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机构医用放射诊疗设备的辐射安全关系到患者、公众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解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现状和放射诊疗防护管理政策落实情况,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以下简称监测)工作。
原卫生部于2010年启动开展了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试点工作[1],全国9个省份参加。2016年,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全国范围覆盖。2017年3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印发2017年放射卫生监测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疾控职放便函〔2017〕15号)文件,2017年本项目持续开展并增加新的任务。通过在试点省份建立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点,使用问卷调查、现场监测等方法,系统掌握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设备防护安全、公众和患者剂量、医疗照射频度信息,为研究制订与之适应的放射卫生标准、规范和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有效保护患者、公众和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以下简称“辐射安全所”),建立了与之适应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网络系统,实现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网络化管理。对本辖区所有放射诊疗机构开展放射防护基本情况调查,对所有具备放射治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做到设备性能检测的全覆盖。
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每个监测省份选取≥50家医疗机构作为重点监测医疗机构,其中一级及以下医院≥15家、二级医院≥25家、三级医院≥10家。对于重点监测医疗机构,主要开展放射诊疗设备的性能和场所防护监测。每个省份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各级医院数量,但县级医院数量应>25家,总数应>50家。
抽取的监测医院和设备选择:每个参加项目的监测省份抽取4家医院,其中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各占一半为宜;每家医院抽取1台CT设备;如果1台设备无法提供全部的检查部位信息,可选取更多的医院和设备;每台设备受检者不同年龄段不同检查部位监测数量≥10例。
2.研究方法
(1) 系统前端采用HTML、CSS、JavaScript,后端采用JAVA语言,平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开发中间件为Tomcat。
(2) 依据2017年国家监测方案确定系统需求, 包括:
① 放射诊疗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调查4类放射诊疗设备数量,包括X射线影像诊断、核医学、放射治疗和介入放射学,统计本省份职业放射工作人员数量等信息。开展放射诊疗频度信息调查,包括调查X射线诊断人次、放射治疗人数、核医学人次、介入诊疗人次。
② 参加项目省份放射诊疗设备性能和放射防护信息监测。其中放疗设备性能及放射防护信息监测覆盖所有本辖区内具有放射治疗科目的医院。对每个医院的放射治疗设备(含头部伽玛刀、医用电子加速器、后装治疗机和60Co远距离治疗机)至少每类监测1台。医用电子加速器共监测13项指标[2],其中电子线6项指标、X射线7项指标;60Co远距离治疗机共监测7项指标[3];头部伽玛刀共监测7项指标[4];后装治疗机共监测5项指标[5];核医学设备性能和放射防护监测的核医学设备包括PET和SPECT两类。每个参加项目的监测省份监测不少于2台PET和3台SPECT设备。PET设备性能监测共10项指标[6-8]、SPECT设备性能监测共7项指标[9-10]。
③ 放射诊断设备性能和放射防护监测对所有参加监测医院的DR、CR、屏片X射线摄影机、CT、影像增强器透视机、乳腺CR、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乳腺DR等放射诊断设备的性能和放射安全防护进行监测。屏片X射线摄影机共监测12项指标[11]、影像增强器透视机共监测5项指标[11]、DR设备共监测6项指标[12]、CR设备共监测6项指标[13]、CT机共监测10项指标[14]、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机共监测13项指标[15]、乳腺DR设备共监测7项指标[16]、乳腺CR设备共监测7项指标[17]。
④ 本省份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防护监测:每个参加项目的监测省份对抽取到的医疗机构同时进行放射诊疗设备的性能和诊疗场所的放射防护监测。对于移动X射线设备,如果无固定使用场所的,不需要开展使用场所放射防护监测。
⑤ 放疗设备输出剂量核查:每个参加项目的监测省份抽取2家开展放射治疗的医院开展直线加速器的输出剂量核查工作[18]。
⑥ 放射诊断患者的剂量调查:每个参加项目的监测省份开展CT受检者剂量调查工作。分为成人和不同年龄段儿童,检查部位包括腹部、胸部、头颅、腰椎。
(3) 网络直报系统的应用:参加项目的各省市包括地级市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系统”在线录入、报送数据,直接汇总到辐射安全所。网络直报系统的应用加强了数据上报过程中的连续性、数据格式的一致性,保证了数据上报的时效性。
3.质量控制措施:为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与可靠,提高监测工作质量。承担监测任务的各级技术机构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将监测工作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1) 技术培训和指导:辐射安全所负责工作手册的制定,监测手册经过专家论证,保证监测科学性与可行性;省级技术机构根据总体工作方案和各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省的监测方案和实施计划。
(2) 数据审核与管理:各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负责监测数据的上报和审核。省级技术机构负责辖区内监测数据的审核与上报,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
(3) 开展项目督导工作: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卫生与放射卫生监测项目督导的通知》(国卫疾控职放便函〔2017〕71号)和《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关于开展放射卫生监测项目执行情况督导工作的通知》(中疾控辐办〔2017〕44号)要求,2017年9—11月期间,组织8个督导组49位专家对全国20个省市参与项目单位进行了督导检查。
结果2015年,在整合前几年建立的信息直报系统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监测内容的不断丰富,建立了统一的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系统作为最重要的一个模块,接受国家项目要求的信息上报。所有监测信息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实行网络直报,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建立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信息网络用户端,将监测结果录入并上报。
平台框架:为实现架构灵活、信息集中、操作便捷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依据需求及整体规划,平台的业务主要分为数据采集(通过各业务子系统)、数据资源整合(整合业务系统公共数据)、应用和展现4个层次。
网络架构:系统采用集中部署、分级管理的部署模式,服务器运行于辐射安全所局域网,外部用户通过互联网访问信息平台及各业务子系统。
功能模块见图 1。
![]() |
图 1 医用辐射功能模块 Figure 1 The function module of medical radiation |
2017年度共上报调查的33 565家医院放射防护基本情况。现场监测放射诊疗设备性能和防护共10 624台,占全国总放射诊疗设备(按2011年内部统计数据)的13.2%。其中:放射诊断设备9 211台,约占86.7%;放射治疗设备1 217台,约占11.4%;核医学设备196台,约占1.9%。监测点医院数量为2 345家。
全国共有55 902家放射诊疗机构(数据来自国家卫计委卫生监督中心2017年统计),2017年共上报33 565家医疗机构放射防护基本信息,占比60.0%。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统计公布数据《2017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9万个(与2016年10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减少1 151个),共55 902个机构开展放射诊疗服务,占全部医疗卫生机构的5.6%。
各省市开展放射诊疗医疗机构的数量差异比较大,最多的山东省有3 863家医院开展放射诊疗工作,而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共54家医院。
上报医院总数中,三级医院1 919家,占比5.7%;二级医院6 095家,占比18.2%;一级及以下医院25 551家,占比76.1%。上报有包括在用放射诊疗设备情况,放射工作人员情况,放射防护用品情况等,占所有开展放射诊疗医疗机构数的60.0%。
在调查的1 252家开展放射治疗医院中,医学物理人员、放疗剂量仪配备率分别为85.5%和77.4%,有86.3%开展了稳定性检测,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29 683家开展放射诊断医院中,患者防护用品配备率为92.8%。604家核医学机构中,表面污染仪和活度计的配备率分别为89.2%和88.4%。33 565家医院辐射巡测仪的配备率仅为6.9%,应进一步加强配置。
讨论通过2017年的整体运行,从地市级和省级的数据上报端点,到国家级数据汇总,统计与分析,证明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监测子系统运行平稳,达到设计的功能要求。同时对数据的分析和质量控制督导也发现辐射监测网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空间:
各省检测能力差异大,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部分中部省级和大部西部地区省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检测能力(检测设备、人员及其培训)亟待提高。建议进一步加强各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的能力建设。形成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所检测能力全覆盖(达到放射卫生甲级资质全部监测能力要求),地市级有人员,有设备,保证能够对本地的放射防护和放射诊断设备的检测(达到放射卫生乙级资质部分检测能力要求)。
上报数据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按照46号部长令要求,放射诊疗设备每年需要进行一次状态检测,每年的第一次状态检测定义为初检,如果不合格,设备维修后还会进行复检,本年度设备性能初次监测合格情况应进一步核实其真实性。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开展有效督导检查;质量控制的要求始终贯穿在项目监测工作中。建议由省级项目承担单位建立本省放射防护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在本省开展放射防护和设备检测单位的质量控制和督导,包括日常的培训、比对、抽检等质量控制手段,确保国家监测项目上报数据科学准确。
现在的系统设计为一个数据收集上报系统,存在二次录入和无法实时监测的问题。建议建立全国放射诊疗检测与评价报告平台,所有的检测与评价报告全部在网上提交,在线打印有数字签名的正式报告,实时掌握全国放射诊疗设备与场所放射防护情况,并为国家级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数据端口,为日常监督检查提供数据支持,为今后项目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医用用辐射防护监测系统达到设计目的,顺利完成2017年数据上报,为了解全国医用辐射防护现状和放射诊疗防护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但应根据监测的实际需要进行不断完善。
利益冲突 无作者贡献声明 安晶刚负责论文撰写;邓君负责系统的设计与论文撰写的指导;范胜男参与系统的设计;刘晓惠参与系统的数据分析;王拓、王燕君参与系统的数据分析
[1] |
刘雅, 程金生, 郭朝晖, 等. 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网工作网络直报系统的建立[J]. 中国辐射卫生, 2015, 26(2): 140-143. Liu Y, Cheng JS, Guo ZH, et al. Establishment of direct reporting system for medical radiation protection monitoring network[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5, 26(2): 140-143. DOI:10.13491/j.cnki.issn.1004-714x.2015.02.016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5213-2016医用电子加速器性能和试验方法[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15213-2016 Medical electron accelerators-functio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method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6.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61-2004.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standards for medical γ-beam teletherapy[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4.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68-2005 X、γ射线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68-2005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s of X(γ)-ray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head treatment[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5.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1-2002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BZ 121-2002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standards for gamma-ray afterloading brachytherapy[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 |
[6] |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NU 2-2001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s[S]. Rosslyn, VA: NEMA, 2001.
|
[7] |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NU 2-200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s[S]. Rosslyn, VA: NEMA, 2007.
|
[8]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Human health series No.1. Quality assurance for PET and PET/CT systems[R]. Vienna: IAEA, 2009.
|
[9] |
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NU 1-200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of gamma cameras[S]. Rosslyn, VA: NEMA, 2007.
|
[10]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Human health series No.6. Quality assurance for SPECT systems[R]. Vienna: IAEA, 2009.
|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 76-2017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S 76-2017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of quality control in medical X-ray diagnostic equipment[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7. |
[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 521-2017医用数字X射线摄影(DR)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S 521-2017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of quality control in medical digital radiography(DR) system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7. |
[1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WS 520-2017计算机X射线摄影(CR)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S 520-2017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of quality control in computed radiography (CR)[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7. |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17589-2011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B 17589-2011 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assurance test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X-ray scanner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1. |
[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 518-2017乳腺X射线屏片摄影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S 518-2017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of quality control in screen film mammography system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7. |
[1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WS 522-2017乳腺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S 522-2017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of quality control in digital mammography systems[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7. |
[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 530-2017乳腺计算机X射线摄影系统质量控制检测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S 530-2017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of quality control in computed radiography systems for mammography[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7. |
[18]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TRS 277. Absorbed dose determination in photon and electron beams: An adaptation of the IAEA international codes of practice (second edition)[R]. Vienna: IAEA, 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