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调查水平是监管部门规定的数值,达到或超过这一数值时应进行调查,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异常照射,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并为职业危害评价提供参考依据。近年来,随着放射诊疗防护技术的进步和防护意识的提高,广东省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不断降低。1995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44 mSv[1];1993—1999年间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054 mSv[2];2002年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931 mSv[3];广州市2008—2014年间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1 mSv[4],与2009—2013年间江苏省人均年有效剂量0.20 mSv[5]相当,低于山西省2010—2012年省直管人均年有效剂量0.69 mSv[6]。
目前,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不断降低,不同工种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笔者对诊断放射学和核医学的前期调查结果[9]与谭雄等[10]的不完全一致,而熊晓英等[11]和唐木涛等[12]未对不同工种进行分类研究,这显然不契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根据不同工种制定不同的调查水平,替代目前所有工种均使用同一个调查水平的现状,以适应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变化。
资料与方法1. 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收集2016—2019年于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个人剂量监测室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在广东省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2.仪器: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LiF(Mg,Cu,P)热释光探测器(分散性1.50%,北京康科洛电子有限公司);FJ-411 A型热释光退火炉(北京核仪器厂)。
3. 方法:采用LiF(Mg,Cu,P)热释光个人剂量计对委托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放射卫生防护所监测的广东省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剂量计通常佩戴于监测对象左胸前,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还需在围裙外面衣领上另外佩戴1个剂量计,每年监测4个周期,每个周期连续监测3个月。剂量计由专人负责领取、发放、监督佩戴和回收,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个人剂量监测室统一监测。
4. 质量控制:个人剂量测量系统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定合格;定期参加全国和本省质量控制比对,比对各项结果均符合个人剂量监测要求;按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操作规程测量;退火炉退火温度保持稳定、一致;对周期剂量超过1.25 mSv的监测对象进行核查,发放《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超过调查水平剂量核查表过量照射剂量核查表》,查明原因,剔除不按规范佩戴或故意照射、不能正确反映工作人员的实际受照剂量的数据。
5. 剂量估算:对于介入放射工作人员,除铅围裙外颈部附近佩戴的个人剂量计HN超过铅围裙内腰部附近佩戴的个人剂量计HW的20倍时,使用0.5HW + 0.025HN计算有效剂量外,其他的均使用HW作为有效剂量;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均使用HW作为有效剂量。
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M)、百分位数(P0、P75、P90、P95、P98、P99、P100)和均值(x)进行描述,2组组间M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 个人剂量监测基本情况:2016—2019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102 284人次,263人次超过调查水平,其中,有194人次为非真实剂量。其中,诊断放射学个人剂量53 674人次,有76人次超过调查水平,其中,有25人次为真实剂量;共监测牙科放射学个人剂量2 563人次,有6人次超过调查水平,均为非真实剂量;共监测核医学个人剂量5 001人次,有18人次超过调查水平,其中,有8人次为真实剂量;共监测放射治疗个人剂量16 687人次,有28人次超过调查水平,其中,有5人次为真实剂量;共监测介入放射学个人剂量22 272人次,有133人次超过调查水平,其中,有31人次为真实剂量;共监测其他应用个人剂量2 087人次,有2人次超过调查水平,均为非真实剂量(表 1)。
![]() |
表 1 2016—2019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监测情况(人次) Table 1 Monitoring for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from 2016 to 2019 |
2016—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69人次真实剂量中,工作量增加29人次(占42.0%),不明原因22人次(占31.9%),佩戴剂量计扶持放射性检查受检者17人次(占24.6%),工作量增加和佩戴剂量计扶持放射性检查受检者1人次(占1.5%)。2016—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263人次超过调查水平剂量,其中在194人次非真实剂量中,将剂量计留置工作场所占56.4 %,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检查占18.5%,剂量计佩戴于铅衣外占20.5%,综合因素占3.6%(表 2)。
![]() |
表 2 2016—2019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非真实个人剂量情况(人次) Table 2 Non-real individual doses to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from 2016 to 2019 |
2. 周期剂量当量分布情况:2016—2019年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周期剂量当量值均为最低探测水平(MDL)。分别对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应用放射工作人员周期剂量当量进行百分位数统计,P0均为MDL,P99分别为0.37、0.39、0.67、0.35、0.54和0.30 mSv,P100分别为20.28、1.11、4.87、6.29、7.20和0.74 mSv,见表 3。对各组人员周期剂量当量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9~-2.681, P < 0.001)。诊断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放射工作人员周期剂量当量P75、P99、x均随年份的升高均维持不变或逐年下降。牙科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中,除2017年P99外,其他均维持不变或逐年下降,其他应用中,除2018年和2019年 P99和2019年x外,其他均维持不变或逐年降低。2019年与2016年相比,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应用组P75各降低了45.5%、72.7%、44.4%、70.0%、75.0%、70.0%,P99各降低了39.1%、56.1%、48.3%、20.0%、40.9%、37.8%,x各降低了33.3%、37.5%、42.9%、25.0%、40.0%、37.5%(表 4)。
![]() |
表 3 各组放射工作人员周期剂量当量分布情况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periodic dose equivalent for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in different groups |
![]() |
表 4 2016—2019年各组放射工作人员周期剂量当量分布情况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periodic dose equivalent for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in different groups from 2016 to 2019 |
3. 广东省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调查水平的探讨:2016—2019年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其他应用非真实剂量人次占超过调查水平人次的百分比分别为67.1%(51/76)、100%(6/6)、55.6%(10/18)、82.1%(23/28)、76.7%(102/133)、100%(2/2)。即调查的67.1%的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55.6%的核医学工作人员、82.1%的放射诊疗人员、76.7%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100%牙科放射学和100%其他应用工作人员为非实际受照剂量,笔者认为,应降低目前的调查水平调查更多的放射工作人员,直至非真实剂量占比维持不变,才是适应目前现状的调查水平。从周期剂量当量的百分位数出发,考虑人工成本的因素,建议以2016—2019年周期剂量当量P99作为出发点,近似地将0.40 mSv/3个月作为目前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的调查水平,将0.70 mSv/3个月作为目前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的调查水平。
讨论个人剂量监测调查水平对于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维护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参照GBZ 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3]对调查水平的推荐值是5 mSv,换算成周期剂量调查水平为1.25 mSv(按每年监测4个周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不断降低,这与曾飞飞等[4]的调查一致,也与邵华等[14]、张杰等[15]对其他市的调查结果一致;而且不同工种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根据现状按不同工种分类探讨调查水平,以适应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变化,更好地为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次调查以2016—2019年周期剂量当量P99为参考,近似以0.40 mSv/3个月作为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应用的周期调查水平,以0.70 mSv/3个月作为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周期调查水平。若周期剂量当量超过此水平,发放《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超过调查水平剂量核查表过量照射剂量核查表》,查明原因,记录此数据的真实性;如果发现很多非真实数据,可调整使用百分位数更低的数值更小的调查水平;若都是真实数据,可适当提高调查水平,经过不断调整直到非真实数据占比维持不变,将此调查水平作为适合目前的调查水平。本次调查结果低于笔者前期的调查结果[9],低于谭雄等[10]对诊断放射学个人剂量监测调查水平设为0.50 mSv/3个月和临床核医学个人剂量调查水平设为1.25 mSv/3个月,也低于熊晓英等[11]首选的调查水平0.89 mSv/3个月和唐木涛等[12]将调查水平设为2 mSv/年(以每年4个周期计算,调查水平为0.5 mSv/3个月)。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目前对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仅通过佩戴在躯干部位的个人剂量计进行监测。但是,有一部分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需要近距离进行药物的分装、注射等操作,这将会导致手部剂量率较高,如果操作时间较长,有可能会导致较大的手部剂量。Sans等[16]认为,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应在非利手的食指基部佩戴肢体远端剂量计,再乘以修正因子以修正到最大的肢体远端剂量。另外,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有可能接触易挥发放射性核素(如131I),容易吸入,因此,还应对这部分的临床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应进行内照射剂量监测[17],以全面估算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
利益冲突 无
作者贡献声明 郭玮珍负责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论文的撰写;刘小莲、邱美娇、李明芳、张素芬负责数据的采集;麦维基、贾育新负责数据的分析讨论和论文撰写指导
[1] |
王其亮. 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4): 250-252. Wang QL. Pres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Health, 1998, 7(4): 250-252.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8.04.041 |
[2] |
贾育新, 曾锡慎, 谭光享, 等. 广东省省管单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3, 12(1): 20. Jia YX, Zeng XS, Tan GX, et al. Analysis on individual dose level of external exposure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Guangdong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unit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03, 12(1): 20.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03.01.016 |
[3] |
贾育新, 麦维基, 刘小莲, 等. 2002年广东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04, 31(4): 20. Jia YX, Mai WJ, Liu XL,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level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02[J]. Chin Occup Med, 2004, 31(4): 20. DOI:10.3969/j.issn.1000-6486.2004.04.029 |
[4] |
曾飞飞, 李森华, 杨晓忠, 等. 广州市2008-2014年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8, 45(3): 325-328. Zeng FF, Li SH, Yang XZ,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 of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in Guangzhou from 2008 to 2014[J]. Chin Occup Med, 2018, 45(3): 325-328. DOI:10.11763/j.issn.2095-2619.2018.03.011 |
[5] |
秦永春, 杨小勇, 陈维, 等. 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五年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9): 702-704. Qin YC, Yang XY, Chen W, et al. Analysis of five-year monitoring results of individual external radiation dose of some radiation workers in Jiangsu provinc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5, 35(9): 702-704. DOI:10.370/cma.j.issn.0254-5098.2015.09.016 |
[6] |
刘惠芳, 范东梅. 山西省2010-2012年省直管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3, 33(6): 655-656.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3.06.023. Liu HF, Fan DM. Individual dose analysis of radiation workers exposed to external radiation in Shanxi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units from 2010 to 2012[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3, 33(6): 655-656.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3.06.023. |
[7] |
肖新广, 田崇彬, 程晓军. 河南省部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10): 774-776.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10.012. Xiao XG, Tian CB, Cheng XJ. Analysis of monitored individual dose results and influence factors for a number of practitioners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Henan provinc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6, 36(10): 774-776.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10.012. |
[8] |
张卫媛, 易艳玲. 上海市2010-2014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9): 700-702.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9.014. Zhang WY, Yi YL.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to radiation workers in Shanghai during 2010-2014[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6, 36(9): 700-702. DOI: 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9.014. |
[9] |
郭玮珍, 刘小莲, 邱美娇, 等. 诊断放射学和临床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调查水平的建立[J]. 中国职业医学, 2018, 45(5): 631-633, 637. Guo WZ, Liu XL, Qiu MJ, et al. Establishment of investigation level in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of diagnostic radiology and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worker[J]. Chin Occup Med, 2018, 45(5): 631-633, 637. DOI:10.11763/j.issn.2095-2619.2018.05.022 |
[10] |
谭雄, 陈政璇, 杨柳, 等. 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调查水平的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4): 425-427. Tan X, Chen ZX, Yang L,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investigation level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sults[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6, 25(4): 425-427.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4.015 |
[11] |
熊晓英, 周宁. 个人剂量监测异常剂量调查值设定的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3): 302-303. Xiong XY, Zhou N. Discussion on setting of abnormal dose survey value in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0, 19(3): 302-303.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0.03.029 |
[12] |
唐木涛, 李奇慧, 王修德, 等. 参考水平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辐射卫生, 2016, 25(5): 554-556. Tang MT, Li QH, Wang XD, et al. Application of reference level in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of radiation worker[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6, 25(5): 554-556.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6.05.021 |
[13]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128-2019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9.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P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19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9. |
[14] |
邵华, 孔繁丽, 方淑英, 等. 通辽市2010-2015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8, 17(3): 349-350. Shao H, Kong FL, Fang SY, et al. Analysis of personal dose of radiation worker during 2010-2015 in Tongliao city[J]. Chin J Public Health, 2018, 17(3): 349-350. |
[15] |
张杰, 乔小燕, 郝士宾, 等. 2012-2015年廊坊市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 职业与健康, 2017, 33(15): 2034-2036. Zhang J, Qiao XY, He SB, et al. Monitoring results of individual dose in Langfang city from 2012-2015[J]. Occup Health, 2017, 33(15): 2034-2036. DOI:10.13329/j.cnki.zyyjk.2017.0614 |
[16] |
Sans Merce M, Ruiz N, Barth I, et al. Extremity exposure in nuclear medicin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European study[J]. Radiat Prot Dosim, 2011, 144(1-4): 515-520. DOI:10.1093/rpd/ncq574 |
[17]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safety standards series No. GSR part 3,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 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R]. Vienna: IAEA,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