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健全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根据国标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1],本研究对天津地区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性健康监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是评价职业受照群体辐射效应的一种简单而有价值的细胞遗传学指标[2],同时也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中的必检项目。对天津1 411例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天津市201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放射工作人员,工种包括工业探伤、放射诊断与治疗、核医学、介入治疗4种。岗中组为有射线工作接触史的放射工作人员,其中男性966例,年龄在22~73岁之间,平均40岁;女性313例;年龄在23~80岁之间,平均38岁。人数共计1 279例。岗前组为无射线工作接触史的岗前放射工作人员,其中男性79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33岁;女性53例,年龄为21~45岁,平均31岁。共计132例。岗中和岗前之间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采用胞质分裂阻断(CB)微核法,在无菌条件下,将肝素抗凝的外周血0.5 ml接种于RPMI 1640培养基(天津瑞爱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将培养基摇匀置于(37.0±0.5)℃培养箱中培养40 h, 加松胞素-B(cytochalasin-B,CB),继续培养72 h收获。收获细胞,低渗、固定、制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微核的判定根据WS/T 187-1999《淋巴细胞微核估算受照剂量方法》[3]。每例计数1 000个双核细胞,以千分率(×10-3)表示。观察到微核时必须2人以上鉴定。
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经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方差分析对不同类别人员的微核率进行比较。两两比较用LSD检验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1.不同体检类别放射工作人员微核检测结果的比较:岗前组和岗中组的平均CB微核率为2.18×10-3和3.17×10-3,将两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0,P<0.05)。将岗中组和岗前组的放射工作人员按照年龄分为5组,岗中组和岗前组的各年龄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行了岗中组不同年龄段的组内比较,随着年龄的增加,CB微核率呈现增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1,P<0.01), 见表 1。
![]() |
表 1 不同年龄段岗前组和岗中组CB微核检测结果(×10-3, x±s) Table 1 CBMN analysis in pre-job and on-job groups at different ages(×10-3, x±s) |
2.不同性别各年龄组放射工作人员微核检测结果的比较:各年龄段女性微核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4,P<0.05),见表 2。
![]() |
表 2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放射工作人员CB微核检测结果(×10-3, x±s) Table 2 CBMN analysis for radiation workers at different ages and sex(×10-3, x±s) |
3.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微核检测结果的比较:将岗中组的放射工作人员分为工业探伤组、放射诊断与治疗组、核医学组、介入治疗组,经比较发现不同工种的平均CB微核率由高到底依次为:介入治疗组、工业探伤组、核医学组、放射诊断与治疗组,并且介入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10,P<0.05),两两比较表明,放射诊断与治疗组和核医学组,核医学组和工业探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
表 3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CB微核检测结果(×10-3, x±s) Table 3 CBMN analysis for radiation worker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10-3, x±s) |
三、讨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是染色体断片或者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未能进入子细胞参与子细胞核的形成,游离于细胞质中形成的小核。微核检测方法中,CB微核法更加灵敏[4],是除染色体畸变分析以外另一种可靠的生物剂量计[5]。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1]规定,对从事及涉及放射工作的人员,将微核的检测作为岗前和岗中体检的必查项目之一。
本研究采用CB微核法观察分析了1 411例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表明,岗中组的平均CB微核率为3.17 ×10-3,虽然在CB法微核自发率正常参考值(0~20×10-3)范围内[6],但明显高于岗前组。说明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遗传物质有一定的影响,应进一步改善和加强防护措施。将岗中组按照年龄进行划分比较,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CB微核率显著增高,与文献[7]所报道的放射工作人员平均CB微核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一致。但本研究缺乏放射工作人员的工龄资料,只能探究年龄与CB微核的关系,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记录放射工作人员的工龄数据,进一步分析工龄与微核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还发现,岗中组不同年龄段女性放射工作人员CB微核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与杨永清等[8]所报道结果一致。有研究分析产生男女性别间微核率差异的机制,认为可能与X染色体丢失有关[6],但女性是否对低剂量电离辐射更为敏感,尚需更为完善的设计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将放射工作人员按照工种分类,发现介入治疗工种的平均CB微核率最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介入工作需近台操作,要长时间、大剂量、近距离暴露在射线条件下,所以,平均CB微核率也较其他工种高。本研究的数据缺乏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资料,无法证明介入治疗的累积剂量水平是否在各工种中最高,在今后的调查研究中将重点补充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资料,使后续的研究更加完善。近年来也有研究人员发现放射工作人员中介入治疗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改变明显高于其他工种[9-11],可见,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尤其值得重视,介入工作中应注意加强防护,按规范穿戴防护用具,佩戴剂量计,提高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增加轮换频率,尽量减少曝光时间,达到降低暴露剂量的目的。
利益冲突 无作者贡献声明 郝建秀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并参与整个实验过程;姜立平、王晓光、李旭光负责实验操作;王彦、徐畅负责数据分析;江波、赵欣然、于程程负责现场资料的收集;刘强负责整体论文撰写指导及修改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35-2011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1.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235-2011 Specifications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 for radiation workers[S]. 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11. |
[2] |
张素英, 李全开.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1): 48-50. Zhang SY, Li QK. Cytogenetic effect of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 on radiation workers[J]. Chin J Public Health, 2011, 27 (1): 48-50. DOI:10.11847/zgggws2011-27-01-2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WS/T 187-1999淋巴细胞微核估算受照剂量方法[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S/T 187-1999 Method of peripheral lymphocyte micronucleus assay for estimating doses exposed[S].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0. |
[4] | Eken A, Aydin A, Erdem O, et al.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of hospital staff occupationally exposed to low doses of ionizing radiation[J]. Toxicol Ind Health, 2010, 26 (5): 273-280. DOI:10.1177/0748233710365693. |
[5] | Vral A, Fenech M, Thierens H. The micronucleus assay as a biological dosimeter of in vivo ionising radiation exposure[J]. Mutagenesis, 2011, 26 (1): 11-17. DOI:10.1093/mutage/geq078. |
[6] |
白玉书, 陈德清.
人类辐射细胞遗传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06-110.
Bai YS, Chen DQ. Human radiation cytogenetics[M]. Beijing: People'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 2006: 106-110. |
[7] |
王喜爱, 韩林, 王平, 等. 761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 (3): 276-277. Wang XA, Han L, Wang P, et al. Analysis of lymphocyte micronucleus rate in peripheral blood of 761 radiation worker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09, 29 (3): 276-27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9.03.008. |
[8] |
杨永清, 董伯森, 赵芳, 等. 邯郸市541名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微核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1, 27 (16): 1816-1818. Yang YQ, Dong BS, Zhao F, et al. Analysis on micronucleus of lymphocytes of 541 radiation workers in handan city[J]. Occup Health, 2011, 27 (16): 1816-1818. DOI:10.13329/j.cnki.zyyjk.2011.16.024. |
[9] |
周媛媛, 王进, 余宁乐, 等. 江苏省2642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率分析[J].
职业与健康, 2016, 32 (14): 1891-1893. Zhou YY, Wang J, Yu NL, et al. Analysis on peripheral lymphocyte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and micronucleus of 2642 radiation workers in Jiangsu Province[J]. Occup Health, 2016, 32 (14): 1891-1893. DOI:10.13329/j.cnki.zyyjk.2016.0547. |
[10] |
周齐红, 俞慧娟, 付风云, 等.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6, 34 (4): 275-277. Zhou QH, Yu HJ, Fu FY, et al. Chromosome aberration and micronucleus frequency i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in radiation workers[J]. Chin J Ind Hyg Occup Dis, 2016, 34 (4): 275-277. DOI: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6.04.009. |
[11] | Qian QZ, Cao XK, Shen FH, et al.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on micronucleus formation and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in Chinese radiation workers[J]. Radiat Prot Dosim, 2016, 168 (2): 197-203. DOI:10.1093/rpd/ncv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