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2, Vol. 42 Issue (2): 81-81   PDF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辐射防护专家潘自强院士(1936-202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著名专家、中国辐射防护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第八至十届编辑委员会顾问、Radiation Medicine and Protection共同荣誉主编潘自强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月19日13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潘自强院士1936年6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1957年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从事核安全与辐射防护研究。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技术安生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1984年5月起,历任原核工业部安防环保卫生局副局长、局长;1996年起,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自强院士在我国辐射防护学科发展初期,提出了我国的保健物理学框架,在我国核武器研制与核能和平利用领域,研究完成了多项重要监测技术和方法,对我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框架的建立、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潘自强率先组织了北京市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推动了全国天然辐射水平调查的开展。《从环境保护看发展核能的重要性》,参与了我国第一座自主开发的秦山核电站选址的技术论证。1989年主持完成“中国核工业30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为我国发展核电提供了环境安全的基础。潘自强在辐射防护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主持编制国家辐射防护标准。积极推动核和辐射事故应急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010年主编了《中国辐射水平》,给出了国民剂量。潘自强长期担任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是我国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的顶级专家。

潘自强院士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使中国的辐射防护走向了国际舞台。自1996年起,担任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UNSCEAR)中国国家代表;1997—2013年,担任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主委员会委员;1996—2001年,担任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辐射安全标准委员会(RASSC)委员。积极将推动我国辐射水平和健康效应研究,并将成果纳入UNSCEAR和ICRP报告中。先后举荐数十位国内专家在国际组织任职,有力提升了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促成并指导多部国际组织报告中文版的问世,为我国辐射防护实践提供技术指南和国际视野。与国际辐射防护协会(IRPA)、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保健物理学会(HPS)、美国国家辐射防护与测量委员会(NCRP)、日本保健物理学会(JHPS)、韩国辐射防护协会(KARP)、加拿大辐射防护协会(CRPA)等都有着长期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潘院士创立“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已成功举办18届。力促中国辐射防护学会成功升级为国家一级学会,成立的13个二级分会中,医学领域有放射卫生会会、放射治疗分会,核医学分会也在筹备中。

潘院士大力推进辐射防护知识的科学普及。2016年创建全国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科普活动,前五届的活动中,潘院士都亲临现场,与大学生互动、对话。翻译并推广由UNEP出版的《辐射影响与源》科普读物,推动公众对核能发展的理解和支持。

潘自强院士共发表论文270余篇,编著书籍约45册,译校书籍约35册。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8项。1996年获得美国保健物理学会最高学术奖——“摩尔根学者奖”。2001年获国家环境保护局授予的“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潘自强院士积极支持放射卫生工作。从1996年起,担任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第二届科技顾问,2006年担任辐射安全所重点实验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6次参加辐射安全所学术年会和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并到场做精心准备的学术报告。2020年底,抱病为辐射安全所编的《放射卫生基础信息》题写书名。

潘自强院士十分关心学术杂志的发展。自2011年起担任《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委员会顾问。2014年,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潘院士先后撰写述评《高度重视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辐射水平升高》等。2020年,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领域的第一本英文刊Radiation Medicine and Protection创刊,潘院士受邀担任共同荣誉主编,多次给予热情指导。

潘自强院士始终践行“两弹一星”精神,对党忠诚、为国担当,科学严谨、追求真理,诲人不倦、朴实谦和,为我国核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我们沉痛哀悼并深切缅怀潘自强院士!

(孙全富,郭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