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1]。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我国目前开展最为广泛的个人剂量监测项目,监测档案需终生保存。它既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技术手段, 更是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重要依据。现回顾江苏省2011-2018年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以2011—2018年江苏省行政区域内接受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医疗和工业系统放射工作人员为对象,共收集2011—2018年期间576 298人次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1)。职业类别划分根据卫生部令第55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要求[2],医疗系统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分为诊断放射学(2A)、牙科放射学(2B)、核医学(2C)、放射治疗(2D)和介入放射学(2E),工业分为工业辐照(3 A)、工业探伤(3B)、发光涂料工业(3C)、放射性同位素生产(3D)、测井(3E)、加速器运行(3F)和其它(3G)。
![]() |
表 1 2011—2018年江苏省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Table 1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8 |
2. 数据来源和评价依据:监测的指标为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数据来源于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3-4]中的江苏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网报信息和结果。该平台自2011年在全国范围投入使用,江苏省所有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均要求通过外照射个人监测管理子系统上报数据。
所有检测机构均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5-6]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和评价,全年共监测4个周期,3个月为1个监测周期。当年受照剂量低于限值20 mSv时,可认为个人剂量当量可用来对有效剂量进行合理的估值。
3.质量控制
(1) 严格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要求,各机构每年至少1次委托计量检定部门进行本实验室热释光测量系统的检定[5-6]。
(2) 我省内所有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每年均要求参加全国或江苏省组织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比对。
(3) 要求实验室两次检定期间需对热释光测量系统进行期间核查,方法为以照射器照射同一批探测器,不同读出器给出的评定值之间的偏差≤10%。
4.统计学处理:使用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进行统计汇总,检测结果低于测量系统最低探测水平(MDL)时, 检测结果记录为1/2 MDL。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 江苏省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总体情况: 2011—2018年江苏省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176 134人,总年集体有效剂量58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5 mSv,至2018年人均年有效剂量降至0.23 mSv,与2009—2013年我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一致[7]。江苏省开展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数和单位均逐年递增,从2011年到2018年江苏省个人剂量监测机构数增长了100%,放射工作人员数相比2011年增长了194%,而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水平呈现降低趋势。此外,年有效剂量超过1 mSv的高剂量工作人员构成比也是逐年降低,至2018年超过1和5 mSv的工作人员数占总人数的4.0%和0.1%。详见表 2。
![]() |
表 2 2011—2018年江苏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总体分布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doses to radiation worker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8 |
2. 江苏省工业和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分布:工业和医疗行业的放射工作人员数均呈逐年递增趋势,由表 3可见,至2018年江苏省从事工业的放射工作人员为6 169人,占19%,年平均有效剂量0.18 mSv,年集体有效剂量1.11人·Sv,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工业探伤,年集体有效剂量0.498人·Sv,是工业系统中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有效剂量最重要贡献者。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的工作人员数(128人)远低于工业辐照和加速器运行人员数(264和242人),但所受照的集体有效剂量(59人·mSv) 远大于工业辐照和加速器运行(36和38人·mSv),可见与工业辐照和加速器运行相比,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的工作者在职业中受照剂量更大;至2018年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为25 714人,占81%,年平均有效剂量0.24 mSv,年集体有效剂量6.07人·Sv [包括诊断放射学20 015人(63%),牙科放射学729人(2%),核医学576人(2%),放射治疗1 965人(6%),介入放射学2 425人(8%)和其他4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诊断放射学,年集体有效剂量为4.91 Sv,是医疗系统中放射工作人员年集体有效剂量最重要贡献者。
![]() |
表 3 2018年江苏省医学和工业应用外照射个人剂量分布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doses to radiation workers from medical and industrial external exposure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8 |
3.2018年各工种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变化:2011—2018年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介入、核医学和诊断放射学也观察到相同的趋势(图 1)。江苏省8年期间医用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中,各工种年有效剂量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限值(20 mSv),详见表 4,其中医学应用中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的平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均为0.41 mSv。此外,各职业类别间年有效剂量≥5 mSv的人员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1,P < 0.05),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的监测人数构成比高于其他职业类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介入放射学高达0.71%。
![]() |
图 1 江苏省2011—2018年不同工种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平均有效剂量(mSv)曲线 Figure 1 Average annual effective dose(mSv), to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of different occupational catego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18 |
![]() |
表 4 2011—2018各工种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分布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doses to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of various occupational categories from 2011 to 2018 |
讨论
对江苏省2011—2018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江苏省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和开展放射工作的单位数量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逐年降低且均远低于国家剂量限制20 mSv,说明江苏省整体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比较低,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状态良好,放射作业环境相对安全。2011—2018年平均年有效剂量为0.35 mSv,远低于内蒙古地区2004—2014年间的平均年有效剂量[8],与上海市2010—2014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结果一致[9],但高于2009—2013年江苏省部分委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7]。通过组织江苏省其他监测机构质量控制调查分析发现,存在部分机构未做高剂量调查将结果直接上报等诸多问题。为了保证全省各监测机构数据的真实可比,从2012年开始我省组织多次省实验室个人剂量比对[10-11],建立质量控制中心开展培训取得成效,全省人均年有效剂量呈现显著降低趋势,至2018年全省人均年有效剂量降至0.23 mSv,与秦永春等[7]报道的2009—2013年江苏省部分由委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一致。
2015年江苏省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低于全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的0.429 mSv,同时各职业类别(诊断放射学0.35 mSv、牙科放射学0.13 mSv、核医学0.47 mSv、放射治疗0.18 mSv、介入放射学0.53 mSv)的年均有效剂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23、0.326、0.538、0.321、0.542 mSv)[12]。2017年华北和华中地区的驻军医用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也高于同年江苏省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监测水平[13]。
本次监测结果分析发现,8年间不同工种的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中,诊断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是个人剂量的监测主体,所以从事X射线诊断的人员年集体剂量远高于其他工种。而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均为0.41 mSv。随着辐射防护技术的发展和对实验室进行比对质量控制培训,各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由于核医学涉及直接使用未密封的放射源,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在操作(例如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和注射)中更容易受到辐射的照射,同样医用放射工作人员中介入放射学一直是防护难点,在介入手术过程中,放射工作人员需暴露在射线照射中近距离操作且不易防护,存在过量职业照射风险。那么减少照射时间是降低介入放射和核医学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的关键措施,对医院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反复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是前提条件,提高行政部门防护监督和管理是根本保障。双管齐下,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减少照射时间,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实现防护和利益最优化[14]。非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中工业探伤人数最多,年集体剂量最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生产(0.48 mSv)。近年,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放射事故中非医疗占据90%以上[15-16],非医疗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和监管亟待加强。
利益冲突 无
作者贡献声明 陈维负责数据收集、分析和论文撰写;王进负责研究设计、论文审核;周媛媛和缪雨季协助分析工作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Z]. 2011.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Z]. 2011. |
[2] |
卫生部.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Z]. 2007-06-03.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radiation workers[Z]. 2007-06-03. |
[3] |
于海涛, 牛昊巍, 孙全富, 等. 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子系统的建立[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0, 30(1): 66-72. Yu HT, Niu HW, Sun QF,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register of radiation workers: subsystem for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xposur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0, 30(1): 66-7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0.01.021 |
[4] |
邓君, 范胜男, 郝述霞, 等. 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10): 725-730. Deng J, Fan SN, Hao SX, et al.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radiologic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9, 39(10): 725-73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10.002 |
[5] |
卫生部. 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02 Personal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 for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 |
[6] |
卫生部. 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16 Personal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 for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6. |
[7] |
秦永春, 杨小勇, 陈维, 等. 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五年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9): 702-704. Qin YC, Yang XY, Chen W, et al. Analysis of five-year monitoring results of external exposure personal doses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Jiangsu provinc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5, 35(9): 702-70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9.016 |
[8] |
许潇, 卢丽丽, 王成国. 2004-2014年内蒙古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2): 138-142. Xu X, Lu LL, Wang CG.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for part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4 to 2014[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6, 36(2): 138-14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2.012 |
[9] |
张卫媛, 易艳玲. 上海市2010-2014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9): 700-702. Zhang WY, Yi YL.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to radiation workers in Shanghai during 2010-2014[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6, 36(9): 700-70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9.014 |
[10] |
杨小勇, 余宁乐, 秦永春, 等. 江苏省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4, 41(6): 701-703. Yang XY, Yu NL, Qin YC.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system of external irradi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Chin Occup Med, 2014, 41(6): 701-703. DOI:10.11763/j.issn.2095-2619.2014.06.019 |
[11] |
杨小勇, 陈维, 秦永春, 等. 江苏省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结果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8, 27(6): 599-601. Yang XY, Chen W, Qin YC, et 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intercomparison results of external irradiation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in Jiangsu province[J]. Chin Radiol Health, 2018, 27(6): 599-601. DOI:10.13491/j.issn.1004-714x.2018.06.022 |
[12] |
邓君, 王拓, 范胜男, 等. 2015年我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4): 398-400. Deng J, Wang T, Fan SN, et al. Results and analysis on individual dose level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to radiation for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 in 2015[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7, 26(4): 398-400.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17.04.004 |
[13] |
赵进沛, 孔雪梅, 顾金成, 等. 华北和华中地区2017年部分驻军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9, 46(1): 114-116. Zhao JP, Kong XM, Gu JC, et al. Personal radiation dose analysis on workers in military hospitals in North and Central China[J]. Chin Occup Med, 2019, 46(1): 114-116. DOI:10.11763/j.issn.2095-2619.2019.01.024 |
[14] |
孔燕, 卓维海, 陈波.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 31(5): 614-616. Kong Y, Zhuo WH, Chen B. The review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method fo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taff[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1, 31(5): 614-61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1.05.033 |
[15] |
傅颖华, 杜维霞, 孙全富, 等.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及其问题[J]. 中国职业医学, 2008(1): 44-46. Fu YH, Du WX, Sun QF, et al.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workers exposed to inozning radiation in China[J]. Chin Occup Med, 2008(1): 44-46. DOI:10.3969/j.issn.1000-6486.2008.01.018 |
[16] |
胡爱英, 徐辉, 孙全富. 我国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与健康监护[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2): 212-214. Hu AY, Xu H, Sun QF. Personal monitoring and health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7, 27(2): 212-21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2.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