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卫生学是研究电离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护与管理措施的综合性学科,是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重要二级学科,是我国传统五大卫生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放射卫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辐射检测、剂量估算、健康效应评估等,其主要工作领域可以分为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和应急照射的防护与安全。放射卫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包括环境放射性与辐射水平测量、人体受照剂量估算和健康效应评估,工程防护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法规标准等管理措施的制修订等。
“十三五”期间我国放射卫生工作以法规标准和信息化建设、放射卫生监测、实验室能力考核、继续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等为重要抓手,全国放射卫生队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展望未来,作为与国民健康和卫生应急密切相关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放射卫生的发展首先要发挥学科优势和内生动力,积极面向并参与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项目、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主战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第二,要突出学科特色,聚焦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科学研究、技术支撑和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协调关系;第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一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要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国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最后,随着国力的增加,要更加积极地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争取在优势领域有更大的话语权并起引领作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依据上述的原则以及放射卫生领域的工作现状和学科进展,梳理凝炼出了未来数年内需要解决的放射卫生各领域的科学问题和技术发展瓶颈。下面按照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和应急照射的防护与安全领域,以及辐射健康效应及其机制,分别进行阐述。
一、职业照射的防护与安全根据近年来的“全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和“全国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结果,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主要包括45万医疗卫生领域的放射工作人员和18万非医疗领域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卫生基础信息2021,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占比较大的医用放射诊断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遍采用隔室操作,以及工程防护水平提高和法规标准严格执行,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呈显著的降低趋势[3],目前,每年诊断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约为几十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探伤等工作人员的事故仍时有发生[4]。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发病例数虽少,但社会影响大[5]。
职业照射的防护与安全涉及到工作人员的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以及放射源的安全,监管职责涉及不同部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55号令)》,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主要包括培训持证上岗、在岗期间的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病诊断等。2009年以来的监测工作表明,作为重要的职业健康保障措施之一的个人外照射监测在医疗机构中达到95%以上,但内照射监测刚刚起步,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核医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控制不力,出现了眼晶状体特异性浑浊和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发生等风险显著升高的趋势[6-7]。非医疗行业个人剂量监测率仅为70%左右,距离“十四五”职业病防治规划目标(≥90%)有较大差距。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和检查数据的综合利用亟待提高。
工业活动增加的天然放射性物质(TENORM)导致的照射水平升高亟待关注。初步估计,我国约有100万矿工(包括金属矿山、稀土矿山等)显著受到氡及其子体的职业照射,监测提示矿工肺癌风险可能增加[8]。此外,我国还有5.9万飞行员和9.5万乘务员,其评价年受照剂量分别是1.5和1.9 mSv,显著高于传统意义上的放射工作人员所接受的职业照射水平[9]。
该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包括:
1.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测定: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利用非屏蔽部位热释光剂量计估算眼晶状体受照剂量的蒙特卡罗剂量学;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适用的指环剂量计研究;眼晶状体剂量计的量值溯源与校准;国内工作条件穿铅衣情况下,双剂量计佩戴时有效剂量评估。
2. 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和监测:核医学各类工作人员体内放射性核素测量、内照射剂量监测与防护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非密封场所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的推广。
3. 放疗工作人员职业照射评估与防护:新型放疗设备质子、重离子、硼中子俘获治疗、超高剂量率(FLASH)放疗技术等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评估与防护研究。
4. 非医疗机构职业照射控制:核电厂大修期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及健康影响研究;非铀矿职业人员生物样品的放射性核素分析和内照射剂量评估;研发氡及其子体浓度实时监测与智能通风控制技术及其装备;非铀矿工肺癌疾病负担估计;矿工高氡暴露肺癌归因诊断新方法研究;矿工用累积式被动式氡子体剂量计及个人暴露量评估新技术研究;矿工高氡暴露生物剂量计研究;天然放射性物质(NORM)工业活动现场检测方法研究;与TENORM相关稀土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职业照射和毒理学问题研究;高能(医用)加速器、反应堆及航空航天高能粒子场所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研究;兽医和宠物医院行业职业照射现状调查与评价;行包检测仪等放射性豁免设备或装置的放射卫生管理研究。
5. 现存照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安全与防护:航空机组人员剂量估算软件与剂量控制;推进航空机组人员接受的宇宙射线进入职业病危害因素目录;宽能谱中子剂量监测方法及航空机组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研究;油气田的水加工等典型行业NORM职业照射水平调查和研究。
6.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平台建设:建立放射工作人员在线教育培训平台;基于信息交换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信息大数据的监测与预警和随访研究;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自动化分析,以及染色体畸变率增加的生物学意义研究;完善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化平台,推进数据深度整合和分享,建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和累积剂量估算平台。
7. 个人剂量监测模拟:继续加强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不同场景下个人剂量(及微-纳剂量)模拟计算与测量评估研究;氡个人剂量学探索性研究。
二、医疗照射的安全与防护据估计,我国有20余万台放射诊疗设备分布于7.53余万家放射诊疗机构,其中各级医院3.54万家,乡镇卫生院3.57万家,其他机构0.42万家。乡镇卫生院普及了数字X射线摄影(DR)等放射诊断,县级医院普及了CT检查,东中部部分县级医院普遍开展了介入放射学诊疗,放射治疗机构约有1 500家,1 200家核医学诊疗机构主要见于省市级医院。2020年全年开展了8.4亿人次放射诊疗,130万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核医学方面,PET/CT检查52万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210万例,开展核素治疗工作的医院736个,131I治疗甲癌7万多人次[10]。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进步,我国已经成为放射诊疗新设备发展最快的国家,运行和在建的质子重离子医院有20家,X射线自屏蔽立体定向放射(ZAP)治疗系统、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等新技术日新月异。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46号令)》,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应开展职业病防护评价、确保设备设施性能和防护合格,确保放射诊疗输出剂量合格,落实辐射防护三原则。
该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包括:
1. 医疗照射水平监测与健康风险评估:建立全国医疗照射水平监测点的抽样设计研究;基于区域云平台的诊断参考水平的建立与预警和健康风险评估;主要放射诊断检查的患者/受检者个体化器官剂量学研究;运行好国家医疗照射频次和患者剂量监测平台。
2. 放射治疗质量控制研究:研究建立系统的输出剂量核查测读系统;采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现代管理工具,分析放射治疗输出剂量不合格机构的原因;研究建立全国放射治疗输出剂量核查与专家服务机制,推进将放射治疗质量纳入“健康城市”、“患者安全”“三级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等;医学物理师制度及其作用研究;建立完善放射诊疗不良反应诊断和分级标准及专家共识,建立并实施放射治疗欠量或超量照射事件报告制度。
开展质子、重离子和FLASH放疗的质量控制措施研究,包括输出剂量核查方法的建立、剂量测量和性能防护检测技术;针对每种新型放疗设备都有其适应的防护与安全检测方法与检测能力,建立新型放疗技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BRT/SRS)剂量核查方法;建立新型核医学影像设备(PET/MRI、碲锌镉类型SPECT以及全身PET显像设备)的质量控制标准、辐射防护与安全的检测方法研究。
3. 推进医疗照射实践的正当化:儿童CT检查相关利益者认知水平调查与干预研究,将CT检查的风险提示融入到医院信息系统;良性皮肤疾病的放射治疗正当性判定;开展多中心肺部低剂量筛查、职业健康检查放射影像学检查、乳腺癌钼靶筛查等涉及放射性检查的正当性判定和筛查方案优化研究;开展儿童影像学检查中的剂量学研究和医疗照射防护最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育龄妇女、儿童等敏感人群医疗照射防护和剂量优化研究和关键技术与措施推广、健康风险预警和干预。
4. 医疗照射防护及其优化:主要放射诊疗程序中外工作负荷对比研究;核医学工作场所分级的理论研究;碘治疗患者出院标准的研究;研制新型材料分离放射性核素、处理核医学废水,组织编写含碘医院废水中放射性检测专家共识;核医学废水池设计和防护优化研究;组织编写主要放射诊疗工作场所防护检测专家共识;质子重离子治疗和FLASH治疗的设施防护最优化研究;放射诊疗工作场所防护标准中剂量率限值2.5 μSv/h的理论研究和验证性研究;放射诊疗新技术(FLASH、ZAP、核医学靶向药物治疗)等应用有关的患者和工作人员防护研究;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和患者剂量控制防护关键技术研究;研究适宜推广的患者照射安全与防护技术。
5.医疗照射健康效应研究:先心病介入儿童白血病风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和记录链接研究(record-linkage study);放射治疗后二次癌症风险研究;研究建立医疗照射如CT、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诊疗程序致癌症终生风险估计平台;开展介入放射学和放射性核素治疗患者受照剂量与健康效应研究;放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与防治药物研究。
6.其他:放射诊疗设备性能及工作场所防护检测工具包研制与推广。开展常规放射诊疗、质子重离子加速器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以及新型防护材料筛选及防护效果研究。
三、公众照射的安全与防护作为核能和核辐射技术大国,我国拥有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目前在8个省份12县市有核电站,预计到2030年将有近2亿人生活在核电站周围应急距离内[11]。全国有81座铀矿山,放射性伴生矿363座[12], 部分省份有其他核设施。
室内氡照射是公众照射中最重要的辐射来源,因为某些建材氡析出率偏高和住宅密闭性增加等原因,近年来的调查显示我国室内氡水平不降反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室内氡浓度的房屋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肺癌的归因贡献达到了6.62%以上[13-15]。
该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包括:
1.室内氡水平监测及国民疾病负担:全国室内氡健康风险控制的顶层设计,室内氡监测的详细方案设计;开展全国室内氡水平监测;室内氡照射致国民疾病负担估计;不同室内空气质量环境与氡剂量学关键参数研究。
2.食品和水的放射性监测:我国膳食中放射性核素的总剂量贡献研究及相关放射性标准物质的研制;饮用水放射性超标地区泌尿系统疾病风险生态学研究;监测自动化技术研究和推广。
3.特殊地区辐射水平及居民健康基线调查:全国核电站和核设施周围地区居民健康与卫生基线调查;核设施周围地区辐射水平自动监测哨点;公众尤其是核电厂周围居民的甲状腺吸碘率调查。
4. 核事故相关生态学研究:福岛核废水排放相关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的研究;福岛核废水排放相关放射性核素的长期健康效应研究;海产品中放射性核素与其他污染物共存状态下生态转移和联合暴露健康效应研究。
四、核辐射卫生应急和医学救援我国核能与核辐射技术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广泛应用。截至2021年底,我国8个省份12个核电基地共有53个机组运行,在建18个机组,核能占比4.88%,是世界上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将有20个核电基地近100个机组运行,居世界第一。在北京、甘肃、江西、内蒙、四川等9个省市拥有20座民用在役研究等核设施[10]。
据统计,用放射源单位7.9万家,在用放射源15.6万枚,射线装置22.9万台[10]。全国有61座γ工业辐照设施,以及368家工业探伤企业。据不完全统计,1988至2019年间,我国共发生辐射事故689起,平均每年发生各类辐射事故约20起,部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11]。同时,国际地缘政治日趋严峻,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不断反复,核辐射恐怖袭击风险也不容忽视。
该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包括:
1. 应急情况下的剂量估算:事故下小尺度的基于气象等参数的社区公众剂量估算;基于体素模型的局部照射物理剂量估算及验证;中国人甲状腺内照射剂量学估算相关参数研究及年龄、性别、地域的影响;基于国人体素模型、曲面模型的器官剂量估算方法,全身及局部剂量估算模型及实用化程序研究,实现事故情况下剂量快速估算及可视化输出。
2. 辐射检测方法研究:事故现场快速辐射监测态势感知技术研究;核污染重点核素监测能力建设研究;开展基于手机应用的辐射监测能力建设及设备开发研究;应急队员用辐射检测(体表污染监测、甲状腺中碘污染)APP及视频教程;中高污染水平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检测程序和评价;食品放射性核素实验室全流程智能化检测技术研发;建立并完善便携式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监测规范;任务监测和应急监测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及大人群回顾性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研究;典型核辐射区域周边放射生态学研究,估算潜在照射剂量负担,并对区域生态环境辐射风险进行评估;植物/蔬菜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和迁移能力研究;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方法研究。
3. 核辐射卫生应急与医学救援基础信息:研究开发核电站及周围地区卫生应急信息平台;研究建立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关键技术信息平台,包括核辐射事故受照人员医学随访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基于场景模拟的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人员培训演练系统;制修订基于场景的核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和医学救援技术指南;单一核武器袭击的医学救援能力分析与评价;敏感地区核武器袭击医学救援能力分析与评价。
4. 核辐射损伤临床救治:核辐射损伤医学救治,特别是重度以上急性放射病、局部损伤救治研究;总结放射性皮肤损伤救治经验,修订放射性皮肤损伤和骨损伤诊断与救治标准;开展辐射防护药物的研究。
5. 公众防护与健康效应评估:公众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科普;编制碘片的服用指南与挂图;编制基于场景的核辐射事故公众健康风险沟通指南和小册子;洗消通量的影响因素与通量估计;重大公众防护行动的代价-利益分析;事故后果评价策略研究;核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策略研究,应急救援人员心理支持对策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核设施周围居民辐射致癌风险评估。
6. 其他:三大核电站事故公众应急与医学救援经验和教训总结;研究建设基于系统内外的区域/行业参比实验室和信息网络平台的核辐射事故生物剂量和物理剂量估算网络。
五、辐射健康效应及其生物学机制电离辐射健康效应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是放射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学基础。我国有较好的辐射流行病学现场工作条件,人群较大且稳定,积极配合调查,肿瘤发病和死亡登记等全国性监测数据日臻完善。以广东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健康效应队列研究、医用X射线诊断工作者队列随访研究等为代表的辐射流行病学研究[16-17],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不仅为辐射健康效应提供了重要的人群研究证据,还为相关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目前我国放射生物学研究设备和平台条件得到显著提升,辐射生物效应和分子机制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已经观察到的人群健康效应和重要的放射生物学科学问题,统筹推进辐射流行病学、放射生物学和放射毒理学等研究工作。
该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包括:
1. 辐射流行病学研究:围绕近年来辐射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发现,如染色体畸变增加、眼晶状体浑浊、甲状腺结节等,研究随机性效应个体敏感性不同及其在防护中的应用;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流行病学研究策略,开展高本底人群健康效应研究;既往因各种原因致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随访;定期开展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随访;矿山等高氡环境与其他因素,如高砷、柴油机尾气等联合暴露致肺癌的交互作用。建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核工业职业照射队列,探索利用居民死因和癌症登记数据,基于记录链接(record-linkage)开展流行病学研究。
2. 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研究和生物剂量估算:经典细胞遗传学生物剂量计的人工智能自动化分析方法研究;建立利用细胞遗传学指标进行局部照射生物剂量的估算程序,继续筛选分子水平的局部照射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基于各种“组学”的辐射生物效应机制和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结果,探索新的辐射生物剂量计;基于各种组学的皮肤、近距离治疗腔室局部组织损伤的生物剂量估算。
3. 辐射生物效应分子水平机制:利用相关领域研究技术的发展,进行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分子机制研究;急慢性放射病(造血系统、胃肠道、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后囊下白内障等)的分子机制,包括内照射放射损伤机制的研究。在上述机制研究基础上探索放射病治疗的新策略。并探索光子与粒子辐射对神经认知系统的损伤效应及其分子机制。
4. 低剂量辐射生物效应及其机制:利用系统放射生物学技术,进行低剂量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研究;低剂量辐射敏感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研究;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与评估的技术方法建立及标准化程序;低剂量辐射非靶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全身/局部低剂量辐射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因多态性等因素所致随机性效应个体敏感性不同在放射防护中的意义及其应用。
5. 特殊环境下的放射生物学研究:针对航天员独特的空间辐射环境所致生物效应(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及非癌疾病等),探索相关敏感生物标志物和效应机制以及微重力等其他空间环境因素对辐射生物效应的影响。
6. 放疗相关毒理学和生物学研究:肿瘤放射治疗不良反应的生物学机制及其缓解、防治药物研究;针对核医学诊断治疗中应用的新核素生物效应研究;围绕临床放疗新手段,进行相关放射生物学基础研究,包括FLASH放疗与常规放疗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深化质子重离子生物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7. 其他:福岛核废水排放相关放射性核素和朝核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所致健康效应研究;海产品中放射性核素与其他共存状态下联合暴露健康效应研究;各种辐射照射和应急照射所致的心理学变化及其生物学机制研究。
六、结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放射卫生领域理应有更大的作为和国际影响。放射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是要紧紧围绕核能核辐射技术应用安全与防护中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围绕做好技术支撑和全国技术指导的科学基础和深厚积累;二是要紧紧围绕辐射监测、剂量估算和健康效应评估等应用基础性科学研究,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重视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积累;三是要重视发挥全国一盘棋和统筹推进的优势,鼓励强强合作,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
本文首次尝试从国家放射卫生顶层设计的角度,从5个方面对我国放射卫生未来所面临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凝炼和阐述,希望给国内本领域相关单位和专家提供参考和借鉴,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的思考和思想碰撞,共同推进我国放射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利益冲突 无
志谢 对在本文撰写过程中提出宝贵修改建议的各位专家和同事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贡献声明 刘青杰负责收集资料,撰写和修改全文;孙全富负责动议选题、基本框架和指导审核
[1] |
苏旭. 中国放射卫生进展报告(1949-2008)[M]. 北京: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1. Su X. The report of radiological health progress in China(1949-2008)[M]. Beijing: China Atomic Energy Press, 2011. |
[2] |
曹建彪, 冒煦, 刘青杰, 等. 放射卫生工作"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发展展望[J]. 中国辐射卫生, 2021, 30(6): 659-664. Cao JB, Mao X, Liu QJ, et al. Review of radiation health work in the period of " 13th Five-Year Plan"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e period of "14th Five-Year Plan"[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21, 30(6): 659-664.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21.06.001 |
[3] |
Deng J, Fan S, Wang T, et al. Trends and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from medical practices in China (2010-2016)[J]. Health Phys, 2019, 117(6): 656-660. DOI:10.1097/HP.0000000000001118 |
[4] |
陆雪, 赵骅, 王进, 等. 南京192Ir放射事故照后患者第4年细胞遗传学随访[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0, 40(3): 183-188. Lu X, Zhao H, Wang J, et al.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victim followed-up at 4 year after 192Ir radiation accident in Nanjing[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0, 40(3): 183-18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0.03.005 |
[5] |
李小亮, 苏垠平, 雷淑洁, 等. 2013-2017年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38(10): 779-783. Li XL, Su YP, Lei SJ, et al.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 diagnosed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8, 38(10): 779-78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8.10.012 |
[6] |
邵云平, 许雪春, 孙全富, 等. 730名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浑浊风险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2): 136-139. Shao YP, Xu XC, Sun QF, et al. Analysis of lens opacity among 730 radiation worker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4, 34(2): 136-13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2.015 |
[7] |
陆雪, 封江彬, 田雪蕾, 等. 小剂量长期慢性照射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指标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21, 48(2): 208-212. Lu X, Feng JB, Tian XL, et al. Analysis of cytogenetic indexe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workers exposed to low dose long-term chronic irradiation[J]. China Occupat Med, 2021, 48(2): 208-212. DOI:10.11763/j.issn.2095-2619.2021.02.017 |
[8] |
郝杰, 姜霞, 古晓娜, 等. 铀矿工氡职业暴露与肺癌风险: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8, 35(6): 485-488. Hao J, Jiang X, Gu XN, et 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radon and lung cancer risk in uranium miners: A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 JEnviron Occup Med, 2018, 35(6): 485-488. DOI:10.13213/j.cnki.jeom.2018.17762 |
[9] |
李梦雪, 邓君, 范胜男, 等. 航空机组人员的宇宙射线职业照射水平研究进展[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41(10): 752-757. Li MX, Deng J, Fan SN, et al. Review of study 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aircrew induced by cosmic radiation[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1, 41(10): 752-75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21.10.006 |
[10] |
汪静, 李思进, 李桂玉. 2018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8, 38(12): 813-814. Wang J, Li SJ, Li GY, et al. Abrief report on th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survey of nuclear medicine in 2018[J]. Chin J Nucl Med, 2018, 38(12): 813-814. DOI:10.3760/cma.j.issn.2095-2848.2018.12.010 |
[11] |
国家核安全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核安全局年报[EB/OL]. https://nnsa.mee.gov.cn/ztzl/haqnb/. 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ministration Annual Report[EB/OL]. https://nnsa.mee.gov.cn/ztzl/haqnb/. |
[12] |
国家生态环境部. 生态环境部关于2020年全国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名录的公告[EB/OL]. [2021-07-16].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nouncement of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n the national directory of enterpris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ssociated radioactive mines in 2020[EB/OL]. [2021-07-16]. |
[13] |
王春红, 潘自强, 刘森林, 等. 我国部分地区居室氡浓度水平调查研究[J]. 辐射防护, 2014, 34(2): 65-73. Wang CH, Pan ZQ, Liu SL, et al. Investigation on indoor radon levels in some parts of China[J]. Radiat Prot, 2014, 34(2): 65-73. |
[14] |
Yao Y, Chen B, Zhuo W. Reanalysis of residential radon surveys in China from 1980 to 2019[J]. Sci Total Environ, 2021, 757: 143767. DOI:10.1016/j.scilototenv.2020.143767 |
[15] |
苗晓翔, 苏垠平, 卓维海, 等. 基于EPA/BEIR-VI模型的我国居室内氡致肺癌风险估计[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2, 42(1): 45-49. Miao XX, Su YP, Zhuo WH, et al. Risk estimation for lung cancer caused by indoor radon exposure in China based on EPA/BEIR-VI model[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22, 42(1): 45-49. DOI:10.3760/cma.j.cn112271-20210822-00338 |
[16] |
Tao Z, Zha Y, Akiba S, et al. Cancer mortality in the high background radiation areas of Yangjiang,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979 and 1995[J]. JRadiat Res, 2000, 41(suppl): 31-41. |
[17] |
Sun Z, Inskip PD, Wang J, et al. Solid cancer incidence among Chinese medical diagnostic X-ray workers, 1950-1995:Estimation of radiation-related risks[J]. Int J Cancer, 2016, 138(12): 2875-2883. DOI:10.1002/ijc.30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