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8, Vol. 38 Issue (2): 160-160   PDF    
魏履新教授(1922-2018)

我国放射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创办者之一魏履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月14日00:05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魏履新教授1922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5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并分配至该校卫生系劳动卫生教研室工作,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8月至1957年5月在前苏联进修, 1957年6月至1972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任放射卫生与毒理学室主任,1972年8月调入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工作,1979年5月至1983年11月任卫生部工业卫生实验所副所长。1965年4月任副教授,1980年11月任研究员。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

魏履新教授从事放射卫生防护的科研生涯,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新中国开展原子能科学研究的需要,他由劳动卫生改修核防护专业,在前苏联医学科学院主修了放射生物、辐射防护、放射卫生和内照射毒理学等课程。回国后,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放射性工作卫生防护暂行规定》及与之配套的《电离辐射最大容许剂量标准》《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卫生防护细则》和《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须知》等3个技术标准和细则,于1960年由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1972年又主持制定了《放射防护规定》(1974年发布)和《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1984年发布)。这些标准和规定对推动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由此奠定了我国放射卫生防护专业发展的基础。

在参加我国核试验过程中,魏履新教授作为核试验剂量效应及防护工作负责人之一,负责开展核试验的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治任务,并参加了选址前期工作,为我国核防护研究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先后荣获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他在军事医学科学院1985年荣获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战时特种武器伤害的医学防护”研究中,作为“做出显著成绩的人员”之一受到表彰。

作为高本底辐射研究组总负责人,魏履新教授于1979年5月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辐射研究大会,并应邀到广岛参加了卫星会议,在日本放射线影响研究所作了题为“中国高本底辐射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的演讲。该报告1980年被Science全文刊登,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反响。高本底辐射研究先后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为此,第6届高水平天然辐射及氡地区国际大会特别授予魏履新教授荣誉奖状。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小剂量电离辐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走向世界,其成果被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BEIR)以及国内外学术论文所引用。

魏覆新教授首开我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国际学术交流的先河。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与相关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建立广泛联系,曾任ICRP第四委员会委员(1981—1985年)、UNSCEAR中国政府代表团第1~3届国家代表(1987—1989年)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辐射医学咨询组成员(1979—1995年)等职。他积极推荐科技人员赴外学习和进修,如日本放射线影响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贡实验室和美国能源部环境测量实验室等,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放射防护人才。

魏覆新教授是学会工作和学术期刊建设的推动者。历任全国放射卫生标准分委员会第1~3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2~3届主任委员、国家环保局(总局)核环境审评专家委员会常委、国家核安全局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的创办者之一,是首届常务副总编辑,第2~5届(1984—2002年)总编辑。期间,本杂志荣获中华医学会成立80周年银奖、1997年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为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

魏履新教授一生严于治学,不畏艰难,虚怀若谷,德高望重,率先垂范,为我国的核试验生物效应和防护以及放射卫生防护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放射卫生事业的巨大损失。在缅怀他的卓越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的同时,他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值得后人追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