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可靠的个人剂量检测数据是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定期开展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工作可以起到规范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工作,控制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的质量,提高放射卫生技术机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和水平的作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简称组织单位) 组织开展了2016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工作。
一、 材料与方法1.参加检测机构情况分析:2016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共有242家检测机构报名参加,3家检测机构因仪器设备原因中途放弃考核,239家检测机构参加本次能力考核,主要分布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公司与职业病防治院 (所),分别占参加机构总数的53.2%、24.5%和12.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职业病防治院 (所) 占参加机构总数的13.4%,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职业病防治院 (所) 占参加机构总数的52.3%。
2.探测器和剂量计类型:237家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机构主要使用的探测器为LiF (Mg,Cu,P),占参加检测机构总数的97.5%,有201家检测机构使用圆片状LiF (Mg,Cu,P),占参加检测机构总数的84.8%。使用的剂量计分为普通剂量计、能量鉴别式剂量计或简易能量鉴别式剂量计,使用后者的检测机构为120家,占参加检测机构总数的50.2%。
3.热释光读出器:个人剂量检测机构使用的热释光读出器种类繁多,大部分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热释光读出器,占参加检测机构总数的91.2%。其中使用RGD型号系列读出器为129家,占参加检测机构总数的54.0%。
4.照射方式:本次个人剂量能力考核要求参加考核机构准备7组常规监测个人剂量计,并在剂量计上清楚标识机构名称及样品组号,其中1~5组为盲样照射剂量计,第6组为跟随本底,第7组作为备用剂量计。组织单位依据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所规定的照射方法[1]在IS0-4037标准推荐的平板注水标准体模上统一对盲样剂量计进行照射[2],考核类型为Ⅱ类 (X和γ射线),3组盲样剂量计使用X射线照射、2组盲样剂量计使用γ射线照射,不给出照射能量和照射角度。
5.合格评判方法:依据文献[1]进行设置。评判指标与性能判定标准与2015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所规定的评判指标与性能判定标准基本相同[3]。区别在于将允许水平L的取值设置为0.40,相比于2015年的允许水平0.4更为严格,新的评判方法的有效数字为两位,进行数位取舍的为第3位,以前的评判方法的有效数字为1位,进行数位取舍的为第2位。
6.优秀评判标准:满足合格评判标准 (60分) 的机构再同时满足综合性能≤0.10和单组性能≤0.10[1],可得70分。根据2016年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溯源证明文件与检测报告评分表进行评定 (分值10分),获得80分方可参与优秀评比,进行Q值评定 (Q为质量控制分值,由2016年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分值Q评分表进行评定),Q值为20分。总分≥95分的为优秀。未按进度提供考核报告的机构,不能参加优秀评比。
二、 结果本次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有2家检测机构未提交考核报告,依据考核方案按不合格处理,共有237家检测机构提交有效考核报告。2016年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判定结果列于表 1,单组性能判定的合格率均>95.0%,综合性能判定的合格率为95.0%。最终判定结果为227家检测机构合格,12家检测机构不合格,合格率为95.0%。
![]() |
表 1 2016年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判定结果 Table 1 Intercomparison results of nationwide external exposure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in 2016 |
将5组盲样剂量计的测量结果在不同偏差范围内的分布进行统计,结果列于表 2。表 2同时列出本次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每组盲样剂量计的参考辐射、参考角度与参考值。由表 2可知,5组盲样剂量计测量结果≤10%的分布数分别为59.4%、80.0%、59.4%、65.3%和79.9%,第1、3组盲样剂量计测量结果≤10%的分布数要少于另外3组盲样剂量计;5组盲样剂量计测量结果>30%的分布数分别为6.7%、4.1%、7.1%、6.3%和3.8%,第1、3组盲样剂量计测量结果>30%的分布数要高于另外3组盲样剂量计。分析原因在于第1组盲样剂量计是5组盲样剂量计中照射剂量最低的剂量点,第3组是照射40度角的剂量点,使用普通剂量计参加能力考核的检测机构由于无法鉴别出射线的类型和能量,一般使用的是X、γ射线刻度因子的均值,对于低剂量点测读值的细微差别将会使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产生较大偏差。对于带角度照射的剂量点大多数使用能量鉴别式剂量计的检测机构也只能鉴别出射线的能量,而很难鉴别出照射角度,因此对刻度因子的选择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测量结果。低剂量点和带角度照射剂量点的测量水平会直接影响检测机构考核和评优。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10家检测机构中有9家使用了普通剂量计,剂量计的选择也是影响考核结果的一项重要因素。
![]() |
表 2 各组盲样剂量计在不同偏差范围内的分布 (%)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blind dosimeters in the range of variation (%) |
根据优秀评判标准,本次能力考核共有89家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机构满足综合性能和单组性能两个条件得到70分。根据能力考核溯源证明文件与检测报告评分标准对89家检测机构进行评分,有31家得到10分。这31家检测机构可参与优秀评比,经过Q值评定,总分≥95分的有30家检测机构,优秀率为12.6%。
三、 讨论本次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共有242家检测机构报名参加,多于2015年202家,远多于2014年的136家,参加能力考核的检测机构近几年来增长迅速[3-6]。能力考核作为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日益引起监管部门和检测机构的重视。本次能力考核盲样剂量计的照射方式为3组X射线和2组γ射线,5组中1组为有角度照射,与2015年难度持平。最终判定结果合格率为95.0%。相比于去年91.6%的合格率略有增加[3]。说明随着能力考核的常态化,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个人剂量监测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
最近几年检测公司发展迅速,从2007年的4家发展到2015年的28家,2015年检测公司占能力考核参加机构总数的14.0%[3]。本次能力考核参加机构中,检测公司58家,占参加机构总数的24.5%,份额比以前有较大提高,其检测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本次能力考核有6家检测公司的考核结果不合格,占参检公司的10.3%,相比于本次能力考核的不合格率5.0%,检测公司参加能力考核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平均不合格率。目前尚有一些检测公司正在筹备中,因此从事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将继续增加,对于新入职人员需要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培训才能较好地完成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本次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中存在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需要引起检测机构的重视。主要问题有:① 有少数检测机构不按照考核方案要求准备剂量计 (组织单位将不合格的剂量计返回这些机构并要求重新寄回)。② 相当一部分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存在信息不完整、名词术语不准确、公式符号不规范等问题。对89家超过70分的检测机构进行溯源证明文件与检测报告评分,得到满分10分的检测机构有31家,仅占三分之一。检测机构应该重视检测报告的完整性、名词术语与公式符号的规范性以及提供有效的溯源证明文件。③ 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也是影响检测机构考核结果的重要因素,如许多检测机构对不确定度的各分项评定不完整、不确定度计算公式表述错误、原始记录中缺少计算公式、有效数字不规范等。④ 探测器、剂量计和刻度因子的使用也是一部分检测机构的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原因,探测器是否进行筛选、剂量计的选择是否合适、仪器常规刻度选择的辐射场是否合适、刻度因子的使用是否正确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完善和整改。
另外,随着能量鉴别式剂量计的优势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采用能量鉴别式剂量计或者简易能量鉴别式剂量计参加能力考核。本次能力考核有120家检测机构采用了能量鉴别式剂量计或简易能量鉴别式剂量计,占总数的50.2%,比去年略有提高[3]。相比与普通剂量计,检测机构根据能量鉴别式剂量计鉴别的射线类型或射线能量选用合适的刻度因子,大大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但是对于新购进的能量鉴别式剂量计需明确测量原理,经过系统的剂量学性能实验才能投入使用。新的GBZ 207-2016《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于201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7],以后的能力考核工作将会依据新的标准制定考核方案,若依据新的标准单组性能评判的允许水平要求为≤0.30,评判结果为不合格的检测机构按照现有水平将会有所增加,对于本次能力考核单组性能介于0.30和0.40之间的一些检测机构需要引起进一步重视。
利益冲突 本文由署名作者按以下贡献声明独立开展,不涉及各相关方的利益冲突作者贡献声明 丁艳秋负责论文设计、数据整理和分析、论文撰写和修改;郭文、胡爱英负责论文审阅与修改;郝述霞、王美娇负责数据汇总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207-2008 Testing criteria of personnel dosimetry performanc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8. |
[2]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4037-3-1999 X and gamma reference radiation for calibrating dosemeters and doserate meters and for determining their response as a function of photon energy-Part 3:calibration of area and personal dosemet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heir response as a function of energy and angle of incidence[S]. Geneva: ISO, 1999. |
[3] |
丁艳秋, 郭文, 胡爱英, 等. 2015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36 (9): 698-700. Ding YQ, Guo W, Hu AY, et al. Analysis of intercomparison results of external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in 2015[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6, 36 (9): 698-700.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9.013. |
[4] |
胡爱英.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状和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 (4): 377-379. Hu AY. Current sitution and prospect of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4, 24 (4): 377-37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4.035. |
[5] |
胡爱英, 牛昊巍. 2008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0, 30 (2): 212-213. Hu AY, Niu HW. The intercomparison of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in China in 2008[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0, 30 (2): 212-21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0.02.028. |
[6] |
胡爱英, 牛昊巍, 郭文. 2009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 (1): 85-87. Hu AY, Niu HW, Guo W. The intercomparison of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in China in 2009[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2, 32 (1): 85-8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1.022.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GBZ 207-2016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6.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207-2016 Testing criteria of personnel dosimetry performance for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