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100013
2. Beijing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eijing 100013, China
介入放射诊疗技术融放射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于一体,对疾病进行浸入性或微创治疗操作,具有简便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1-2],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并已与内科、外科学一道成为临床3大支柱学科。全球每年大约有40亿病例接受包括介入放射诊疗在内的X射线检测,公众及医疗界对介入放射诊疗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接受介入放射诊疗的病例也在不断增加,2018年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总量达91万余例,已居世界第一[3];2020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总病例数已超过96万例。介入放射诊疗需近台操作,放射工作人员受照风险高,患者接受照射的时间相对较长,放射防护不容忽视。
北京是我国开展介入放射诊疗最早的地区之一,开展介入手术的医疗机构数量较多。为深入了解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资源分布和放射防护现状、规范介入放射诊疗行为,笔者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和分析工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1.调查对象:以北京地区开展介入放射诊疗工作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根据放射诊疗监管机构的设置将调查范围划分为18个管辖区,含16个行政区和燕山区、经济开发区2个卫生监管区。调查指标包括各个管辖区的介入放射诊疗机构数量、介入诊疗设备台数、介入手术类型及例数、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分布及个人防护用品配置状况等。调查数据均截至2020年12月31日。
2. 调查方法:设计专门的调查表,成立18个区域调查组,各区域调查组从所在区注册备案的医疗机构中核定出开展介入放射诊疗的机构。介入放射诊疗机构填写的调查表包括:①介入放射工作基本情况调查表,表中列出区县、机构名称、机构性质、介入技术备案及介入设备配置等方面8个项目18个参数。②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情况调查表,表中列出区县、机构名称、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数、人员职称与专业、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放射防护培训以及防护用品配备等方面11个项目22个参数。每个机构由负责放射防护的专人开展调查和填报工作,各区收回机构填写的调查表核实数据无误后由市调查组专人进行统计分析。
3.调查与评价依据:介入放射学为医用辐射监管的重点学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5]《放射诊疗管理规定》[6]《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7]和本地区2020年卫生健康监督工作要点的要求,开展介入放射诊疗放射防护专项调查,对调查指标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8]、《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 130-2020)[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19)[10]、《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GBZ98-2020)[11]以及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85号报告[12]和139号报告[13]进行分析和评价。
结果1.介入放射学医疗机构及设备配置状况: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区开展介入放射工作的医疗机构为93家,其中专科医院16家,民营医院17家;800 mA以上(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236台,800 mA以下DSA 10台,DSA-CT 4台,其他介入放射设备12台。表 1为北京市18个行政区划介入诊疗机构及其设备分布状况。18个管辖区中,介入诊疗机构最多的为朝阳区,为16家,且有3个区仅分别设置1家介入诊疗机构。配置800 mA以上(含)的DSA最多的是西城区,为54台;其次是朝阳区,为48台。
![]() |
表 1 北京市18个行政管辖区介入诊疗机构及其设备分布状况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stitutions and used equipment number in 18 districts of Beijing |
2. 介入放射学手术类型及分布:开展的介入放射学技术包括心血管介入诊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外周血管介入和综合介入诊疗技术。2020年限制类医疗技术备案情况中,神经系统介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心脏导管消融、起搏器介入和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分别为65家、29家、50家、69家和78家。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市93家介入放射学医疗机构开展介入放射诊疗手术135 593例。表 2为2020年全市18个区域4种不同类型手术例数分布。
![]() |
表 2 2020年北京地区不同行政管辖区4种类型介入手术例数分布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4 types of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operations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Beijing in 2020 |
全市93家开展介入诊疗的医院年均手术量1 458例,年介入手术量在1 000例以上的40家,占开展介入放射学医疗机构的43.0%(40/93),其中年手术量最高的为8 435例,按照每年200工作日计算,则手术量最高者日均手术量为42例;年手术量10~1 000例的41家,占开展介入放射学医疗机构的44.1%(41/93);年手术量10例以下的12家,占开展介入放射学医疗机构的12.9%(12/93),其中有4家医院当年并未开展介入放射诊疗。
3.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分布及健康监护状况: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3 539人,《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率为99.0%,接受在岗职业健康检查完成率为96.9%;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9.5%,其中1人年有效剂量超过5 mSv;当年在岗期间放射防护培训通过率为95.8%;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医师职称比例高级∶中级∶初级为4.5 ∶2.3 ∶1。表 3为北京不同行政管辖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分布及健康监护状况。
![]() |
表 3 北京市不同行政管辖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分布及健康监护状况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workers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Beijing and workers′ health surveillance |
4. 介入放射诊疗工作防护用品配置状况:2020年北京地区的介入诊疗设备数与防护用品配置情况见表 4。平均每台设备配置分体式铅衣5.7件,一体式铅衣2.9件,铅防护眼镜4.0件,铅防护手套0.6件;共配置铅防护屏风220件,患者用防护衣317件。调查表明,工作人员在进行介入操作时均穿戴了防护用品,投入临床运行的每台设备至少配置了1件患者防护衣,平均每台设备配置的患者防护衣1.2件。
![]() |
表 4 北京地区不同行政管辖区介入诊疗工作防护用品配置状况 Table 4 Configuration of protective equipment for intervention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various districts of Beijing |
讨论
近年来,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促进了介入放射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14-15],介入放射诊疗机构、设备和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优质的介入放射诊疗技术资源,分布密集而复杂。本研究可见,现有93家介入诊疗机构分布在全市18个区域,其中57家集中分布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和丰台5个区域,占机构总数的61.3%,该5区配置的800 mA以上(含)DSA 173台,占该类设备总数的73.3%。远郊9个区域的介入放射诊疗机构总数为16家,机构数总和与机构数最多的区域相当,而配置的设备共计25台,不及最多设备区域的50%。对于介入放射诊疗手术开展情况,本研究可知,全市2020年有6个区的年手术例数超过1万例,西城最多,为26 849例,另外有12个区的年手术例数均在1万例以下,其中最多的为7 108例,最少的为2例,该12区的年手术例数总和为34 461例,西城年介入手术例数占到该12区年介入手术例数的77.9%。本研究发现,受新冠疫情影响,多个大型医院为支援疫情防控,最大程度控制了介入诊疗手术尤其是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量,但调查获取的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资源分布总体状况还是比较客观的,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逐步疏解,尤其是在市郊两级医疗机构共建共享的机制下,远郊区域介入诊疗资源将会逐步增多。介入放射诊疗的手术量也直接反映出放射防护的工作量,手术量越大,人员受照概率和风险越高,防护措施的落实越需更细更全。目前,对介入放射诊疗防护监管的重心应落在设备多、手术量大的区域和医疗机构,对于开展介入手术较少的区域在进行常规监管的基础上,还应进行技术上的协调和引导,督促质量控制,避免因设备操作的不熟练导致意外医疗照射事故。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作为医用辐射领域高危受照人群,对人员的技术资质、放射工作上岗条件和辐射安全文化素养进行严格把关是非常必要的。医疗机构遴选出的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在满足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相应职称和专业的基础上,应满足放射工作的全部上岗条件,包括放射工作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培训等方面。本研究数据分析表明,2020年北京地区3 539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员证持证率和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放射防护培训完成率均未达到100%,其中4个区(东城、朝阳、房山、经济开发区)共有37人完成了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放射防护培训后未及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主要是医疗机构急于安排人员上岗,已按要求补办了《放射工作人员证》。全市当年度未完成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和放射防护培训的分别为109、17和149人,主要是这部分介入工作人员存在休假、出国和短期培训脱离岗位等原因而错过了其所在医疗机构安排的职业健康监护统一时间,已督促医疗机构加强与这部分人员的管理并完善其放射工作上岗条件。在此方面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要求各医疗机构列出本单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年度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放射防护培训的管理清单并遵照执行,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
在介入放射诊疗近台操作中,个人防护用品的合理使用是避免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的关键措施之一。被调查的93家机构中,92家机构均结合设备情况按照国家标准配备了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分体式铅衣或一体式铅衣,6.5%(6/93)的机构未配置铅防护眼镜、54.9%(51/93)的机构未配置铅防护手套,如此多的机构未配置防护手套,究其原因,主要是介入防护手套配备是从2020年10月实施的GBZ 130-2020[9]才要求的,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操作中考虑到戴防护手套影响手术效果和进程,有的机构即使配置了防护手套也根本未使用,形同虚设。防护用品的使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员受照剂量的大小,而个人剂量又是与人员健康相关的直接指标。本次调查发现,2020年度接受个人剂量监测的3 522名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中,有1人年有效剂量超过5 mSv,占监测人数的0.028%,与2016—2019年间北京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超过调查水平的人次数0.027%[16]相当。2020年我国医疗机构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因工作量增加导致年有效剂量在5 mSv及以上的14人,20 mSv以上的2人[17],某三甲医院2010至2017年有5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 2 mSv[18],远低于国内报道的介入程序职业人员的最高年有效剂量水平和国家标准规定的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但也超过了常规医用辐射领域放射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管理目标值,均需引起足够重视。防护用品的使用受操作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较大,是放射防护监管的难点,同时需要在有效的监管体系下进行统筹引领,确保各机构配备的防护用品齐全、适用,并进一步加强使用操作技能的演练,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将防护用品的使用落到实处,发挥切实的防护效果。
总体调查分析表明,北京地区介入放射诊疗防护状况总体较为乐观,防护管理较好,但也发现有个别医院和医生对放射防护重视不够,没有按规定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和培训。下一步应结合放射诊疗资源分布的现况完善监管机制,强化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放射防护培训和防护用品的配置与使用,更好地促进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利益冲突 无
作者贡献声明 李宝欣负责方案设计、文献检索、论文撰写和修改;李亚京给予指导;于磊和朱会兰负责调查、数据处理;马永忠负责设计、数据审核分析和指导
[1] |
张璇, 郭文, 丁艳秋, 等. 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有效剂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38(5): 395-400. Zhang X, Guo W, Ding YQ, et al. The review of individual effective dose monitoring method for interventional staff[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8, 38(5): 395-40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8.05.014 |
[2] |
Kaljevic J, Ciraj-Bjelac O, Stankovic J, et al. Occupational dose assessment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in Serbia[J]. Radiat Prot Dosim, 2016, 170(1-4): 279-283. DOI:10.1093/rpd/ncv439 |
[3] |
陈曦, 贾海波, 于波.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 腔内影像和功能评价[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21, 13(3): 16-20. Chen X, Jia HB, Yu B.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hina: intravascular imaging and function evaluation[J]. Chin J Fron Med, 2021, 13(3): 16-20. DOI:10.12037/YXQY.2021.03-04 |
[4]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年修订】(主席令第24号)[R/OL]. (2018-12-29)[2019-01-07]. http://www.npc.gov.cn/.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Revised in 2018] (Presidential Order No. 24) [R/OL]. (2018-12-29)[2019-01-14]. http://www.npc.gov.cn/.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19年修订】(国务院令第709号)[R/OL]. (2005-09-14)[2019-03-02]. http://xzfg.moj.gov.cn/search2.html.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gulations on the safety and protection of radioisotopes and radiological installations [Revised in 2019] (Order of the State Council No. 709) [R/OL]. (2005-09-14). [2019-03-02]. http://xzfg.moj.gov.cn/search2.html.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2016年修订】(卫计委令第8号) [R/OL]. [2016-01-19]. http://www.nhc.gov.cn/. Ministry of Health,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gul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rad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vised in 2016] (Order No. 8 of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NPC) [R/OL]. [2016-01-19]. http://www.nhc.gov.cn/.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5号)[R/OL]. (2007-11-01)[2007-06-03]. http://www.nhc.gov.cn/. Ministry of Health,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easur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health of radiation workers (Ministry of Health Order No. 55) [R/OL]. (2007-11-01)[2007-06-03]. http://www.nhc.gov.cn/. |
[8]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18871-2002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3. |
[9]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130-2020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30-2020 Requirements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diagnostic radiology[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0. |
[10]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9.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19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9. |
[1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98-2020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0.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98-2020 Health requirements and monitoring standards for radiation worker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20. |
[12]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Publication 85. Avoidance of radiation injuries from medical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R]. Oxiford: Pergamon Press, 2000.
|
[13]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Publication 139. Occupational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R]. Oxiford: Pergamon Press, 2017.
|
[14] |
李梦雪, 邓君, 郝述霞, 等. 2017—2019年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状体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2): 92-98. Li MX, Deng J, Hao SX, et al. Results and analyses of occupational eye lens dose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China(2017-2019)[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2): 92-9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2.003 |
[15] |
赵三虎, 吴寿明, 赵尧贤, 等. 浙江省部分介入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现状及辐射水平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7, 37(8): 605-608. Zhao SH, Wu SM, Zhao YX,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tus and radiation exposure level at interventional workplace in Zhejiang provinc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7, 37(8): 605-60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7.08.009 |
[16] |
田青香, 马永忠, 白斌, 等. 2016-2019年北京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剂量分析[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21, 34(5): 459-460. Tian QX, Ma YZ, Bai B,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monitoring abnormal dose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taff in Beijing city from 2016 to 2019[J]. Chin J Ind Med, 2021, 34(5): 459-460. DOI:10.13631/j.cnki.zgzyyx.2021.05.026 |
[17] |
张品华, 苏垠平, 李小亮, 等. 2020年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9): 695-699. Zhang PH, Su YP, Li XL, et al. Analysis of abnormal dose values from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for radiation worker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in 2020[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9): 695-69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09.010 |
[18] |
朱小军, 杜俏俏, 陆朝晖, 等. 2010至2017年某三甲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8, 36(11): 827-829. Zhu XJ, Du QQ, Lu ZH,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among radiation workers in a first-class hospital at Grade 3 from 2010 to 2017[J]. Chin J Ind Hyg Occup Dis, 2018, 36(11): 827-829. 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8.11.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