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呼和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科 010070;
3. 包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科 014030;
4. 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防护科, 海拉尔 021008;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辐射防护与核应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8
2.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Hohho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ohhot 010070, China;
3.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Baotou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aotou 014030, China;
4.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Hulunbuir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ilar 021008, China;
5. Key Laboratory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d Nuclear Emergency, China CDC,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预防控制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之前,因监测机构分散,监测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覆盖率不高和监测数据报送不及时等问题[1]。近年来,国家放射性职业病监测项目的实施和国家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的推行,为内蒙古地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实施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为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水平提供了助力。目前,国家个人剂量监测登记系统已成为及时了解、汇总、上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现状的重要工具[2]。本文就2015—2019年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的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了解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现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为进一步做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和放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本文资料来源于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的2015—2019年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相关信息与数据。
2.方法及统计学处理:将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中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相关的数据导出为Access数据库,然后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针对不同年份、不同职业类别的个人年有效剂量监测结果,运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用Bonferroni法进行职业类别分组的两两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构成:2015—2019年,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收集监测10 883人次,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各职业类别的构成情况列于表 1。其中,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占大多数,高于50%,是个人剂量监测的主体;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在全部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中占比较高,高于10%;放射治疗工作人员在全部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中占比为6%~10%;牙科放射学、核医学和其他应用放射工作人员在全部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中占比都较低。
![]() |
表 1 2015—2019年医学应用各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占总监测人数比率 Table 1 Ratios of studied workers to total monitored workers by occupational category of medical applications(2015—2019) |
2.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2015—2019年各年度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依次为0.72、0.87、0.88、0.71和0.64 mSv,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应用6种职业类别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统计结果见表 2。2015—2019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介入放射学,为1.38 mSv;最低的是放射治疗,为0.50 mSv。各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剂量限值(20 mSv)[3]。
![]() |
表 2 2015—2019年医学应用各职业类别的人均年有效剂量(mSv) Table 2 Average annual effective dos for each occupational category in medical applications during 2015—2019 (mSv) |
统计结果表明,各年份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66.56,P < 0.05),两两比较结果表明,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与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应用4类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95、9.87、10.10、12.76,P < 0.05),介入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辐射水平明显高于4类放射工作人员。统计2015—2017年的监测结果,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明显高于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应用4类放射工作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1.16、9.46、9.40、11.00,P < 0.05),2018和2019年的监测结果,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年份中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应用4类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人员分布比和集体剂量分布比:将5年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按照不同年份和不同职业类别统计人员分布比和集体剂量分布比,列于表 3。由表 3可知,介入放射学人员分布比和集体剂量分布比均高于同时期其余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该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1 mSv和>5 mSv的人数较多。与其他职业类别相比,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超过1 mSv的工作人员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NR1)和年有效剂量超过5 mSv的工作人员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NR5)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和其他类别放射工作人员NR1值相近并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
![]() |
表 3 医学应用各职业类别的NR值和SR值(2015—2019) Table 3 NR and SR in medical applications of different occupation categories (2015—2019) |
诊断放射学NR1、介入放射学NR1、牙科放射学NR1历年统计结果均分别高于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的0.075、0.099和0.061[4];放射治疗学NR1、核医学NR1历年统计结果整体呈下降趋势,至2019年分别为0.057和0.096,接近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的0.052和0.119[4];其他类放射工作人员NR1历年统计结果整体呈下降趋势,至2019年为0.022,低于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的0.051[4]。
讨论2015—2019年,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在0.64~0.88 mSv之间,相较内蒙古地区2014年监测结果(0.86 mSv)[5],也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却高于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0.429 mSv),医学应用各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和人员分布比也高于国家平均水平[4]。分析可能有如下原因:①内蒙古地区医用辐射防护在逐年改善的情况下仍有待提高,职业健康监管仍需加强。②从历年大剂量核查反馈结果来看,仍然存在较多因不合规佩戴和不合理使用剂量计导致的无效剂量监测结果,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培训和个人剂量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数在全部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中占比仅次于诊断放射学,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各级诊疗机构硬件实力提升,放射诊疗能力提高,介入放射学新增机构数和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医疗机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比以往更加规范,如心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内科、血管外科、骨科等一些以往未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的岗位或者未纳入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的岗位,有针对性地按照其工作特点纳入了相应职业类别开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介入放射学人员分布比和集体剂量分布比均高于同时期其余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其年有效剂量>1 mSv和> 5 mSv的人数较多。以2019年为例,介入放射学人员分布比为0.348,集体剂量分布比为0.864,经实际调查发现,1台介入手术人员基本构成包括1名主刀医生,1~2名助手,2~3名护士以及1~2名技师。主刀医生和手术助手是职业照射辐射剂量贡献的主要群体,约占全部介入放射学全部人员构成的30%~50%,这与统计结果基本吻合,表明介入放射学中关键人群组的辐射剂量仍然是辐射防护关注的重点。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介入手术医生极少采取手部屏蔽措施,手术过程中手部直接暴露于照射野内的情况时有发生。手术过程中铅眼镜和可视铅屏使用率低于其他防护用具,眼晶状体作为辐射敏感器官,相较于身体其他器官也具有更高的辐射风险。因此,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开展眼晶状体和手部皮肤剂量监测,也将是今后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重要关注点[6]。
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在全部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中占比较小,不足5%,人员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医院。作为非密封型放射工作场所,核医学职业照射来源主要包括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等近距离操作过程中受到的照射和接触体内含有放射性药物的患者造成的照射。近年来,随着核医学新建、改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分区布局更加合理,视频、对讲装置普遍使用,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提高,防护用具利用率提高等原因,都促使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呈整体下降趋势。放射性药物自动分装系统的引进,也使得可能受到更高辐射照射的操作人员受照剂量有效降低。这都是导致在5年的监测周期内,核医学和其余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结果也表明,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分布方式始终体现了与介入放射学相似的特点,虽然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1 mSv的人员比率从2015年的0.516降至2019年的0.096,但是年有效剂量>1 mSv的集体剂量分布比(2019年,SR1=0.507)仍占多数,这说明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水平在整体降低的趋势下,进行放射性药物操作的特定人群组仍可能存在相较其余职业类别(除介入放射学外)放射工作人员更高的职业照射风险,对此类人员在开展双剂量监测[7]的同时,应着重考虑开展手部皮肤剂量Hp(0.07)的监测和眼晶状体剂量Hp(3)的监测。
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在各个剂量水平上的人员分布比和集体剂量分布比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与放射工作场所隔室的操作方式以及良好的辐射防护现状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类别中的放射工作人员包括了骨科放射工作人员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使用X射线诊断设备辅助进行骨科手术的放射工作人员在职业类别归类中存在分歧,也出现了未对骨科手术人员采取双剂量计监测情况。骨科手术在开展过程中使用放射诊断设备具有和介入放射学相似的特点,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存在暴露在辐射场内,与射线装置同室近台操作的情况,此类人员的职业健康风险也是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重点之一。另外,医疗机构中大多常设医学工程类人员,此类人员在开展射线装置维修、维护、质量控制检测以及参与放射源更换过程中可能受到辐射,对其职业健康风险应采取同等的重视程度。同时,个人剂量监测管理系统在升级过程中以及国家相关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应按照医学应用职业特点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进行完善,这对监测机构以及卫生行政部门掌握和分析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现状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2015—2019年,内蒙古地区采用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收集并报送了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各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限值,表明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国家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同时,内蒙古地区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人剂量监管工作仍需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特别是介入手术人员和放射性药物操作人员,应持续改进和完善相应辐射防护工作场所防护措施,加大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及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从而进一步保护职业健康。为了提高系统采集数据的质量与利用,职业照射类别需要进一步优化。
利益冲突 在论文的设计、撰写和发表过程中,全体作者均参与、知情,达成一致的学术理解,并承诺未接受不正当的职务或财物利益,该项研究作者的配偶、工作伙伴或子女无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财务关系,对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予以保证
作者贡献声明 许潇负责整理数据、论文撰写、结果分析;刘祥、张杰、陈启负责采集数据;范胜男负责对论文内容进行审阅修改;邓君指导研究内容
[1] |
孙全富, 牛昊巍, 李小娟.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几个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3): 161-163. Sun QF, Niu HW, Li XJ. Several problem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4, 34(3): 161-16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3.001 |
[2] |
范胜男, 邓君, 王拓, 等. 个人剂量监测信息查询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医学装备, 2018, 15(3): 106-109. Fan SN, Deng J, Wang T,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bile query APP for monitoring information of individual dose[J]. China Med Equip, 2018, 15(3): 106-109. DOI:10.3969/j.issn.1672-8270.2018.03.028 |
[3]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18871-2002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3. |
[4] |
邓君, 王拓, 范胜男, 等. 2015年我国医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7, 26(4): 398-400. Deng J, Wang T, Fan SN, et al. Results and analysis on individual dose level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to radiation for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 in 2015[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7, 26(4): 398-400.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7.04.004 |
[5] |
许潇, 卢丽丽, 王成国. 2004-2014年内蒙古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2): 138-142. Xu X, Lu LL, Wang CG.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for part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4 to 2014[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6, 36(2): 138-14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2.012 |
[6] |
胡盼盼, 刘海宽, 孔燕, 等.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眼晶体的剂量测量评估及其防护[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5, 32(2): 225-228. Hu PP, Liu HK, Kong Y, et al. Measurement, evaluation and protection of eye lens doses fo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sts[J]. Chin J Med Phys, 2015, 32(2): 225-228. DOI:10.3969/j.issn.1005-202X.2015.02.017 |
[7]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GBZ 128-2016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16 Specifications for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