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0336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放射卫生科
2. Department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 Shanghai 200336, China
近年来,X射线CT技术不断发展,在多排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出双源CT、宝石能谱CT、锥形束CT等,并实现与放射治疗设备、核医学设备、介入放射学设备等有机整合[1, 2],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疾病诊疗效果。与传统X射线摄影检查比较,X射线CT具有分辨率高、可以三维重建成像等优势[3]。与此同时,X射线CT检查所致受检者剂量通常要比传统X射线摄影检查高许多[4]。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6年,患者(受检者)医疗照射集体剂量中,X射线CT的贡献由3%增加到49%[5]。因此,伴随着X射线CT技术的进步,对其产生的射线剂量的防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当前,多排螺旋CT的剂量测量主要基于CT剂量指数[包括CTDI100、加权CT剂量指数(weighted CT dose index,CTDIw)、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weighted CT dose index,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6]。除老旧设备外,多数X射线CT系统会提供以CTDIvol和DLP为参数的剂量报告,以便临床放射学医生参考使用。但完整的剂量报告不会保存到图像信息中,也不会直接上传到
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医院信息系统(HIS)等系统。受计算机工作站物理容量限制,医院会定期清除X射线CT主机和工作站内数据,造成相关剂量信息丢失。
在医学影像信息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医疗设备生产厂商的不同,造成与各种设备有关的医学图像存储格式、传输方式千差万别,使得医学影像及其相关信息在不同系统、不同应用之间的交换受到严重阻碍。为此,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和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NEMA)在参考了其他相关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联合推出了医学数字图像存储与通信标准,即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标准,该标准已发展成为医学影像信息学领域的国际通用标准[7]。X射线CT图像也是以DICOM标准形式存储和传输。
本研究开发DICOM文件头读取软件,实现从每幅X射线CT图像批量读取剂量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方法计算得到整个检查导致的CTDIvol和DLP。将计算结果与X射线CT的显示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方法的准确性。
1. 主要材料
(1)多排螺旋CT:NeuViz 16(沈阳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责任公司);Sensation 40(德国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LightSpeed 16(美国通用电气公司);Ingenuity CT 64(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iCT 256(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每台设备均具备常规扫描模式和自动曝光模式供选择。以NeuViz 16为例,其自动曝光模式又分为ACS和DOM两种扫描模式。ACS即自动电流选择,可为每例患者(受检者)自动调节mAs值,以获得稳定的图像噪声水平。DOM是一种使用特殊开发的软硬件算法,根据患者身体的对称变化在每圈旋转中调节球管电流,在不削弱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保持z轴方向层厚的一致性,减少图像条形伪影,并减少射线剂量。
(2)仿真人体模:美国CRIS公司生产的701D型,由组织等效环氧树脂制成,内置19个主要脏器。
(3)DIOM图像读取软件: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具有面向对象、与平台无关性、方便的网络移植性等优点。用Eclipse工具来实现DICOM接口,来完成对多排螺旋CT图像文件的解析,并批量读取相关信息。
2. 实验方法
(1)归一化加权CT剂量指数(nCTDIw)的确定:以120 kV、100 mAs为基本条件,不摆放体模,在不同的准直条件下进行轴扫描。多排螺旋CT显示的CTDIw为nCTDIw。
(2)归一化容积CT剂量指数(nCTDIvol)、归一化图像剂量长度乘积(nDLPimg)和nDLP(0)的确定:分别在胸部和腹部常用条件下,不摆放体模,关闭自动曝光功能,以不同长度(从最小到40 cm)进行扫描。以扫描长度为横坐标,以显示DLP为纵坐标作图,并拟合线性方程,与纵坐标交汇处的值表示为DLP(0),代表螺旋扫描时,重叠扫描的贡献。将CTDIvol、DLP和DLP(0)归一化到100 mAs,并按照公式(1)计算得到归一化容积CT剂量指数(nCTDIvol),按照公式(2)计算得到每幅图像归一化剂量长度乘积(nDLPimg)[8]。
式中,nCTDIvol为归一化容积CT剂量指数,mGy;n代表归一化,无单位;nCTDIw为归一化加权CT剂量指数,mGy;nDLPimg为每幅图像归一化剂量长度乘积,mGy·cm。
(3)图像获取和信息读取:在检查床上放置仿真体模,分别以常规、仅DOM、ACS+DOM0.3、ACS+DOM0.7、ACS+DOM1.0、ACS+DOM1.3和ACS+DOM1.7等7种扫描模式进行胸部和腹部螺旋扫描。记录扫描参数和多排螺旋CT的剂量报告。将原始扫描图像刻录成光盘备用。在办公用电脑上,用DICOM图像读取软件批量读取剂量相关信息,并直接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中。
(4)计算各扫描程序的DLP(表示为DLPc)和平均CTDIvol(表示为avCTDIvol):按照公式(3)计算得到DLPc,按照公式(4)计算得到avCTDIvol。
式中,DLPc为计算得到的剂量长度乘积,mGy·cm;i为层序号;k为扫描层数;avCTDIvol为平均剂量指数,mGy。
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对CTDIvol、DLP的计算值与显示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nCTDIw的计算结果:NeuViz 16型多排螺旋CT有8种准直条件供用户选择。以120 kV,100 mAs为基本参数,在不同准直条件下进行轴扫描所得到的nCTDIw如表 1所示。由表 1可见,随着准直宽度的增加,nCTDIw总体上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准直条件为4×0.75时的nCTDIw是准直条件为16×1.50时的1.8倍。医院在日常工作中,一般以16×1.50为准直条件。
![]() |
表 1 不同准直条件下的nCTDIw Table 1 Results of nCTDIw in different collimation conditions |
2.DLP(0)和nDLP(0)的计算结果:在准直为16×1.50条件下,以不同的螺距进行胸部、腹部的螺旋扫描,以扫描长度为横坐标、以显示DLP为纵坐标作图,拟合线性方程。图 1为以常用的螺距0.863 1为例的作图结果。不同螺距条件下胸部、腹部螺旋扫描的DLP(0)、nDLP(0)列于表 2。由表 2可知,随着螺距的增加,DLP(0)和nDLP(0)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在相同螺距下,胸部、腹部的nDLP(0)基本相同,差别在3%以内。
![]() |
图 1 胸部、腹部螺旋扫描的扫描长度与DLP关系(螺距=0.863 1) Figure 1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st and abdomen scanning length and DLP (pitch=0.863 1) |
![]() |
表 2 不同螺距条件下胸部、腹部螺旋扫描的 DLP(0)、nDLP(0) Table 2 Results of DLP(0) and nDLP(0) for chest and abdomen helical scanning at different pitches |
在螺距为0.863 1条件下,以不同准直进行胸部、腹部螺旋扫描的DLP(0)、nDLP(0)列于表 3。由表 3可知,随着准直宽度的增加,DLP(0)和nDLP(0)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在相同准直条件下,胸部、腹部的nDLP(0)基本相同,差别在0.03%以内。
![]() |
表 3 不同准直条件下胸部、腹部螺旋扫描的DLP(0)、nDLP(0) Table 3 Results of DLP(0) and nDLP(0) for chest and abdomen helical scanning in different collimation conditions |
3. 基于DICOM文件信息估算X射线CT剂量的准确性:为便于比较,使不同扫描模式的基本扫描参数保持一致,包括:使用同一仿真人模体,设置管电压 120 kV,准直16×1.5,层厚6 mm,层间隔6 mm,螺距0.863 1。CT系统根据定位像和选定的扫描协议,自动给定预设mAs值:对于胸部螺旋扫描,在常规、仅DOM、ACS+DOM 0.3、ACS+DOM 0.7、ACS+DOM 1.0、ACS+DOM 1.3和ACS+DOM 1.7等7种扫描模式下分别为199、61、49、73、106、133和172 mAs;对于腹部螺旋扫描,则分别为250、244、52、107、153、199和262 mAs。
表 4中列出了基于DICOM文件信息计算得到的不同扫描模式下胸部、腹部螺旋扫描的avCTDIvol和DLPc,以及X射线CT的显示CTDIvol和DLP。由表 4可知,对于胸部螺旋扫描,计算得到的CTDIvol与显示值误差在0~8%,DLP与显示值误差在2%~5%;对于腹部螺旋扫描,CTDIvol计算值与显示值误差为0~2%,DLP与显示值误差为1%~3%。将不同扫描部位、不同扫描模式下的计算值与显示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在胸部、腹部的各扫描模式下,CTDIvol、DLP的计算值与显示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计算值与显示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 |
表 4 不同扫描模式下胸部、腹部螺旋扫描CTDIvol、DLP计算值与显示值的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and displayed values of CTDIvol and DLP for chest and abdomen helical scanning by different scanning models |
4. 不同型号CT计算值与显示值的比较:为验证上述方法的可靠性,本研究选择西门子、通用、飞利浦三大厂家生产的CT进行估算实验,结果如表 5所示。由表 5可知,对于胸部螺旋扫描,计算得到的CTDIvol与显示值误差在-2%~0,DLP与显示值误差在-2%~3%;对于腹部螺旋扫描,计算得到的CTDIvol与显示值误差在0~2%,DLP与显示值误差在-2%~2%。将不同型号X射线CT胸部、腹部扫描时的计算值与显示值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各型号X射线CT胸部、腹部扫描时,CTDIvol、DLP的计算值与显示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计算值与显示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 |
表 5 不同型号X射线CT胸部、腹部螺旋扫描CTDIvol、DLP的计算值与显示值的比较 Table 5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and displayed values of CTDIvol and DLP for chest and abdomen helical scanning of different X-ray CT types |
多排螺旋CT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医学影像技术,并持续高速发展。以上海为例,到2009年,上海市医用X射线CT检查的应用频率达到137.8人次/千人口,在医用X射线诊断的总频率中占17.7%[9]。胸部、腹部X射线CT扫描所致成年受检者有效剂量典型值分别达到5.3和7.5 mSv[10]。在此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多排螺旋CT剂量的监测并采取优化措施变得十分重要。对于多排螺旋CT受检者(患者),最理想的剂量学指标是组织器官吸收剂量[11],但该指标只能通过在仿真人模体内布放剂量元件的形式进行测量,或者通过蒙卡等方式模拟计算获得,不能在实际病例进行测量。因此,目前对多排螺旋CT剂量的评价主要基于CTDI和DLP,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转化系数等方式计算得到有效剂量[12]。本文所讨论的剂量,也是基于CTDIvol和DLP,这两个指标均不是受检者(患者)剂量的直接指标。
尽管多排螺旋CT多数具备了剂量报告功能,提供每次扫描检查的CTDIvol和DLP,有的还提供有效剂量,但这些剂量信息通常情况下不会上传到PACS、HIS等管理系统,并且随着多排螺旋CT文件清理等而丢失[13]。通过读取CT原始图像相关信息,回顾性调查评价CT剂量是弥补这种缺陷的可能途径[14]。基于这种思路,本研究在开发DICOM文件头代码信息批量读取工具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获得每次检查的CTDIvol和DLP。考虑到不同生产厂家,对同一参数赋予的DICOM文件头代码并不完全一致,为增强信息读取工具的适用性,本研究调研了包括西门子、通用、飞利浦等厂商的主要类型X射线CT的参数定义情况,将不同厂商对剂量相关关键参数的定义整合到软件中。此外,也允许使用者自定义某些参数的赋值。本研究用开发的工具分析了西门子、通用、飞利浦3家X射线CT厂商所生产的代表性X射线CT的图像,证实了该工具的普遍适用性。
确定归一化加权CT剂量指数(nCTDIw)和不同扫描条件下因重叠扫描对DLP的贡献即[DLP(0)和nDLP(0)]是获得每次扫描检查总体扫描剂量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螺距、准直宽度等直接影响DLP(0)和nDLP(0)。在螺距或准直条件固定的情况下,胸部、腹部扫描检查时DLP(0)存在一定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因mAs的不同而造成的,因为归一化到100 mAs的nDLP(0)基本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准直条件同时对nCTDIw、DLP(0)和nDLP(0)形成显著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的方向是相反的,即随着准直宽度的增加,nCTDIw呈逐渐降低趋势,而DLP(0)和nDLP(0)呈逐渐增加趋势,这说明准直条件对剂量参数的影响是综合性的。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多排螺旋CT在内部结构、参数定义、算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型号多排螺旋CT的nCTDIw、DLP(0)和nDLP(0)等基础数据存在明显不同[8]。因此,对于每台多排螺旋CT,都需要确定nCTDIw、DLP(0)和nDLP(0)等基础数据,在已知常规扫描所使用的准直条件、螺距等条件下,确定这些数据的过程十分简单。
目前,多排螺旋CT基本都具备自动曝光控制(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模式,该模式是优化扫描过程中的mAs,以使不同扫描层面的图像质量基本保持一致[15]。NeuViz 16型多排螺旋CT的ACS和DOM扫描模式,即属于自动曝光控制技术。在这类模式下,每一层图像的CTDIvol值可能均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以avCTDIvol来表示一次扫描的CTDIvol。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胸部还是腹部扫描,在常规模式和不同的自动曝光控制模式下,计算得到的avCTDIvol和DLPc与多排螺旋CT的显示值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存在细微差异是可以接受的。从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与常规模式比较,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胸部、腹部扫描检查的CTDIvol和DLP,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6]相一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应用云技术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14],对X射线CT的剂量进行监控,并在相关的计划照射中贯彻落实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是控制医疗照射水平的重点方向。本研究所提供的方法具有自动化、高效率、准确性好等优点,是一种用于X射线CT剂量调查和估算的实用工具,可用于医院内部X射线CT剂量的回顾与评估,不同类型X射线CT剂量间的比较,以及以建立医疗照射指导水平为目的的全国性或地区性X射线CT剂量调查。
利益冲突 本研究由署名作者按以下贡献声明独立开展,未接受有关公司的任何赞助,不涉及各相关方的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苑翠红、曲良勇、钮建武、张华明负责现场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高林峰负责方法建立、论文审阅等
[1]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newer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s:CT colonography. IAEA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 61[R]. Vienna:IAEA, 2008. |
[2]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newer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s:PET/CT. IAEA Safety reports series No 58[R]. Vienna:IAEA, 2008. |
[3]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anaging patient dose in computed tomography. ICRP Publication 87[R]. Oxford:Pergamon Press, 2001. |
[4]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Managing patient dose in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ICRP Publication 102[R]. Oxford:Pergamon Press, 2007. |
[5] | National Committee 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Measurements. Ionizing radiation exposure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NCRP Report No 160[R]. Bethesda:NCRP,2009. |
[6]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Dosimetry in diagnostic radiology:an international code of practice. IAEA Technical reports series No 457[R]. Vienna:IAEA, 2007. |
[7] | Tessa SC, Stefan LZ, Scott RS, et al. Informatics in radiology:RADIANCE:an automated, enterprise-wide solution for archiving and reporting CT radiation dose estimates[J]. Radio Graphics, 2011, 31(7):1833-1846. DOI:10.1148/rg.317115048. |
[8] | Tsalafoutas A, Metallidis S.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dose length product from CT DICOM images[J]. Br J Radiol, 2011, 84(1004):236-243. DOI:10.1259/bjr/37630380. |
[9] | 王彬, 郑钧正, 高林峰, 等. 上海市医用X射线CT的应用频率及其分布研究[J]. 辐射防护, 2013, 33(2):65-73. Wang B, Zheng JZ, Gao LF, et al.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frequency and its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diagnostic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in Shanghai[J]. Radiat Prot, 2013, 33(2):65-73. |
[10] | 高林峰,卓维海,郑钧正,等. 医用X射线CT主要检查类型所致成年受检者剂量[J]. 辐射防护,2013, 33(2):74-81. Gao LF, Zhuo WH, Zheng JZ, et al. Research on the radiation doses to adults receiving from main types of medical X-ray CT[J]. Radiat Prot, 2013, 33(2):74-81. |
[11]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medicine. ICRP Publication 105[R]. Oxford:Pergamon Press, 2008. |
[12] | Kosuke M, Kichiro K, Masayuki S, et al. Effective dose evaluation of multidetector CT examinations:influence of the ICRP recommendation in 2007[J]. Eur Radiol, 2009, 19(12):2855-2861. DOI:10.1007/s00330-009-1497-0. |
[13] | Lee CH, Goo JM, Ye HJ, et al. Radiation dose modul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ultidetector CT era:from basics to practice[J]. Radio Graphics, 2008, 28(5):1451-1459. DOI:10.1148/rg.285075075. |
[14] | Ronak KT, Jared D, Shrujal P, et al. Current methods of monitoring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J]. J Am Coll Radiol, 2013, 10(9):702-707. DOI:10.1016/j.jacr.2013.03.002. |
[15] | Juan C, Ramirez G, Matthew F, et al. New approaches to reduce radiation while maintaining image quality in multi-detector-computed tomography[J]. Curr Radiol Rep, 2015, 3(2):1-15. DOI:10.1007/s40134-014-0084-6. |
[16] | Cody DD. Management of auto exposure control during pediatric computed tomography[J]. Pediatr Radiol, 2014, 44(suppl):427-430. DOI:10.1007/s00247-014-31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