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原子100多年来,核能与核技术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创建核工业。一直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发展推动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要更好地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创新核技术、确保核安全、做好核应急。这也是2016年1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中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与此同时,国内外的核与辐射事故时有发生,且危害力度大,故放射医学越发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形成了一批核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开展放射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研究。这些支撑技术研究包括制定急性放射损伤诊断与治疗方案,研制适用于广大人群的核辐射事故生物剂量快速估算方法,以及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移植治疗放射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
这次2014年南京“5.7”192Ir源辐射事故受照人员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过378 d的精心救治,全身及局部伤口均痊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救治过程中,本人有幸两次参加了这例患者的临床救治研讨,同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一同听取了完整而详细的救治报告,惊叹于多项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救治团队的努力。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救治团队对患者采用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步、根据病情进展采取综合措施的原则,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同时还应该看到,此例放射损伤患者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多学科的大协作以及国内专家的群体智慧和贡献,体现了我国放射损伤的救治水平,再创放射医学辉煌。这种合作形式的意义重大,可以上升为今后我国放射损伤救治的机制,也为今后制定放射损伤救治标准、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在这次大协作救治中,江苏省血液研究所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团队共同商讨脐带MSCs在该病例治疗中的应用方案,通过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检测,结合临床观察,显示脐带MSCs已成功应用于放射损伤伤口的修复,这也为MSCs在放射损伤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很好的临床验证。
与1990年上海“6.25”、1996年吉林“1.5”、1999年河南“4.26”、2004年山东济宁“10.21”事故相比,南京“5.7”事故在源强、受照方式、卫生应急、剂量估算、临床救治及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对前4次事故均做了系列报道。值此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发生两周年之际,杂志不辱使命,精心组织该事故受照者的临床救治论文专题,从多个角度总结放射损伤的临床救治经验和教训,这对放射医学的学科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我国放射医学的国际交流加大筹码,有助于促进放射医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有感于此,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