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Vol. 38 Issue (5): 360-363   PDF    
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结果分析
吴丽娜 , 潘艳 , 阮健磊 , 高刚 , 朴春南 , 刘建香     
100088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辐射防护与核应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实验室
[摘要]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结果,研判近年来此类机构检测能力发展情况。方法 对2015—2017年参加考核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对合格率、优秀率、参加单位情况及剂量估算偏差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合格率逐年升高,2017年同2015年比较,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P < 0.05)。3年共53家单位参与了生物剂量考核,其中连续3年均参加的单位有30家,占57%。3年连续参加考核单位的剂量估算相对偏差分布情况中,估算偏差在5%~10%内的所占比例升高,15%~20%和>20%所占比例下降。结论 2015—2017年全国各单位生物剂量估算能力基本保持稳定,检测水平和合格率逐步提升,优秀率保持平稳。
[关键词] 放射卫生技术机构     生物剂量估算     染色体畸变     能力考核    
Analysis of results of national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Wu Lina, Pan Yan, Ruan Jianlei, Gao Gang, Piao Chunnan, Liu Jianxiang     
Key Laboratory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and Nuclear Emergency, China CDC, National Institute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Jianxiang,Email: liujianxiang@nirp.chinacdc.cn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ability of the radiation health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nationwide from 2015 to 2017, and their develop ent in recent years. Methods SPSS 19.0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pack the data involved in the 2015-2017 year assessments by using χ2 test.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f qualification rate, excellent rate, participating units and dose estimation deviation distribution. Results The qualification rate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2015 to 2017. Compared with 2015, the passing r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2017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χ2=3.978, P < 0.05). A total of 53 units participated in the biological dose assessment, of which 30 units were involved over the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accounting for 57%.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lative deviation of dose estimates made by the units participating in the three-year assessment, the proportion of estimated deviations in the range of 5%-10% increased whereas those in the range of 15%-20% and >20% decreased. Conclusions During 2015-2017 year period the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ability of all units involved in the assessment nationwide was basically stable, with gradually improved test level, qualification rate and steady excellence rate.
[Key words] Radiation hygiene technical institution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Chromosome aberration     Ability assessment    

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在预防控制核辐射事故与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放射卫生机构检测能力与放射工作人员、患者乃至公众的健康都息息相关, 因此机构能力提高至关重要[1-2]。目前生物剂量估算通常采用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分析作为核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生物剂量估算方法, 该方法已有40余年应用历史, 在国内外对于放射事故的诊断和临床的救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4]。为进一步提高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的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以下简称组织单位)持续组织了全国放射卫生机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的考核工作。现对2015—2017年考核结果进行分析, 研判近年来全国放射卫生机构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建设情况, 为卫生行政部门对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的管理及政策制订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1.一般材料:收集整理2015—2017年全国放射卫生机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结果, 包括总结报告及数据统计。

2.样品与照射:外周血样品取自非放射工作人员, 近期内无急慢性疾病, 半年内无射线和化学毒物接触史。组织单位在国家二级标准剂量学实验室对外周血样品进行4个不同剂量的照射, 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给予每个参加单位两个不同剂量的样品。各单位自行培养、收获、制片、染色和分析。考核依据为GB/T 28236-2011《染色体畸变估算生物剂量方法》, 利用染色体非稳定性畸变估算生物受照剂量。

3.结果判定:第1步, 根据相对偏差计算公式(相对偏差=|估算剂量-照射值|/照射值×100%), 按照射剂量≥1 Gy时, 相对偏差≤20%内视为合格(分值60)。未给出任何一个样本剂量结果的参比单位均视为不合格; 两个估算剂量中有一个合格另一个不合格的, 也视为不合格。第2步, 判断是否具有剂量估算曲线(分值10)和报告完整性科学性(分值10)。参与考核的机构有本参加单位建立的估算曲线, 同时也满足第一步的条件, 则所得分数为70(如果参加单位没有估算曲线, 可根据组织单位的估算曲线估算照射剂量, 照射剂量的相对偏差≤20%也视为合格, 但不能参与评优)。报告信息完整性、名词术语、符号、不确定度等能够正确使用, 分值再加10分。得分达到80的单位方可参与优秀评比。第3步, 对得分达到80的单位进行Q值(分值20)评定。Q为质量控制分值, 包括原始记录、畸变照片、考核样品、估算剂量的曲线等。最后总分≥95的单位认定为考核优秀。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形式,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考核成绩比较:经χ2检验, 2015—2017年3年合格率逐年升高, 2017年同2015年比较, 合格率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 P<0.05);2015—2017年优秀率基本平稳。2015—2017年全国各单位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成绩有所升高, 各单位剂量估算能力在加强(表 1)。

表 1 2015—2017年全国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结果 Table 1 Results of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assessment nationwide during 2015-2017

2.参加考核单位情况:2015—2017年参加考核单位数分别为33、40、48家, 呈逐年上升趋势, 去除重复单位3年共53个单位参与考核, 其中连续3年、2年、1年参加考核的单位数及比例分别为30(57%)、7(13%)、16(30%)。

3.剂量估算相对偏差分布情况:为更准确地分析剂量估算相对偏差趋势, 选择3年连续参加生物剂量考核的30家单位对其剂量估算相对偏差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估算偏差在5%~10%的单位所占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 3年分别为23%、19%、37%;>20%的单位所占比例下降明显, 3年分别为17%、11%、3%(表 2)。可见连续参加生物剂量比对能够提高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平, 降低不合格率。

表 2 2015—2017年参加考核剂量估算相对偏差分布情况(%) Table 2 Relative deviation distribution of dose estimates during

讨论

生物剂量估算是核事故医学应急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国内放射生物剂量队伍的能力是影响我国放射医学与防护领域处置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放射卫生机构的整体能力建设在不断提升, 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加紧对核恐怖事件的防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已在全国建立了多家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救治基地, 对放射卫生机构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核是进行质量检测的重要措施, 对于放射卫生机构的考核也日益正规化标准化[5]。通过全国性的考核可对各机构能力有直观的了解, 更好地为制定政策加强管理提供依据, 进而提高全国放射卫生机构整体水平[6]。当发生辐射事件后, 快速且准确地估算受照剂量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7]。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体染色体发生非稳定性畸变和稳定性畸变, 其中双着丝粒染色体畸变的剂量反应几乎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在活体和离体照射时差异无显著性, 是作为生物剂量计的最好指标之一[8-10]。染色体畸变生物剂量估算是重要的生物剂量估算方法, 目前, FISH技术、染色体畸变自动化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使染色体畸变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11-12]

由2015—2017年全国放射卫生机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结果可知, 考核成绩方面, 合格率升高, 由67%升至85%, 且2017年与2015年合格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优秀率保持稳定, 有少许提高, 优秀率虽保持稳定但水平依然较低。优秀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参加评优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标准曲线, 多家单位均没有建立, 因而不具备评优资格。建议各个参加单位在以后的工作中建立自己的标准曲线, 以减少分析中的系统误差, 提高生物剂量估算的准确性。

由参加考核单位的情况可知, 2015—2017年3年内参加考核单位数均超过30家,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近两年陆续有一些放射工作人员体检机构加入了生物剂量估算考核, 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在提高。这些单位中有30家单位连续3年参加了生物剂量考核, 说明各单位参加考核的连续性较强, 这非常有利于单位的建设发展和能力水平提高。仅参加1次的16家单位中有10家为2017年新参加的单位, 这也说明参加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考核的队伍在逐渐壮大。

由连续3年参加考核单位的剂量估算相对偏差分布情况可知, 各单位剂量估算的相对偏差在降低, 说明连续多次参加生物剂量考核, 有利于各单位更好地掌握生物剂量估算的方法, 更加准确地估算出样品的照射剂量, 提高了放射卫生机构的检测水平。

综上, 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总体较好, 稳中有进, 很多单位已能连续参加考核, 但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此, 需要在考核上加强管理, 扩大考核范围, 确保参与考核的连续性, 要在确保合格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优秀率, 使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生物剂量估算能力达到更高水平。

利益冲突 作者无利益冲突, 排名无争议, 作者的配偶、工作伙伴或子女不存在影响研究结果的财务关系, 在此对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予以保证。
作者贡献声明 吴丽娜负责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及论文撰写; 潘艳、阮健磊、高刚、朴春南参与数据整理; 刘建香参与数据分析, 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
马军营, 田崇彬, 武丽, 等. 2011年参加全国放射卫生检测能力考核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2): 159-160.
Ma JY, Tian CB, Wu L, et al. Analysis of results of national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in 2011[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3, 22(2): 159-160.
[2]
徐雪晶, 刘欣, 刘美彤, 等. 全国9省放射卫生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现状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3): 225-229.
Xu XJ, Liu X, Liu MT, et 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radiological health technical service institutions in nine provinces of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6, 36(3): 225-22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3.013
[3]
陈英, 刘秀林, 姚波, 等. 山东济宁辐射事故受照人员生物剂量估算及彗星电泳检测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1): 22-25.
Chen Y, Liu XL, Yao B, et al.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and Comet analysis of the victims in a high dose 60Co radiation accident[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7, 27(1): 22-25.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7.01.006.cma.j.issn.0254-5098.2007.01.006
[4]
刘建香, 黄敏燕, 阮健磊, 等. 哈尔滨事故受照者的生物剂量估算[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 26(5): 460-462.
Liu JX, Huang MY, Ruan JL, et al. Biological dose estimation of victim in Harbin Accident of 192Ir sourc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6, 26(5): 460-46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6.05.010
[5]
余晨, 孙全富, 曹吉生, 等.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甲级机构资质评审和检测能力考核结果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3, 8(40): 355-357.
Yu C, Sun QF, Cao JS, et al. Analysis on results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apacity for grade a radiation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J]. China Occup Med, 2013, 8(40): 355-357. DOI:10.11763/j.issn.2095-2619.2013.04.024
[6]
张彤. 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2, 19(3): 207-210.
Zhang T.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logical health services[J]. Chin J Health Inspect, 2012, 19(3): 207-210.
[7]
林仲武, 王琪, 王治东. 辐射生物剂量计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7, 37(10): 799-804.
Lin ZW, Wang Q, Wang ZD. Overview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radiation biodosimetry study[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7, 37(10): 799-80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7.10.015.issn.0254-5098.2017.10.015
[8]
张忠新, 张睿凤, 张慧芳, 等. 常用辐射生物剂量计的研究现状[J]. 癌变·畸变·突变, 2016, 28(4): 325-328.
Zhang ZX, Zhang RF, Zhang HF, et al. Research status of commonly used radiation biological dosimeter[J]. Carcinog Teratog Mutagen, 2016, 28(4): 325-328. DOI:10.3969/j.issn.1004-616x.2016.04.017
[9]
Agrawala PK, Adhikari JS, Chaudhury NK. Lymphocyte chromosomal aberration assay in radiation biodosimetry[J].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0, 2(3): 197-201. DOI:10.4103/0975-7406.68501
[10]
Ryu TH, Kim JH, Kim JK.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after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J]. Genome Integr, 2016, 7: 5. DOI:10.4103/2041-9414.197172
[11]
马娅, 丁卜同, 卢峰, 等.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大剂量照射后Calyculin A诱导的早熟凝集染色体[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2): 88-91.
Ma Y, Ding PT, Lu F, et al. Analysis of Calyculin-A-induced prematurely condensed chromosome after high-dose irradiation by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5, 35(2): 88-9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2.003
[12]
郭月凤, 张睿凤. 端粒长度检测及其在辐射损伤研究中的应用[J]. 辐射防护通讯, 2016, 36(1): 23-27.
Guo YF, Zhang RF. Telomere dete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adiation damage study[J]. Radiat Prot Bullet, 2016, 36(1): 23-27. DOI:10.3969/j.issn.1004-6356.2016.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