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核与辐射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放射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增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了解和掌握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以下简称诊断病例)的分布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辐射防护政策,对保障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至关重要。我国政府一直重视诊断病例上报工作,随着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以下简称诊断机构)数量的增加,以及放射卫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以下简称辐射安全所)在2014年开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系统——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子系统”,并逐步推广试运行。2017年,“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系统”作为子系统并入“全国放射卫生信息系统”,要求各诊断机构在填写2017年诊断病例个案的同时,在系统中补充上报过去5年的全部诊断病例信息。在系统开发前,辐射安全所不定期汇总与分析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发病数据[1-3],本文就各诊断机构通过系统平台上报(包括补报)的诊断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2013—2017年的诊断病例报告。
2.分析方法: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各诊断机构将近5年的诊断病例上报至“全国放射卫生信息系统”,并实行“零报告制度”,辐射安全所负责核查确认各诊断机构上报的诊断病例,本研究统计了目前我国诊断机构数量和在各省的分布情况,对2013—2017年全国的诊断病例按照地区、病种、职业和照射类型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近年来的发病趋势,以及高发病病种和高发病职业的可能原因。
3.质量控制措施:辐射安全所每年举办相关培训班以提高各诊断机构的诊断技术,不断优化“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系统”,以下拉菜单作为主要填报方式,规范各诊断机构填报的内容,提高上报数据质量。
4.统计学处理:使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对全国诊断病例的地区、病种、职业和照射类型等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1.诊断机构及诊断病例:截至2018年3月,我国共有54家诊断机构,除西藏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至少有1家诊断机构,其中江苏省诊断机构数最多,达到8家。54家诊断机构中,省级及以上放射卫生技术机构29家,市级放射卫生技术机构10家,医疗机构15家。2013—2017年,各省上报诊断病例共106例,其中黑龙江省、山东省与河南省上报诊断病例均超过了10例,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西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无上报诊断病例,各省上报的诊断病例列于表 1。
![]() |
表 1 2013—2017年各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情况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es in provinces from 2013 to 2017 in China |
2.诊断病例的病种:全国上报的诊断病例以放射性肿瘤为主,共46例,占全部诊断病例的43.40%,其次是外照射慢性放射病18例和放射性白内障17例,分别占16.98%和16.04%,放射性甲状腺疾病13例,占12.26%,放射性皮肤疾病11例,占10.38%,放射性骨损伤1例。诊断病例病种分布情况列于表 2。放射性肿瘤中最多的为甲状腺癌,占全部放射性肿瘤的32.61%,其次是肺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除慢淋以外的白血病,分别占放射性肿瘤的17.39%、17.39%和13.04%。职业性放射性肿瘤病种分布列于表 3。
![]() |
表 2 2013—2017年全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病种分布(例)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es with disease category from 2013 to 2017 in China |
![]() |
表 3 2013—2017年全国放射性肿瘤诊断病例病种分布(例)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radiogenic neoplasms with disease category from 2013 to 2017 in China |
3.诊断病例的职业分类:2013—2017年诊断的病例中,从事医学应用75例,占全部诊断病例的70.75%,其次是从事工业应用14例,占13.21%,其他职业7例、天然源5例、国防活动3例及核燃料循环2例,分别占全部诊断病例的6.60%、4.72%、2.83%和1.89%。各职业类别均有诊断病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的诊断病例数量逐年下降。具体情况列于表 4。
![]() |
表 4 2013—2017年全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职业类别(例)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es with occupational category from 2013 to 2017 in China |
4.诊断病例的照射类型:全部上报的诊断病例中,以慢性照射为主,共85例,占80.19%。急性照射6例,占5.66%。6例急性照射导致的诊断病例中,5例事故照射和1例核试验时期的过量照射。5例事故照射的职业类别全部为工业应用。6例急性照射的诊断病例包括3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例放射性肿瘤和1例放射性骨损伤。不同照射类型的诊断病例在不同年份分布情况列于表 5。
![]() |
表 5 2013—2017年全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照射类型分布(例) Table 5 Distribution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es with exposure mode from 2013 to 2017 in China |
讨论
目前我国有54家诊断机构,已覆盖了除西藏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外的全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我国现有放射工作人员30余万人[4],2013年至2017年期间,每年的诊断病例为20例左右,考虑放射工作人员整体数量的增加,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发病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可能与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有关。
结果显示,各省的诊断病例数量具有不均一性,其中3个省份诊断病例数超过10例,而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13年至2017年间均无诊断病例,另外,各省上报诊断病例个案时,有部分诊断病例未区分职业性放射性肿瘤类型和受照类型等,可能与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工作的重视不够有关。此外,诊断依据中,职业受照剂量估算是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关键关节,剂量估算规范与否,可能影响最终诊断的结果,因此,加强各省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工作的重视和提高各诊断机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技术十分必要。
在2013—2017年诊断病例的病种分布中,放射性肿瘤、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和放射性白内障位居前3位,这与过去病种分布相比[2],放射性肿瘤的比例大幅提高,每年诊断放射性肿瘤的病例数也比过去有所增加,考虑与我国在2009年对原标准GBZ 97-2002《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5]进行了修订有关。新修订发布的GBZ 97-2009《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6]将估算病因概率的癌症数量由5种扩大到10种,同时已发生的癌症与辐射相关联的病因判断标准由原标准中的病因概率(PC)≥50%改为取95%可信限上限的PC≥50%[7],降低了放射性肿瘤诊断的标准。此外,近年来我国癌症总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肺癌、女性乳腺癌和结肠癌等辐射相关的癌症呈逐年上升趋势[8],癌症基线率的上升可能使申请放射性肿瘤诊断的放射工作人员增多,导致职业性放射性肿瘤的诊断病例增加。
职业性放射性肿瘤作为诊断最多的病种,治疗费用高,疾病负担重,是否诊断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对患者和用人单位影响都很大。放射性肿瘤作为随机性效应,很多因素可以促使其发生,职业暴露因素在其中占多大份额,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与一般的职业性肿瘤诊断不同[9],放射性肿瘤需要依据患者性别、受照时年龄、诊断癌症时年龄和受照剂量等参数估算PC值[10],诊断程序更科学客观。考虑到估算模型和剂量评估等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使部分应诊断为放射性肿瘤的申请者不能诊断,从而无法获得赔偿。本着保护劳动者的原则,各国对于诊断标准或者赔偿条件进行了一定放宽,如英国采用按比例赔付系统,使得PC值低于50%也存在获得赔偿的机会[11]。目前我国放射性肿瘤诊断PC判断界限值定在95%可信限上限,这样就降低了应得赔偿者被拒绝的概率[12]。
在2013—2017年诊断病例的职业分类中,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的诊断病例最多,分别占70.75%和13.21%,这与既往诊断病例分析结果大体一致[3]。有报道显示,我国放射工作人员中有70%~80%从事医学应用工作,10%左右从事工业探伤[4]。我国的诊断病例中从事医学应用的最多,可能与我国从事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员数量最多有关。
近年来,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随着辐射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迅猛发展,介入与核医学工作人员辐射暴露水平远高于其他放射工作人员[13]。有研究报道,目前介入与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在放射工作人员中最高[14-15]。另外,在上报的2013—2017年诊断的6例急性照射诊断病例中,5例从事工业应用,主要为工业探伤人员意外情况下的过量照射。提示应该继续加强重点职业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提高劳动者辐射防护意识,避免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危害。
利益冲突 无作者贡献声明 李小亮负责数据整理、分析与论文撰写;苏垠平、雷淑洁、赵锡鹏、傅颖华、郝述霞负责数据催报与核实工作;刘建香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指导;孙全富负责论文写作的指导
[1] |
牛昊巍, 孙全富, 李小娟, 等. 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发展概况及存在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9): 700-703. Niu HW, Sun QF, Li XJ,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 problems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 diagnostic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4, 34(9): 700-70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9.016 |
[2] |
王玉珍, 王秀娥. 全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现状及存在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2, 22(4): 301-302. Wang YZ, Wang X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 diagnostic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2, 22(4): 301-30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2.04.028 |
[3] |
杜维霞, 付颖华, 孙全富, 等. 2006年全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例诊断的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1): 87-89. Du WX, Fu YH, Sun QF, et al. Analysis on occupational radiation sickness diagnostic in China in 2006[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9, 29(1): 87-8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9.01.028 |
[4] |
孙全富, 牛昊巍, 李小娟.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几个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3): 161-163. Sun QF, Niu HW, Li XJ. Several problems about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of radiation worker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4, 34(3): 161-16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3.001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97-2002放射性肿瘤诊断标准[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97-2002 Diagnostic criteria of radiogenic neoplasms[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97-2009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97-2009 Judgment criteria for cause of radiogenic neoplasms[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9. |
[7] |
叶常青, 刘长安, 朱茂祥. 《放射性肿瘤病因判断标准》解读[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2, 36(4): 210-213. Ye CQ, Liu CA, Zhu MX. Explanation of judgment criteria for cause of radiogenic neoplasms[J]. Int J Radiat Med Nucl Med, 2012, 36. DOI: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2.04.004 |
[8] |
陈万青, 郑荣寿, 张思维, 等. 2013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 2017, 26(1): 1-7. Chen WQ, Zheng RS, Zhang SW, et al. Report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3[J]. China Cancer, 2017, 26(1): 1-7. DOI:10.11735/j.issn.1004-0242.2017.01.A001 |
[9]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94-2017职业性肿瘤的诊断[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GBZ 94-2017 Diagnosis of occupational tumor[S]. Beijing: China Standards Press, 2017. |
[10] |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 97-2017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GBZ 97-2017 Judgment standard for occupational radiogenic neoplasms[S].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7. |
[11] |
李小娟, 牛昊巍, 李幼忱, 等. 职业性电离辐射照射有害健康效应的归因方法及其在癌症赔偿计划中的应用[M]. 北京: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2013: 24-59. Li XJ, Niu HW, Li YC, et al. Approaches to attribution of detrimental health effects to occupational ionizing radiation exposure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ompensation programs for cancer[M]. Beijing: China Atomic Energy Press, 2013: 24-59. |
[12] |
孙志娟, 王继先. 《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解读[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7, 37(9): 696-699. Sun ZJ, Wang JX. Explanation of judgment standard for occupational radiogenic neoplasm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7, 37(9): 696-69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7.09.011 |
[13] |
王宏芳, 娄云, 万玲, 等. 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5, 42(4): 601-603. Wang HF, Lou Y, Wan L,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adiation exposure level among technicians of nuclear medicine departments and at the relevant workplaces[J]. Modern Prevent Med, 2015, 42(4): 601-603. |
[14] |
秦永春, 杨小勇, 陈维, 等. 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五年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9): 702-704. Qin YC, Yang XY, Chen W, et al. Analysis on personal doses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of part of the radiation worker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a period of five year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5, 35(9): 702-70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9.016 |
[15] |
孙璐, 鲍松滨, 崔勇, 等. 2012年辽宁省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3, 22(6): 674-675. Sun L, Bao SB, Cui Y, et al. Analysis on personal dose among radiation work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2012[J]. Chin J Radiol Health, 2013, 22(6): 674-675.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9.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