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21, Vol. 41 Issue (2): 81-84   PDF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
邓君 , 孙全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辐射防护与核应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8
[摘要] 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是电离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开展监测工作以来,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已走过近30个年头,在辐射防护最优化、保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更好地预防与控制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关键词] 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    监测    登记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and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
Deng Jun , Sun Quanfu     
Key Laboratory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d Nuclear Emergency, China CDC,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and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Since the nationwide implementation of monitoring from the 1980s,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for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 has been going on nearly 30 years, 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in radiation protection optimization,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protection for radiation workers. In order to improve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and registr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iseases, and to help build "Healthy China" program,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and registry in China, discusses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Key words] Radiation works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Registry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核与辐射技术在人类活动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深入。据统计,目前我国接受人工辐射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人数众多,约为60万人。其中,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约40万人,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约10万人。这为电离辐射防护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的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期集中刊发8篇论文,总结、分析职业外照射水平和个人监测、登记现状与经验,探讨相关挑战与机遇,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的意义

个人剂量监测是应用、实现辐射防护三原则中最优化与剂量限值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诊断职业性放射病的必要依据,在电离辐射防护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职业辐射防护安全导则》[2],结合工作场所监测,个人剂量监测可促进:①良好工作实践和标准的确认。②评价工作场所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操作的变化是否改变放射防护情况。③评估人员实际暴露并证明是否符合管理要求。④基于剂量登记数据的分析评估和改进操作。⑤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其受照情况,和促使其尽可能减少受照。⑥提供事故照射剂量评估的资料。⑦用于代价-利益分析。⑧用于法律和诉讼,补充医学记录。⑨用于辐射流行病学研究。

然而,以上目标的实现,关键是建立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连续采集个例剂量监测数据,并建立中央数据库。因此,IAEA要求各成员国按个例登记、分析剂量监测记录[3]。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英、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个人剂量登记系统[4]。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通过连续采集、分析个人剂量监测信息,为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和制修定法规标准等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和科学的技术支撑,对进一步提高放射防护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

20世纪50年代,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首先在核工业系统中开展。1985年12月1日起,国家正式实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制度[5]。逐渐建立放射卫生统计报告制度,主要以纸质逐级上报,不含个例数据。随着科技的发展,有部分单位探索和尝试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登记报告系统[6-8]。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登记制度一直未能建立起来,也无统一的个人剂量中央数据库。2004年8月,IAEA职业照射评估服务团建议我国尽快建立、运行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

2009年8月,在IAEA技术合作项目框架内,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启动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调研,11月完成开发建设、上线部署,当年12月在全国范围上线启用[9]。各个人剂量监测机构通过网络直报个人剂量数据,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运行维护登记系统、开展数据的质量控制和结果的分析利用。2013年9月,登记系统发布升级版(V2.0),改善用户体验,增加双剂量监测结果上传等功能。2015年11月,研发推出手机APP,可供放射工作人员查阅本人的剂量信息[10]。2016年7月,登记系统并入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11],实现放射卫生底层数据的科学整合、互联互通。2018年7月,成功研发个人剂量登记系统(英文版),同年8月经IAEA协调在非洲地区23个国家部署试用,首次实现了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经验与成果走出国门,贡献中国智慧[12]

近10年来,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逐步发展与完善,系统运行稳定,用户体验良好。自上线启用以来,注册的监测机构逐年增加,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系统登记的区域、用人单位与放射工作人员数量以及剂量数据逐年增加,并于2015年实现了全国省份覆盖,实现了国家级统一的中央数据库。截至2020年,系统授权注册用户427个,包括监测机构376个,各级卫生健康部门51个。系统共采集了约827万条个人剂量数据,累计覆盖近10万余家用人单位百余万放射工作人员,实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产出[13-14]。2019年,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覆盖了全国放射工作人员的约65%(39万/60万)。

为了保证个人监测质量,国家逐步建立健全了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机构需取得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认定的资质后方可开展个人监测服务,并确保个人监测系统年度检定合格等。此外,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自1995年起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比对,并于2009年以来连续每年组织开展个人剂量检测质量控制比对或能力考核。这些都对保证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放射防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完善和防护工程设施与技术措施的发展,我国放射工作人员正常工况下的职业照射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满足个人剂量限值(20 mSv/年)的要求[15],且人均年有效剂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医学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从早期的2.15 mSv(1986—1990年),降至2019年的0.25 mSv。年剂量下降的重要技术原因是放射诊断普遍采用隔室操作,减少了近辐射源的居留时间,且放射治疗工程防护均良好。2019年,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年有效剂量下降至0.20 mSv。多年连续登记的剂量大数据发现,医学应用中的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业应用中的工业探伤和测井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偏高。提示应对上述4个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放射防护措施等,保证其职业照射剂量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三、挑战与展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大量的技检测术、剂量数据和管理经验,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挑战。首先,我国取得个人监测资质的技术机构,达400余家, 但监测规模大小不一,监测项目较为单一,监测质量参次不齐。绝大部分机构仅具备单一的X/γ射线全身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 而缺乏如中子、眼晶状体、肢端剂量、氡个人内照射剂量等的监测能力。第二,登记系统未能有效解决人员唯一标识的问题,限制了数据利用深度。第三,宇宙射线以及因工业活动增加的天然放射性物质(TENORM)导致的矿工高氡暴露等职业照射监测亟待加强,涉及为数众多的航空机组人员、矿工、油气和水加工等行业工人。此外,从全国范围看,个人剂量监测率和登记率仍需进一步提高。虽然医学应用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5%以上,但工业应用的个人剂量监测率仍不足75%。放射工作人员佩戴剂量计依从性较差,佩戴不规范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双剂量计和眼晶状体剂量计的佩戴问题多,导致监测结果失实。

为了进一步做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特别保护工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完善和规范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一是加快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建设,破除“卡脖子”技术,发展完善如宇宙射线与中子、眼晶状体和肢端剂量以及氡个人内照射剂量等监测新技术,以满足新形势下个人剂量监测需求。二是加强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重视个人剂量监测系统和设备的校准/检定、定期检验和维护、大剂量核查等,持续做好全国个人剂量检测质量控制比对或能力考核。三是加强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佩戴剂量计的依从性与规范性,确保监测不失实。同时,应加强放射卫生执法监督,提高个人剂量监测率与登记率,这也是做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职业健康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四是推进宇宙射线和高氡暴露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剂量、个人剂量估算。五是进一步完善登记系统,考虑采集身份证号作为登记系统中人员唯一识别码,增加内照射剂量登记模块等,提高数据可靠性与利用深度,促进其在职业照射健康效应评估中的应用。

利益冲突  无

作者贡献声明  邓君负责数据分析与论文撰写;孙全富指导论文修改

参考文献
[1]
孙全富, 牛昊巍, 李小娟.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几个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3): 161-163.
Sun QF, Niu HW, Li XJ. Several problem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4, 34(3): 161-16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3.001
[2]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Occup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safety guide, safety standard series NO. RS-G-1.1[R]. Vienn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2006.
[3]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Assessment of ccupational exposure due to external sources of radiation[R]. Vienna: IAEA, 1999.
[4]
Wang HB, Yu HT, Sun QF. Individual monitoring and occupational dose record management in China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6, 13(6): 558-567. DOI:10.3390/ijerph13060558
[5]
王其亮. 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 中国辐射卫生, 1998, 7(4): 250-252.
Wang QL. Current status and main problems of national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J]. Chin J Radiol Health, 1998, 7(4): 250-252.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1998.04.041
[6]
杨连珍, 马如维.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职业性照射个人剂量数据微机管理系统[J]. 辐射防护, 1996, 16(3): 185-191.
Yang LZ, Ma RW. Computer management system of personal dose data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J]. Radiat Prot, 1996, 16(3): 185-191.
[7]
弟利民, 李睿荣, 罗惠勇, 等. 大亚湾核电站个人受照信息管理系统[J]. 辐射防护, 2005, 25(4): 251-255.
Di LM, Li RR, Luo HY, et al. Personal exposu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Daya Bay Nuclear Power Station[J]. Radiat Prot, 2005, 25(4): 251-255.
[8]
熊忠华, 陈琦, 魏巍, 等. 基于ClientPSever模式的个人剂量管理信息系统[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 26(2): 189-190.
Xiong ZH, Chen Q, Wei W, et al. Personal do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ClientPSever model[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6, 26(2): 189-19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6.02.032
[9]
于海涛, 牛昊巍, 孙全富, 等. 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子系统的建立[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0, 30(1): 66-72.
Yu HT, Niu HW, Sun QF,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register of radiation workers: subsystem for individual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xposur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0, 30(1): 66-7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0.01.021
[10]
范胜男, 邓君, 王拓, 等. 个人剂量监测信息查询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J]. 中国医学装备, 2018, 15(3): 106-109.
Fan SN, Deng J, Wang T,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bile query APP for monitoring information of individual dose[J]. China Med Equip, 2018, 15(3): 106-109. DOI:10.3969/j.issn.1672-8270.2018.03.028
[11]
邓君, 范胜男, 郝述霞, 等. 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9, 39(10): 725-730.
Deng J, Fan SN, Hao SX, et al.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radiologic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9, 39(10): 725-73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9.10.002
[12]
Deng J, Fan SN, Sun QF, et al. National dose registry and trend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 in China (2009-2018)[J]. Radiat Prot Dosim, 2020, 191(3): 376-381. DOI:10.1093/rpd/ncaa171
[13]
Deng J, Fan SN, Sun QF, et al. Trends and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from medical practices in China (2010-2016)[J]. Health Phys, 2019, 117(6): 656-660. DOI:10.1097/HP.0000000000001118
[14]
Fan SN, Deng J, Sun QF, et al. Trends of annual whole-body occupational radiation exposure for industrial practices in China (2009-2018)[J]. Health Phys, 2020, in press. DOI: 10.1097/HP.0000000000001356.
[15]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18871-2002 Basic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