 姜威, 等. 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放疗人员和设备基本情况调查研究[J]. 中国肿瘤, 2020, 29(5): 321-326. Zhang Y, Yi JL, Jiang W, et al. Survey on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personnel and facilities of radiotherapy in Chinese mainland in 2019[J]. Bull Chin Cancer, 2020, 29(5): 321-326. DOI:10.11735/j.issn.1004-0242.2020.05.A001 |
[4] |
Bates JE, Parekh AD, Chowdhary M, et 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radiation oncologis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Pract Radiat Oncol, 2020, 10(6): e436-e443. DOI:10.1016/j.prro.2020.04.008 |
[5] |
Newhauser RWD. The medical physics workforce[J]. Health Phys, 2017, 112(2): 139-148. DOI:10.1097/HP.0000000000000614 |
[6] |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2020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0, 40(12): 747-749.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01109-00403. Chinese 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A brief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f nuclear medicine in 2020[J]. Chin 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20, 40(12): 747-749. DOI: 10.3760/cma.j.cn321828-20201109-00403. |
[7] |
Ruddell JH, Eltorai AEM, Tang OY, et al. The current state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nuclear radiology: workforce trends, training pathways, and training program websites[J]. Acad Radiol, 2020, 27(12): 1751-1759. DOI:10.1016/j.acra.2019.09.026 |
[8] |
中国核电发展中心,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研究[M].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2019. China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Center, State Grid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Research on national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planning[M]. Beijing: Atomic Energy Press, 2019. |
[9] |
Ma NY, Chen J, Ming X, et al. Preliminar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ton plus carbon-ion radiotherapy with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in limited-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J]. Front Oncol, 2021, 11: 766822. DOI:10.3389/fonc.2021.766822 |
[10] |
Zhang YS, Hu TC, Ye YC, et al. Carbon ion radiotherapy for synchronous choroidal melanoma and lung cancer: A case report[J]. World J Clin Cases, 2021, 9(33): 10374-10381. DOI:10.12998/wjcc.vq.i33.10374 |
[11] |
俞家华, 曹建平, 柴之芳. 重离子辐射生物学研究和肿瘤临床治疗进展[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5): 394-397. Yu JH, Cao JP, Chai ZF. Progress in radiobiology research and cancer clinical treatment of heavy ion radiation[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4, 34(5): 394-39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5.020 |
[12] |
Zhou G. Mechanisms underlying FLASH radiotherapy, a novel way to enlarge the differential responses to ionizing radiation between normal and tumor tissues[J]. Radiat Med Prot, 2020, 1(1): 35-40. DOI:10.1016/j.radmp.2020.02.002 |
[13] |
Leuraud K, Richardson DB, Cardis E, et al. Ionising radiation and risk of death from leukaemia and lymphoma in radiation-monitored workers (INWORKS):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J]. Lancet Haematol, 2015, 2(7): e276-281. DOI:10.1016/S2352-3026(15)00094-0 |
[14] |
Blettner M. The merits and limits of pooling data from nuclear power worker studies[J]. Lancet Haematol, 2015, 2(7): e268-269. DOI:10.1016/S2352-3026(15)00113-1 |
[15] |
Mi Y, Shao Z, Vang J, et al.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to cancer radiotherapy[J]. Cancer Nanotechnol, 2016, 7(1): 11. DOI:10.1186/s12645-016-0024-7 |
[16] |
Zhang Y, Li M, Gao X, et al. Nanotechnology in cancer diagnosis: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J Hematol Oncol, 2019, 12(1): 137. DOI:10.1186/s13045-019-0833-3 |
[17] |
Weichselbaum RR, Liang H, Deng L, et al. Radi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a beneficial liaison?[J]. Nat Rev Clin Oncol, 2017, 14(6): 365-379. DOI:10.1038/nrclinonc.2016.211 |
[18] |
Thompson RF, Valdes G, Fuller CD,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radiation oncology: A specialty-wide disruptive transformation?[J]. Radiother Oncol, 2018, 129(3): 421-426. DOI:10.1016/j.radonc.2018.05.030 |
[19] |
Nensa F, Demircioglu A, Rischpler 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nuclear medicine[J]. J Nucl Med, 2019, 60(Suppl 2): 29S-37S. DOI:10.2967/jnumed.118.220590 |
[20] |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暨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9, 39(2): 104. 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2018-2022 The joint meeting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 of Medicin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 of Clinical Medicine were held[J]. Chin J Med Educ, 2019, 39(2): 104. |
[21] |
顾丹丹, 钮晓音, 郭晓奎, 等. "新医科"内涵建设及实施路径的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8): 17-18. Gu DD, Niu XY, Guo XK, et al. Defining and developing a roadmap for "New College of Medicine"[J]. China Higher Med Educ, 2018(8): 17-18.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8.08.008 |
[22] |
曾建潮, 吴淑琴, 张春秀. 虚拟教研室: 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11): 64-69. Zeng JC, Wu SQ, Zhang CX.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grass-roo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J]. China Univ Teach, 2020(11): 64-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