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诊断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重要依据[1]。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规范全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提高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和水平[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以下简称组织单位)组织开展了2015年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能力考核工作。
一、 材料与方法1. 参加机构:共有202家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机构参与能力考核,提交考核报告的为200家。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检测公司与职防院(所),分别为113、28和26家,占参加单位总数的56.5%、14.0%和13.0%。
2. 探测器和剂量计种类:200家个人剂量检测机构主要采用的探测器为LiF(Mg,Cu,P),占总数的96.5%,且多数单位使用圆片,为147家,占总数的73.5%;使用能量鉴别剂量计或简易能量鉴别剂量计的单位为94家,占总数的47.0%。
3. 测读系统:个人剂量检测机构使用的测读系统种类繁多,大部分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热释光读出系统,占总数的90.5%。
4. 照射方式:本次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要求,每位参与考核单位准备7组常规监测个人剂量计,其中5组为盲样照射剂量计,1组为跟随本底剂量计,1组为备用剂量计。并在剂量计上标明单位与编号。组织单位统一组织照射。依据《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测规范》(GBZ 207-2008)[3],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4037标准推荐的平板注水标准体模上进行照射[4]。该体模用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制成,尺寸为30 cm×30 cm×15 cm。2组剂量计采用γ射线照射,3组剂量计采用X射线照射,未标明照射能量与照射角度。
5. 评判指标:依据《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测规范》(GBZ 207-2008)[2]进行设置。
(1) 单组性能(Pi):
![]() |
(1) |
式中,Hi为第i组剂量计的个人剂量当量约定值,mSv;H′-i为参加考核机构报告的第i组剂量计的个人剂量当量值,mSv。
(2) 综合判定指标(B):
![]() |
(2) |
式中,P为5组性能的平均值。
(3) 综合标准偏差(S):
![]() |
(3) |
(4) 允许水平(L):
![]() |
(4) |
6. 评判标准
(1) 单组性能判定:当Pi≤0.4时,则判定该类型的第i照射组的单组性能为合格;如同一类型单组性能检验不合格的组数≥2时,则判定个人剂量系统对该类型的单组性能检验不合格。
(2) 综合性能判定:当L≤0.4时,为综合性能合格。
(3) 最终判定:单组性能和综合性能判定中,只要有1种不合格的则判定该个人剂量系统性能不合格。未按方案要求参加考核的机构,按不合格处理。
二、 结果本次能力考核共有202家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机构参加。有两家单位未提供考核结果,根据考核方案,按不合格处理。根据评判方法进行考核结果判定,结果列于表 1。由表 1可知,除第2组盲样剂量计外,其余4组盲样剂量计的合格率均>95%。综合性能判定的合格率为91.6%。最终判定结果为185家单位合格,17家单位不合格,合格率为91.6%。
![]() |
表 1 2015年外照射个人剂量能力考核判定结果 Table 1 The results of intercomparison of external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in 2015 |
将5组盲样剂量计在不同偏差范围内的分布进行统计,结果列于表 2。由表 2可知,第2组盲样剂量计测量结果>40%的单位数要多于另外4组盲样剂量计,分析原因在于,第2组是5组盲样剂量计中照射剂量最低的剂量点,测量难度增大,因此,第2组测量结果>40%的单位数要多于其余4组。第2、3组盲样剂量计测量结果<10%的单位数要多于其余3组盲样剂量计。分析原因在于,第2、3组盲样剂量计照射的射线为γ射线,其余3组盲样剂量计照射的射线为X射线,γ射线较X射线容易识别,因此,第2、3组测量结果<10%的单位数要多于其余3组。
![]() |
表 2 各组盲样剂量计在不同偏差范围内的分布(%)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ariation of blind dosimeter groups(%) |
三、 讨论
本次能力考核共收到200家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机构提供的有效结果,参与的检测机构是近5年以来最多的一次[5-7]。说明能力考核作为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日益引起监管部门和检测机构的重视。本次能力考核方案的5组盲样剂量计,未告知照射线类型以及照射角度,难度较大,结果判定的合格率为91.6%。与2009年的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系统比对相比,2009年的比对告知射线能量,但是2009年比对合格率仅为86.6%[7]。说明经过多年的能力考核与质量控制,外照射个人剂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水平有了提高。
本次能力考核参与机构中,检测公司的份额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从2007年统计的4家发展到28家,其检测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本次参加能力考核的28家检测公司中,4家考核结果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3%,高于本次能力考核的平均不合格率8.4%。最近几年检测公司发展的速度较快,有很多新入职从事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缺乏专业性的培训,反映了定期进行能力考核和举办专业性培训班的必要性。
在本次能力考核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部分检测机构的重视。包括部分单位不按照考核方案要求准备剂量计;部分单位的检测报告存在信息不完整、公式符号不规范、有效数字表述错误等问题;部分单位没有理解扩展不确定度和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的差别,不清楚合成不确定的各分量的正确含义;还有一部分单位的考核结果不合格,需要仔细查找原因,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能力。
另外,随着能力考核难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检测机构采用能量鉴别剂量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只能鉴别出射线类型;另一种还能鉴别出射线的能量。采用能量鉴别剂量计可以根据鉴别出的射线类型或射线能量选用合适的刻度因子,大大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但是在能力考核中,有的单位使用能量鉴别剂量计未能正确的鉴别出射线的能量。因此,检测机构在使用能量鉴别剂量计之前,应对所使用的能量鉴别剂量计做系统的性能实验。
利益冲突 本文由署名作者按以下贡献声明独立开展,不涉及各相关方的利益冲突作者贡献声明 丁艳秋负责数据整理和分析、论文撰写和修改;郭文、胡爱英负责数据复核与论文审阅
[1] | 于海涛, 牛昊巍, 孙全富, 等. 全国个人监测机构的现状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10, 30 (4) : 466-468 Yu HT, Niu HW, Sun QF, et 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son dose monitoring institution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 2010, 30 (4) : 466-468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0.04.027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02 Standard for personal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Chinese Standard Press, 2002. |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207-2008 Testing criteria of personnel dosimetry performance[S]. 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8. |
[4]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X and γ reference radiation for calibrating dosemeters and doserate meters and for determining their response as a function of photon energy-part 3:calibration of area and personal dosemeter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their response as a function of energy and angle of incidence. ISO 4037-3-1999[R]. Geneva:ISO, 1999. |
[5] | 胡爱英.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状和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04, 24 (4) : 377-379 Hu AY. Current sitution and prospect of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in China[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 2004, 24 (4) : 377-37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04.04.035 |
[6] | 胡爱英, 牛昊巍. 2008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10, 30 (2) : 212-213 Hu AY, Niu HW. The intercomparison of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in China in 2008[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 2010, 30 (2) : 212-21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0.02.028 |
[7] | 胡爱英, 牛昊巍, 郭文. 2009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12, 32 (1) : 85-87 Hu AY, Niu HW, Guo W. The intercomparison of personal dose monitoring in China in 2009[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 2012, 32 (1) : 85-87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