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于2018年12月12—14日在贵州遵义隆重召开。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 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的组织筹备下, 在贵州省职业病防治院的协办下, 在全体与会代表和会务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 来自全国的放射医学与防护领域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 共享三年一次的学术盛宴。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全富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 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到会并致开幕辞。
出席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会议代表共281人, 分别来自地方及军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床医院、放射卫生防护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企业以及中华医学会相关部门等。
大会共收到论文168篇, 涵盖了放射医学基础与临床、放射卫生防护与应急等领域。本次大会安排特邀报告2个、大会报告11个, 分会报告29个以及优秀论文评选报告20个。
本次会议特邀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Ola Holmberg先生、世界卫生组织(WHO)的María del Rosario Pérez女士到会并分别围绕医疗照射中的患者辐射防护———IAEA的方法和WHO的观点和行动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IAEA和WHO的两位专家聚焦国际上关注的医疗照射中的患者防护, 阐释了合理利用医疗照射、防止过度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特别介绍了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和敏感人群的防护等相关内容。与会代表也针对两位专家的报告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大会报告安排了来自本领域的11位专家针对不同研究内容做了精彩的报告。大会报告开始, 由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孙全富研究员重点谈了当前放射卫生的几个问题; 苏州大学公卫学院童建教授探讨了增龄对个体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杨晓明教授介绍了新靶点的辐射防护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卓维海教授聚焦我国氡照射水平研究, 提出相关思考及建议; 陆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的王军平教授作了“雌激素促进放射损伤后血小板快速恢复的作用及机制”的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刘青杰研究员介绍了放射生物剂量学研究新进展;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金顺子教授作了“MLL5和EZH2介导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肺癌细胞辐射抗性中的作用”报告,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刘强教授论述了Nrf2调节辐射诱导的DNA损伤修复机制; 火箭军医院的江其生研究员从军民融合特色的角度, 介绍了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 最后,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邱睿副教授讲解了基于中国参考人的X射线诊断剂量评估方法。
会议安排了放射医学基础与临床、放射卫生防护与应急两个分会场, 29位来自不同单位与会代表将近年来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带到会上, 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本次会议还专门设立了优秀论文评选分会场, 会前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的常委对提交拟参加优秀论文评选的论文进行函审盲评打分, 按照得分推荐20篇论文作者到会报告, 并参加现场评选。现场评委根据报告的研究内容、论文书写质量、现场报告及答辩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打分。会议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2名, 二等奖4名, 三等奖6名和优秀奖8名。
本次会议得到了我国放射医学与防护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很多单位都是单位负责人亲自带队参加会议, 将本单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或阶段成果带到会上进行交流, 使本次会议能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圆满完成。
会议期间还由中华医学会组织顺利完成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的换届改选工作, 选举产生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会和领导班子。新一届委员会由77位委员组成, 苏旭研究员任主任委员, 孙全富研究员任前任主任委员、刘青杰研究员任候任主任委员, 杨晓明、卓维海、刘晓冬、邓大平等4位同志任副主任委员, 由26名委员组成新一届常委会。
在会议闭幕式上, 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全富研究员做了大会总结, 新当选的第十一届分会主任委员苏旭研究员代表新一届委员会致词, 他谈到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将继续秉承传统, 不忘初心, 继续带领放射医学与防护这一学术共同体, 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 写下放医人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