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7日凌晨3时许,某探伤公司工作人员在南京某公司管道车间进行探伤作业期间,丢失1枚探伤用192Ir放射源(活度约9.6×1011Bq,属Ⅱ类放射源)。上午7:50许,工人王某将其捡拾并放入工作服口袋内,站立时该源位于右大腿外侧,持续时间约3.25 h。5月12日,王某被送往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救治,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全身等效剂量相当于一次急性全身均匀受照1.51 Gy(95% CI 1.40~1.61),物理剂量估算右大腿局部剂量约为30~50 Gy,最大剂量约4 100 Gy,诊断为外照射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和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015年5月25日王某康复出院,累计住院378 d。
自5月9日接到事故通报起,卫生计生部门立即启动卫生应急响应。江苏省各级卫生计生部门按照放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开展了包括筛查受照人员、医疗救治、风险评估、科普宣传和心理疏导等一系列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连续3 d对探伤公司103名工作人员进行血常规排查检查;确定拾源者后,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开展近距离接触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不同人群的受照剂量,评估对人群的健康影响;对要求体检的该公司其他人员和周围群众进行血常规、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检查,共1 181人检查血常规,133人检查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开展网络、电视、现场走访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心理疏导,多次与该公司人员和周围居民沟通交流,答疑解惑,普及常识,发放宣传手册等。
国家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受照人员伤情及事故可能造成的公众健康及心理影响,多次委派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专家组赶赴南京和苏州,开展现场卫生应急处置指导,对受照人员救治提出建议,为公众讲解辐射防护知识,对公众关心的空气、食品和饮用水等方面的安全问题进行耐心讲解和疏导,消除公众的顾虑和担忧,避免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卫生计生部门自上而下高度重视、行动一致,使得此次事故应对及时、决策科学、措施得当,为我国放射事故卫生应急响应和临床救治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次事故的应对过程有以下特点:
(1)通过医学筛查为掌握事件真相提供了关键线索,为伤员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事故发生后,由公安部门寻找拾源者和放射源,在卫生计生部门专家的指导下对该公司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发现有两人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其中王某连续3 d淋巴细胞计数低,受照可能性较大,后经公安部门询问确认王某为拾源者。
(2)先进医疗技术的应用。本次放射损伤救治过程中,利用肌皮瓣移植术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相结合来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并加速组织修复,研究证实MSCs对放射性创面有着良好的修复作用。目前,真正应用于临床尚不多见,此次应用丰富了我国放射性损伤救治的临床经验。
(3)多部门齐心协力。此次事故涉及公安、卫生、环保等多部门,各部门通力配合,卫生部门为公安部门的调查提供线索,而公安部门保障了卫生部门工作的开展,高效地完成了此次事故的处置工作。
此次事故卫生应对中积累经验的同时,也有些问题和教训值得思考。为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带来的个人损伤及公众心理影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放射源的安全管理。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放射源的安全管理,适时改进老旧辐照设施,并及时检查其安全状况,提高辐照设施设计水平等;同时,要加强辐射领域从业人员的监管与考核,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个人及单位严肃处理。
第二,加强核辐射卫生应急的基层能力建设。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应对工作的往往是基层的医护及疾病控制人员,加强其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及意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加强辐射损伤救治新技术研究。辐射损伤救治涉及学科多、治疗过程复杂,目前对辐射损伤的伤情特点与发病机制已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然而其救治水平仍未得到显著提高,需通过寻找并采用新型的医学和生物技术开展其救治新技术的研究,以有效解决辐射损伤救治的难题。
第四,加强公众沟通和危机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系统、全面的科普宣传计划,将科普宣传教育融入到公众生活中;另外,对企业员工注重安全生产基本技能和辐射防护基础知识教育,提升危机防范意识和文化知识,缓解事故后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目前,放射损伤事故的案例较少、各具特点,使得临床救治经验不足,能参考与借鉴的资料较少。因此,应对每起事故进行深入的总结探讨,归纳出经验教训,以供参考借鉴。值此南京192Ir放射源辐射事故两周年之际,本期集中刊发17篇论文,详尽记录了此次事故中有关卫生应急及剂量估算、医疗救治等工作,并进一步探讨了放射损伤救治的方法原则及重点、难点等,随着患者的医学随访等工作还在进行中,部分文章还将陆续发表,以期达到全面总结和充分利用此次应对经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