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Vol. 36 Issue (5): 388-390   PDF    
南京192Ir丢源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王福如, 张乙眉, 陈维, 秦永春, 史晓东, 余宁乐     
210009 南京,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loss of 192Ir radioactive source emergency in Nanjing
Wang Furu, Zhang Yimei, Chen Wei, Qin Yongchun, Shi Xiaodong, Yu Ningle     
Jiangsu Provin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njing 210009, China
Fund program: Innovative Platform for Emergency Response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ZX201109)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Ningle,Email:yuningle@163.com

2014 年5月7日,南京市化工园区发生了一起192Ir放射源丢失事故,事故造成1例急性放射病和局部放射损伤,多人意外照射。面对这起意外丢源事故,本中心第一时间开展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应的事故应急处理。本研究回顾了该事故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

一、资料与方法

1. 事故经过:2014年5月7日,南京某工厂工人王某右手捡起一枚192Ir放射源,装入工作服右侧口袋。放射源在其口袋内留置约3.25 h。其间王某和其妻多次更换该放射源存放位置,后经公安、环保和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努力,于5月10日上午10:00于王某家附近草丛中定位该放射源,并妥善收贮。详细事故经过见周启甫等[1]的报道。

2.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通过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及时准确的确定捡源人:5月9日下午4:00,受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的委派,本中心派出专家赶赴事发现场,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实施卫生应急处置。为了尽快掌握整个事件的过程,确定捡源人员并对其开展医学救助,本中心首先于5月9—11日连续3 d对涉事厂区可能的接触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根据辐射事故的特异性,急性外照射放射损伤会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迅速下降,白细胞总数一过性升高,有针对性地对血常规检查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值加以关注。

(2)开展放射源接触情况流行病学“疫情”调查:5月12日下午,在锁定捡源人后,通过进一步问询和调查,掌握了放射源丢失、捡源、转移、丢弃的全过程。考虑到放射源辐射危害的广泛性,为了有效评估放射源失控期间对近距离接触人员造成的健康危害,本中心对可能的密切接触放射源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接触情况的流行病学“疫情”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员基本信息、与辐射源接触的距离、时间,有无既往放射病史以及近期的临床表现等信息,并对所有被调查人员进行了连续3 d外周血常规检查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检查。

除了通过面访、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赴现场对王某及其父母家、工厂内相关人员的活动区域和墙体的屏蔽情况开展实地调查,专业技术人员利用专业仪器测量这些区域范围内,人员可能停留和活动的地点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并加以记录,从而为后续的人员受照剂量估算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3)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稳定局面,消除恐慌心理:事故发生后,当地居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本中心对其他自发要求检查的周围群众和中国石化集团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的工人进行了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血常规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检查,以疏解他们的恐慌。

二、结果

1.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情况:5月9—11日,本中心连续3 d对涉事厂区共计103名工作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3名升高、1名偏低,淋巴细胞绝对值两人偏低。由于疾病感染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白细胞一过性升高或降低,故对13名白细胞增高者开展了疾病史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3名白细胞计数增高者均有上呼吸道、牙齿、胃肠道等感染,而1名白细胞降低者因原发性疾病所致。因此,将两名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降低者设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两名人员(王某和吴某)的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降低者的3次血常规检查结果列于表 1。对这两名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降低者,结合对放射源密切接触史在内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表明,吴某并无放射源密切接触史,体格检查也未发现放射损伤体征和症状。而王某系工厂保管员,事发前曾去丢源地点巡视,通过公安部门的协同调查,结合3次血常规检测结果,12日下午2:30,公安部门传讯了王某,当事人当时予以否认,但随后对其开展的体格检查发现,王某右大腿外侧皮肤红肿,其间有直径约1 cm的溃疡。至此,王某承认其为捡源者。

表1 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降低者血常规检查结果 Table 1 Blood test results of respondents with absolute value of blood lymphocyte counts reduced

2. 放射源接触情况流行病学“疫情”调查情况:放射源相关接触人员的接触情况调查结果列于表 2。根据与放射源接触的原因,将事故中近距离接触的人群分为3类:第1类为工厂工人(103人),以同工种的工人和在辐射源周围工作的工人为关注人群;第2类为居住在王某家及其父亲家的人员(71人),以其妻子和房客一家3口为主要关注对象;第3类为10日上午在放射源丢弃地附近除草的人员(约30人)。 所有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录入数据库,以便日后开展随访和医学追踪。

表2 放射源相关接触人员的接触情况调查结果 Table 2 Investigation of radioactive exposure from radioactive contacts

3. 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情况:本次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共计检查血常规1 181人次,染色体畸变率及外周血微核检查133人。所有血常规检查结果均由经过职业性放射病诊断培训的人员一一评定,并对异常结果进行复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结果全部正常。5月14日上午至16日下午,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组织放射卫生专家和临床专家,对该社区和街道人群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现场反馈和答疑,内容主要包括:此次丢源事件会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会不会对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会不会产生远期效应或者随机性效应等。相关专家从辐射损伤生物效应产生的机制、过程和临床表现以及达到损伤效应所需的剂量当量等多个角度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和心理辅导,并通过此次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公布,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焦虑情绪。

三、讨论

针对南京192Ir放射源辐射事故,江苏省与南京市、区各级卫生部门按照放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开展了一系列卫生应急处置工作[2]。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本中心分别多次开展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即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射线接触情况的“疫情”调查,二者的目的各不相同。前者是为了查明事件原因及其过程,以便及时锁定捡源人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放射源的继续失控和蔓延;而接触情况的“疫情”调查是在已知原因和过程的情况下,对周围人群放射源接触情况等信息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旨在进一步评估此次丢源事件对人群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效应。当然,无论是辐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或是接触情况的“疫情”调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迅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事件,并将辐射危害降低到最小。因此,无论哪一种调查所获得的资料都是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资料。

除了这两种辐射流行病学调查手段,及时开展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检查和染色体畸变分析,即具有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的特色,又必不可少。本次调查中,正是通过多次的血常规检查,及时有效地确认了捡源者,迅速地回收被丢失的放射源,从而将丢源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和控制。只有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各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综合分析,并且做到调查方法得当,获取的信息准确,可靠,通过对这些基础资料的分析,才能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结果。

本次丢源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现场流行病调查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通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有助于迅速准确地确定捡源人,从而有效定位丢失的放射源,快速的稳定了事故事态;通过开展放射源接触情况流行病学“疫情”调查,全面掌握不同类别的放射源接触者射线接触情况,包括接触时间,地点和接触距离等重要基线信息,从而有利于后续受照剂量的估算和辐射危险效应的评估;通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时反馈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效地稳定人群恐慌心理,降低焦虑情绪,维护社会的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辐射危害的特殊性,辐射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同于一般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无论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的设计,还是实施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针对性。比如对放射源接触距离和时间的调查,不仅仅要通过面访调查获取信息,必要时还应当让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场景模拟或重现,从而为后续的生物剂量和物理剂量的估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如何有效地将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辐射事故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尽可能地收集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卫生应急处置和医学追踪,是辐射流行病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外,辐射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需要多部门合作,尤其是和公安、环保以及卫生等部门的通力协作。辐射事故,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很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如果不积极妥善处理,极易产生社会不稳定和骚乱[3, 4]。“3.11”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的中国和日、美、法等国“抢盐”事件[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次丢源事件,正值南京举办“第二届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夕,该事故同样引发了当地居民一定程度的恐慌。因而迅速准确地定位丢失的放射源,及时开展涉源人员的医学救助,消除人群恐慌显得尤为重要。本次丢源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公安部门采取视频监控和人员走访等手段积极寻找捡源人,卫生部门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途径,结合辐射损伤的特异性有效提供捡源人的线索,环保部门迅速对周围环境开展放射性物质的搜寻,并在锁定捡源人后快速开展放射源的回收工作,正是由于公安、卫生和环保3个部门的及时有效的合作,才迅速锁定捡源者,第一时间收回丢失的放射源,稳定了事态的发展,通过卫生部门开展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对人群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及时公布,很好地稳定了人群的心理恐慌。在今后的类似事件处置中,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形成工作合力,避免各部门信息不一致、矛盾,从而引起公众的恐慌,降低信任度,滋长谣言[5]。更加紧密的部门合作以及通畅无阻的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有助于辐射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效开展,更有利于辐射事故的妥善处置。

目前,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悉心治疗,王某已经平安出院。尽管此次丢源事故得到圆满解决和妥善处理,然而,由于辐射损伤存在远期效应和随机效应,本中心对王某的后期流行病学随访调查和长期医学观察工作仍需持续开展。

利益冲突    本研究接受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创新平台赞助,进行“急性外照射患者血常规和染色体畸变等”相关检查,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本人与本人家属、其他研究者,未因进行该研究而接受任何不正当的职务或财务利益,在此对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予以保证

作者贡献声明    王福如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调查结果并起草论文;张乙眉负责现场卫生应急处置和专家答疑;陈维、秦永春、史晓东负责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调查资料的整理;余宁乐负责制定卫生应急处置方案并指导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
[1] 周启甫,陈栋梁,周晓剑,等. 南京192Ir放射源辐射事故应急调查及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4, 34(8):561-56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8.01. Zhou QF, Chen DL, Zhou XJ,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192Ir source radiation accident in Nanjing[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4, 34(8):561-56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4.08.01.
[2] 余宁乐,陈维. 南京192Ir放射源辐射事故现场的卫生应急处置[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1):73-7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1.014. Yu NL, Chen W. Health emergency process of 192Ir radiation accident in Nanjing[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5, 35(1):73-7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1.014.
[3] 吴宜灿.福岛核电站事故的影响与思考[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1, 26(3):271-277. DOI:10.3969/j.issn.1000-3054.2011.03.004. Wu YC. Impact and thinking of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accident[J]. Bull Chin Acad Sci, 2011, 26(3):271-277. DOI:10.3969/j.issn.1000-3054.2011.03.004.
[4] 苏旭, 秦斌, 张伟, 等.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沟通、媒体交流与信息发布[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2, 32(2):118-119.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2.003. Su X, Qin B, Zhang W, et al. Nuclear and radiation emergency public communication,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release[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2, 32(2):118-119.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2.02.003.
[5] 陈惠芳, 余宁乐, 刘玉龙, 等.南京192Ir源丢失事故的卫生应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7):539-54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7.014. Chen HF, Yu NL, Liu YL, et al.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to the 192Ir source radiation accident in Nanjing[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2015, 35(7):539-541.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