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报告指出,1998年美国医疗照射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3 mSv,天然本底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2.4 mSv[1],2006年美国医疗照射增加至3.0 mSv,天然本底增加至3.1 mSv[1]。医疗照射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公众所受的最大的,同时又是不断增加的电离辐射照射来源,而放射诊断是医疗照射的主要部分,其中普通放射诊断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已到0.3 mSv,CT检查所致人均年有效剂量已到1.5 mSv[1]。医用X射线诊断应用频度逐年增加对于医疗照射所致集体剂量的增加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上次大规模的医疗照射频度调查是在“九五”期间,至今已有20年。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用X射线诊断应用的频度无疑呈现出了新的态势,为了解河南省医用X射线诊断应用的频度,优化资源配置,控制和降低受检者的受照剂量,本研究采用分层配额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河南省医用X射线诊断应用的频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调查对象: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18个省辖市共有1 596家医院,2 066家卫生院。其中三级医院86家、二级医院458家,一级医院820家,未评级医院232家[2]。参照《201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按人口GDP水平高低和地理位置,综合考虑被调查医疗机构的依从性,采用分层配额抽样方法选取河南省郑州、信阳、周口、许昌、洛阳和南阳6个地市(占总地市数的33%,其中郑州、许昌代表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周口、洛阳代表河南省东西部地区、信阳和南阳代表河南南部地区)58家医疗机构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样本中包括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类型上包括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肿瘤医院、妇幼保健院、口腔医院、体检机构、基层卫生院等,抽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本研究的调查窗口区间。
近年来体检类医院发展迅速,本次调查抽取一家体检类医院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医疗机构的骨密度检查多作为体检项目未进行详细登记,本次不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内容:调查所选取医疗机构的基本状况包括名称、级别和类型、门急诊量、住院量、放射诊疗开展情况、与放射诊断相关的放射工作人员数量等;调查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基本信息包括型号、生产厂家、数量、用途等;调查规定窗口区间的医用X射线检查基本信息,包括受检者性别、年龄、检查类型、检查部位等分布信息。医用X射线检查包括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和CT检查,而前者包括X射线摄影、透视、造影、口腔、乳腺摄影、碎石等放射诊断检查。
3.调查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格,通过医院放射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和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中导出数据的方式以及收集科室内部计算机存储记录和纸质版登记记录等方式收集放射诊断受检者性别、年龄、检查类型和检查部位等相关数据资料。
因常规X射线摄影和CT放射诊断中多部位检查占比较大,且摄影多部位最多可达16个,CT检查出现1人扫描8次5个部位的现象,部分医院多部位分别统计后人次可达原来数据的2倍,本次调查多部位检查分别按相应部位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受检者年龄分组按照UNSCEAR报告[1]方法,分为“0~”、“16~”和“40~”3组。
4.质量控制措施: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召集被调查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职业病防治机构主要技术人员参加项目启动会,在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职业病防治机构人员的配合下召开所选取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动员会,宣讲频度调查目的和意义,讲解调查方案和研究方法,布置调查任务,争取相关人员最大的配合。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调查过程中对开展调查情况进行督导以及抽样复核,对调查人员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进行检查并协助调查人员解决调查当中出现的问题。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审核,对出现逻辑错误或有遗漏及疑问的数据及时到现场核实或电话核实。
5.统计学处理:所有调查数据导入Microsoft Access 2013,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将调查样本常规X射线诊断和CT检查人次作为因变量,将门急诊量、住院量、放射诊断人员数、设备数量、医院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将P<0.05且决定系数R2>0.5视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还需结合实际情况,获得统计预测模型,根据《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中公布的河南省不同级别医院的数量、门急诊量以及住院量和卫生监督部门统计的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数和设备数量,预测2016年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和CT检查总人次数,并根据2016年河南省常住人口计算频度。
结果1.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样本涉及河南省6个地市共计58家医疗机构,其中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列于表 1,放射诊断设备调查结果列于表 2。医疗机构放射诊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列于表 3。由表 1可以看出,调查的58家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占17.24%,二级医院占34.48%,一级及其他医院占48.28%;类别上主要为综合医院,占68.97%,妇幼次之,占10.34%,体检类医院占1.72%;一级及其他医院绝大多数为综合类医院。由表 2可以看出,调查的58家医疗机构涉及放射诊断设备250台。三级医院放射诊断设备占51.20%;二级医院次之,占29.20%;一级及其他医院占19.60%。类型上主要为常规X射线摄影设备,占28.40%;CT设备次之,占21.60%;一级及其他医院设备主要为常规X射线摄影设备。CT设备主要集中在二级和三级医院。由表 3可见,调查覆盖17 896 117人次门急诊量、862 911人次住院量、1 385 239人次常规X射线摄影检查和1 070 909人次CT检查,医用X射线诊断共2 656 505人次,占门急诊量和住院量的14.2%。
![]() |
表 1 2016年河南省58家样本医院分布情况 Table 1 Types and levels of 58 hospitals of Henan province in 2016 |
![]() |
表 2 2016年河南省58家样本医院X射线诊断设备分布情况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X-ray equipment of 58 hospitals of Henan province in 2016 |
![]() |
表 3 2016年河南省58家样本医院X射线诊断基本情况 Table 3 Information on diagnostic X-ray examination in 58 hospitals of Henan province in 2016 |
2.受检者性别分布:结果列于表 4。由表 4可以看出,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性别比例较为平均,男女比例约为1:1。X射线诊断检查主要为常规X射线摄影检查和CT检查,分别占52.15%和40.31%,占所有放射诊断检查的92.46%,其次为牙科摄影、造影检查和乳腺摄影,分别占2.86%、2.42%和1.30%,透视检查较少,仅占0.80%。
![]() |
表 4 河南省6个地市58家医院接受X射线诊断受检者性别分布 Table 4 Sex ratio of patients undergoing diagnostic X-ray examination in 58 hospitals in 6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
3.受检者年龄及检查类型分布:结果列于表 5。由表 5可以看出,X射线诊断受检者年龄分布呈现随年龄增加的趋势,其中“40~”组比例最高,为60.47%,“16~”组次之,“0~”组最低。其中,乳腺摄影检查主要为女性“40~”组。胸部摄影在所有X射线诊断检查中占比最高,为23.84%;其次为四肢及关节摄影,占13.79%。CT检查中胸部检查人次最高,占13.25%;其次为颅脑检查,占10.63%。造影检查中胃肠造影检查人次最高,占2.04%,胆囊造影占比最小。牙科摄影中,口内牙科摄影检查人次最高,占1.68%;其次为全景摄影检查,占0.88%。
![]() |
表 5 河南省6个地市58家医院接受X射线诊断检查受检者年龄和检查类型分布 Table 5 Age distrituion and examination type in X-ray diagnosis in 58 hospitals in 6 cities of Henan |
4.不同级别医院放射诊断检查人次:结果列于表 6。由表 6可以看出,三级医院检查频度最高,占62.74%,二级医院较低,占26.37%,一级及其他医院最低,约占6.26%;CT检查集中在二级和三级医院中,分别占CT检查人次的21.54%和72.99%;造影检查、乳腺摄影和体外碎石集中在三级医院中,分别占同类检查人次的77.82%、95.01%、100%,一级及其他医院主要进行摄影检查,常规摄影检查人次数占一级及其他医院所有检查类型人次数的79.04%,牙科摄影检查集中在二级医院,占牙科检查人次数的88.21%;所有级别医院中胸部摄影在所有X射线诊断检查中占比最高,分别为14.88%、6.11%和2.85%,CT检查中三级医院胸部检查人次最高,占11.11%;二级和一级及其他医院颅脑检查人次最高,分别为3.02%和0.99%。
![]() |
表 6 河南省6个地市58家不同级别医院X射线诊断检查人次水平 Table 6 Relative frequency by examination type and hoptial level in 58 hospitals in 6 cities of Henan |
5.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和CT检查人次模型建立及估算
(1) 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人次模型建立及估算:将门急诊量、住院量、放射诊断人员数、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数量、医院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有相关性的变量为设备数量(P=0.003,VIF=2.193)和住院量(P=0.000,VIF=2.193),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 573.008+7 900.334x1+0.542x2(R2=0.701)。式中,y为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人次数;x1为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数量;x2为住院量。
2016年河南省住院量为16 017 939人次,常规放射诊断设备5 434台,河南省常住人口95 324 200人。因此,通过代入回归模型,估算2016年全省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51 608 565人次(95%的置信区间下限为37 117 918,上限为63 601 815),估算全省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频度为541人次/千人口。
(2) CT检查人次模型建立及估算:将门急诊量、住院量、放射诊断人员数、CT设备数量、医院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有相关性的变量为CT设备数量(P=0.000,VIF=3.130)、住院量(P=0.000,VIF=4.645)及医院级别(三级医院P=0.012,VIF=3.650;二级医院P=0.012,VIF=1.314),拟合回归方程为:y=-3 705.580+12 082.866x1+1.336x2-26 266.107 x3-12 581.606x4(R2=0.866)。式中,y为CT检查人次数;x1为CT设备数量;x2为住院量;x3为三级医院数;x4为二级医院数。
2016年河南省住院量为16 017 939人次,CT设备1 141台,三级医院86家,二级医院458家,河南省常住人口95 324 200人,因此通过代入回归模型估算2016年全省CT检查27 161 550人次(95%的置信区间下限为21 490 850,上限为32 830 221),估算全省CT检查频度为285人次/千人口。
因此,2016年全省医用X射线诊断检查频度为826人次/千人口。
讨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内的医疗照射频度调查[4-5]。X射线检查频度从1985年的145.1人次/千人口增加至1998年的196.21人次/千人口,其中CT检查的频度从1985年不到0.01人次/千人口增加至1998年的15.55人次/千人口。河南省1998年常规X射线诊断频度为128.74人次/千人口,CT检查频度为10.53人次/千人口,比较可知,近20年间河南省常规X射线诊断频度增长了4倍,CT检查频度增长了27倍。河南省1998年每百万人口拥有设备数分别为50.16台[6],本次调查显示,河南省2016年每百万人口拥有设备数增加至69.0台。2011年我国每百万人口CT的数量为6.06台[7],本研究通过估算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每百万人口拥有CT的数量为12台,比2011年全国水平高近1倍。
国内外近期同类调查资料较为有限,有调查显示,江苏省2015年全省普通放射诊断频度303人次/千人口,CT检查频度达到175人次/千人口[8]。上海2009年CT检查频度达到137人次/千人口[9]。2014年希腊的研究显示,其CT诊断则达到135人次/千人口[10]。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和CT检查频度分别为541人次/千人口和285人次/千人口,明显高于上述江苏、上海等地区的调查结果。分析原因:一是近年来我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猛,放射诊疗机构数和放射诊断设备数量明显增加,放射诊断检查类型分布也发生很大变化。医用X射线诊断中的常规X射线摄影检查占比从1985年的20.50%[11]上升至1998年的52.15%[1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摄影检查占比为52.15%,与1998年调查结果相同。透视检查占比从1985年的77.2%[11]下降至1998年的34.41%[12],本次调查急剧下降至0.80%。CT类型由原先的轴向断层扫描发展成多层螺旋扫描占主导地位,CT检查类型由单纯器官脏器的平扫发展为平扫/增强,血管CTA、CT介入以及CT引导下的粒子植入治疗、放射治疗中CT定位等应用逐渐展开,设备的迅速增加和更新换代必然导致其医疗照射应用占比呈不断增加趋势。CT检查占比1998年为5.23%[12],本次调查已增至40.31%。二是放射诊断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必要或重复检查的情况。UNSCEAR 2000年报告中提到英国大约20%的X射线检查不具有临床意义[13]。Brenner和Hall[14]提出,美国可能大约有1/3的CT检查不合理。本次调查发现,有部分医院将CT检查列入选择性常规体检项目中,或在诊断中一次或短时间内进行多部位的摄影检查和CT检查。这些均可导致摄影和CT检查频度的显著增高。三是调查及统计方法的不同。本次调查时常规放射诊断类型不仅包括摄影检查,还包括透视、造影、牙科摄影及体外碎石检查项目;且调查发现,多部位摄影或CT扫描占比较大,在三级医院的检查中尤为明显,大大增加了其医疗照射频度。本研究将多部位X射线诊断分别按每个部位统计而非记为一个部位,更为真实地反映了本省X射线诊断应用的现状。四是本省抽查医院类别上有体检类医院,且体检类医院的检查人次所占比重较大,计算过程中以常住人口为准,未考虑流入流出人口,特别是患者的流入流出比例,因此,存在一定的误差,调查年份的不同,亦可能造成2个不同地区的放射诊断频度不同。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放射学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并广泛普及,医疗照射频度水平发展很快,各类放射诊断设备在各级医院的分布不均衡为开展放射卫生工作提出了较大挑战。国家卫健委应加强放射诊断市场的管理,合理配备放射诊断设备资源,确保各级医疗机构放射诊断工作的正常开展,方便患者的就医需要。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完善,通过提取HIS、PACS、RIS信息系统内信息重建医疗照射频度数据,不但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节省人力物力,还可获取详细真实的数据。但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医院未建立信息系统,放射诊疗检查数据或存储于医院大的信息系统中,信息不全;或在科室内部计算机后台储存,因存储空间有限,部分数据已删除,无法还原;或仅有纸质版登记记录,记录信息不完整。由此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同时为数据分析带来了干扰。此外,本调查选择分层配额抽样,在医院类别、级别上的比例与全省情况不尽一致,且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同级医院之间以及不同类别医院之间医用X射线诊断人次的差异较大,因此存在一定的抽样偏倚。最后,本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估算,分析后专业上认为相关的变量如门急诊量和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数未纳入模型中,可能有其他更好的统计学的方法,拟合程度更高,值得进一步研究。针对本次调查的局限性,本省将继续进行该项目的调查工作,计划在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调整调查方案,根据河南省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院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此外,建议国家卫健委逐步完善医院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各级医疗机构的数据化管理,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
志谢 本项目获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医疗照射辐射防护与质量控制(131031110000150002)项目资助利益冲突 无
作者贡献声明 赵艳芳负责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和论文撰写;楚彩芳、李永兴、罗晓芳、董柄臣负责数据收集、现场调查;武丽负责数据整理;张钦富指导调查设计和论文修改
[1] |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UNSCEAR 2008 report.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R]. New York: UNSCEAR, 201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140670195808582
|
[2] |
国家卫计委. 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2017 China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statistical yearbook[M]. Beijing: Beijng Union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 2017. |
[3] |
河南省统计局. 2016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洛阳: 河南省统计局, 2017. Henan Province Bureau of Statistics. Statistical bulleti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in 2016[R]. Luoyang: Henan Province Bureau of Stutistics, 2017. |
[4] |
全国医疗照射研究协作组. 我国医疗照射的年频度水平[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 9(s): s10-s16. National Cooperation Group on Medical Radiation Research. Annual frequency level of medical irradiation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1989, 9(s): s10-s16. |
[5] |
郑钧正, 岳保荣, 李述唐, 等. 我国"九五"期间X射线诊断的医疗照射频率水平[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s): s14-s18. Zheng JZ, Yue BR, Li ST, et al. Frequency levels of medical exposure from diagnostic X-ray procedures in the "9th Five-Year Plan" period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0, 20(s): s14-s18. |
[6] |
张钦富, 程晓军, 楚彩芳. 河南省X射线诊断现状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1): 65-67. Zhang QF, Cheng XJ, Chu CF.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of X ray diagnosis in Henan province[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06, 15(1): 65-67. DOI:10.3969/j.issn.1004-714X.2006.01.039 |
[7] |
张伟军, 曹吉生, 袁龙, 等. 全国放射诊疗设备资源现状和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1): 87-89. Zhang WJ, Cao JS, Yuan L, et al. The status and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radiological equipment resource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2, 32(1): 87-8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1.023 |
[8] |
杜翔, 王进. 江苏省2015年度放射诊断医疗照射频度调查与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7, 37(10): 771-776. Du X, Wang J.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frequencies of medical exposure in radiological diagnosi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5[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7, 37(10): 771-77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7.10.010 |
[9] |
王彬, 郑钧正, 高林锋, 等. 上海市医用X射线CT的应用频率及其分布研究[J]. 辐射防护, 2013, 33(2): 65-73. Wang B, Zheng JZ, Gao LF., et 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frequency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diagnostic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in Shanghai[J]. Radiat Prot, 2013, 33(2): 65-73. |
[10] |
Nikolaou M, Vogiatzi S, Kalathaki M, et al. Medical radiation exposure of the greek population[J]. Physica Medica, 2016, 32(3): 280. DOI:10.1016/j.ejmp.2016.07.624 |
[11] |
张金栓, 姚仲甫, 李俊杰, 等. 河南省医疗照射水平[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9, 9(s): s90-s93. Zhang JS, Yao ZF, Li JJ, et al. The level of medical exposure in Henan provinc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1989, 9(s): s90-s93. |
[12] |
张钦富, 程晓军, 田崇彬, 等. 河南省X射线诊断检查的频率水平及所致公众剂量估算[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3, 4(3): 209-210. Zhang QF, Cheng XJ, Tian CB, et al. The frequency level of X ray diagnosis and the estimation of public dose in Henan province[J]. Chin Prev Med, 2003, 4(3): 209-210. DOI:10.3969/j.issn.1009-6639.2003.03.021 |
[13] |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UNSCERA 2000 report.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medical radiation exposure[R]. New York: UNSCEAR, 2000.
|
[14] |
Brenner DJ, Hall EJ. Computed tomography-an increasing source of radiation exposure[J]. N Engl J Med, 2007, 357(22): 2277-2284. DOI:10.1056/NEJMra072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