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 '\\)']]}}); function MyAutoRun() {    var topp=$(window).height()/2; if($(window).height()>450){ jQuery(".outline_switch_td").css({ position : "fixed", top:topp+"px" }); }  }    window.onload=MyAutoRun; $(window).resize(function(){ var bodyw=$win.width(); var _leftPaneInner_width = jQuery(".rich_html_content #leftPaneInner").width(); var _main_article_body = jQuery(".rich_html_content #main_article_body").width(); var rightw=bodyw-_leftPaneInner_width-_main_article_body-25;   var topp=$(window).height()/2; if(rightw<0||$(window).height()<455){ $("#nav-article-page").hide(); $(".outline_switch_td").hide(); }else{ $("#nav-article-page").show(); $(".outline_switch_td").show(); var topp=$(window).height()/2; jQuery(".outline_switch_td").css({ position : "fixed", top:topp+"px" }); } }); 上海市2010-2014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Vol. 36 Issue (9): 700-702   PDF    
上海市2010-2014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张卫媛, 易艳玲     
200032 上海, 复旦大学放射医院研究所
Analysis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to radiation workers in Shanghai during 2010-2014
Zhang Weiyuan, Yi Yanling     
Institute of Radiation Medicin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准确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有助于评估放射工作场所安全性,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放射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剂量依据。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电离辐射技术从业人员包括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常规个人剂量监测[1]。本研究对2010—2014年5年间上海市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了回顾分析,为正确评估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和制定辐射防护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一、 资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2010—2014年5年间上海市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2]规定的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其中,医学类单位6 255人,工业类单位3 756人,教育类单位524人,其他工种1 343人,共计11 878人。

2. 监测方法: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以下简称“规范”)中规定的个人监测的原则、方法、剂量评价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监测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采用GR-200型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TLD)、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和TLD 2000B型远红外精密退火炉(均由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生产)。每批次剂量计使用前均经过筛选以及刻度,热释光剂量仪每年进行刻度,退火炉每年均进行温度校正。监测周期为每2个月1次,每年监测6次。每次每个受检单位均发放两个本底剂量探测器作为对照,计算时扣除本底值。

3. 质量控制:热释光测量仪和热释光剂量计均定期经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提供的照射量二级标准装置进行检定和刻度,刻度获得不同的能量曲线和剂量线性曲线后换算得到刻度因子。TLD使用前按变异系数进行筛片,同一组别TLD的分散性≤4%。并不定期检查各单位人员佩戴剂量计的情况,定期开展监测结果的抽查,若发现监测结果可疑,则进行追踪调查,排除异常照射,保证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4. 统计学处理:考虑到实际工作中剂量管理的目标值,分别取2和5 mSv/年作为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频数分布的分组界值。由于外照射个人剂量数据呈非正态分布,其平均水平用中位数(M)表示,离散趋势用四分位数(P25P75)表示。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1. 不同年度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1列出了2010—2014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集体有效剂量、年有效剂量频次分布和人均年有效剂量统计结果。由表 1可知,5年期间共监测11 878人,集体有效剂量为7.69 人 · 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5 mSv/年,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限值(20 mSv/年)[3]。不同年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53,P<0.05)。其中,年有效剂量低于2 mSv/年的占所有监测人数的95.93%,2~5 mSv/年的占2.85%,5~20 mSv/年之间的占1.03%,超过20 mSv/年的占0.11%。

表 1 2010—2014年上海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Table 1 Individual doses to monitored radiation workers in Shanghai during 2010-2014

2. 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表 2列出了2010—2014年间上海市各工种人员的集体有效剂量、年有效剂量频次分布和人均年有效剂量统计结果。由表 2可知,放射工作人员被监测的工种主要涉及医用X射线工作者,其次是工业应用中工业探伤和工业辐照,最少的是教育、科研等领域。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56,P<0.05)。其中,放射诊断的监测人数最 多,占30.09%(3 575/11 878),是集体有效剂量的主要贡献者。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中,放射介入、放射诊断、放射治疗、牙科放射学以及核医学等5类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75[(0.67+2.78+0.97+0.08+0.18)/(804+3 575+1 501+233+142+215-4-2)]mSv/年,高于1993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报道的全世界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平均水平(0.50 mSv/年)[4]。从年有效剂量频次分布看,5年中有效剂量超过20 mSv/年限值的人员有13人,分别为放射诊断4人,放射治疗2人,工业探伤7人,占监测总人数的0.11%。事后高剂量调查结果表明,超过20 mSv/年的人员均存在佩戴不规范的情况。

表 2 2010—2014年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监测结果 Table 2 Individual doses to radiation workers of different types in Shanghai during 2010-2014

三、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2014年5年间,上海市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均受照剂量基本保持稳定,96%人员的年均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的十分之一[3],表明上海市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比较完善,但要防止个别个人剂量计的不规范使用,如将剂量计放置在机房或放射源旁边直接照射,导致有效剂量超标的现象,这提示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尤为重要。

本研究分析表明,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较高,这是由于核医学工作人员工作场所为非密封型放射工作场所,工作人员在进行放射性药物准备及注射等过程中容易直接受到核素照射,且已注射药物的患者可以作为活动的辐射源,会对医务人员造成一定的间接照射[5]。此外,考虑到核医学工作人员并未监测到内照射剂量,而放射介入工作者通常未监测直接暴露于X射线之下的肢体剂量,因此,他们实际的受照剂量可能更高[6]。放射治疗和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是个人剂量监测的主要对象,与核医学及放射介入工作人员是集体有效剂量的主要贡献者,而其人均年有效剂量却低于核医学工作人员,这说明放射诊断中的辐射防护工作措施比较完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良好。另一方面,上海市从事这两类工作的放射工作的人员比例比较高,且还在不断增加[7],因此,很有必要继续深入开展这两类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加强专业技能及辐射防护培训,进一步改善其防护条件,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在上海市从事放射介入工作人员比例较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低很多的情况下,放射介入工作人员的集体有效剂量仍较高,这是因为放射介入工作者操作时完全暴露在X射线照射之下,既无法进行隔室操作又无法采取远距离操作。工业探伤是超过国家限值[3]人数最多的工种,说明工业探伤是放射防护较薄弱的环节,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还不够强。未做细化的其他工种,5年间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推测这可能与放射设备种类和使用频率增加有关。因此,需要提升对职业外照射的认识,加强监督检查及改善防护措施,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健康,有效预防放射性疾病的发生。

利益冲突 本人、本人家属及其他研究者在进行该研究时,未因本人执行此研究而获得职务、金钱及其他不正当的财务利益
作者贡献声明 张卫媛负责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论文的撰写及修改;易艳玲参与研究的酝酿、论文的审阅及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02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 of individual monitoring specification[S]. 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Z]. 2002. Decree No.55 of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ccupational health management for radiation workers[Z]. 2002.
[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 18871-2002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radiation source basic safety standards[S]. 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
[4] 潘自强. 世界辐射水平现状——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1993年报告辐射水平部分介绍[J]. 辐射防护 , 1993, 13 (6) : 458-463 Pan ZQ. Present radiation level in the world-summaries of the worldwide radiation level in the UNSCEAR 1993 report[J]. Radiat Prot , 1993, 13 (6) : 458-463
[5] 黄海潮, 魏伟奇, 翁振乾, 等. PET受检者出院后对公众照射剂量的估算与评价[J]. 中国辐射卫生 , 2008, 17 (2) : 175-176 Huang HC, Wei WQ, Wong ZQ, et al. PET subjects after discharge to the public exposure dose estimation and evaluation[J]. China Radiat Health , 2008, 17 (2) : 175-176 DOI:10.3969/1004-714X.2008.02.024
[6] 孔艳, 卓维海, 陈波. 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11, 31 (5) : 614-616 Kong Y, Zhuo WH, Chen B. Research on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method fo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worker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 2011, 31 (5) : 614-616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1.05.033
[7] 王仲平, 何奕. 上海市徐汇区2008年临床核医学诊治的医疗照射水平[J]. 环境与职业医学 , 2009, 26 (6) : 594-595 Wang ZP, He Y. The medical exposure level of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8[J]. J Environ Occup Med , 2009, 26 (6) : 594-595 DOI:10.13213/2009.0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