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 '\\)']]}}); function MyAutoRun() {    var topp=$(window).height()/2; if($(window).height()>450){ jQuery(".outline_switch_td").css({ position : "fixed", top:topp+"px" }); }  }    window.onload=MyAutoRun; $(window).resize(function(){ var bodyw=$win.width(); var _leftPaneInner_width = jQuery(".rich_html_content #leftPaneInner").width(); var _main_article_body = jQuery(".rich_html_content #main_article_body").width(); var rightw=bodyw-_leftPaneInner_width-_main_article_body-25;   var topp=$(window).height()/2; if(rightw<0||$(window).height()<455){ $("#nav-article-page").hide(); $(".outline_switch_td").hide(); }else{ $("#nav-article-page").show(); $(".outline_switch_td").show(); var topp=$(window).height()/2; jQuery(".outline_switch_td").css({ position : "fixed", top:topp+"px" }); } }); 河南省部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Vol. 36 Issue (10): 774-776   PDF    
河南省部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肖新广1, 田崇彬2, 程晓军2     
1. 450007 郑州市中心医院 ;
2. 450052 郑州, 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Analysis of monitored individual dose results and influence factors for a number of practitioners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Henan province
Xiao Xinguang1, Tian Chongbin2, Cheng Xiaojun2     
1. Zhengzhou Central Hospital, Zhengzhou 450007, China ;
2. Henan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Zhengzhou 45005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g Xiaojun, Email:hnfsws@163.com

近年来,随着各级医疗机构放射防护条件的逐步改善,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呈逐年降低趋势,但不同放射诊疗科目的个人年有效剂量仍有较大差别,个别放射工作人员甚至超过了调查水平和年剂量限值[1-2]。河南省2003—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各放射诊疗科目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按高低排序,排在首位的是介入放射学[1]。为动态观察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以下简称介入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变化趋势,发现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主要因素,选取省内由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监测的19家开展介入放射学的医疗机构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查阅2010—2014年度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和可疑结果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改善介入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条件、降低受照剂量、提高个人剂量监测质量提出建议。

一、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河南省2010—2014年度19家医疗机构的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和可疑结果调查表。资料内容由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提供,包含了其5年间受委托开展的全部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19家医疗机构中10家隶属于郑州市,其他9家分别隶属于洛阳、新乡、开封、平顶山和信阳5个地市。由于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工作人员多数集中在郑州市的省直医疗机构中,本次调查基本涵盖了所有省直医疗机构,因此,监测结果基本代表了河南省绝大多数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

2.监测方法:热释光剂量法。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3],监测周期为3个月。介入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各佩戴1枚热释光剂量计,由于国家标准中尚无铅衣内、外剂量计算方法,故采用铅衣内剂量计监测结果作为工作人员深部剂量当量,铅衣外剂量计监测结果仅作为参考。若只在铅衣外佩戴1枚剂量计,则按公式:Hp(10)=(铅衣外侧剂量)/21[4]计算工作人员深部剂量当量。全年4个周期监测结束后,将深部剂量当量视为有效剂量,统计并报告年有效剂量结果。年有效剂量调查水平为5 mSv,单周期超过1.25 mSv的,即判定为可疑值,为放射工作人员发放可疑结果调查表查找原因,调查表经本人签字、所在医疗机构盖章后返回监测机构存档,真实的结果予以保留,铅衣内外混淆佩戴、故意作弊等不真实的结果予以剔除,并取其上年度同监测周期监测结果或从事相同性质工作的其他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的平均剂量作为名义剂量记入本人监测结果。

3.质量控制:①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检定,检定周期为1年;②定期对探测器进行清洁和筛选,保证探测器的清洁和灵敏度的稳定;③定期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全国外照射剂量计盲样比对;④每个监测周期要求在监测单位内无职业照射的环境中同时放置1枚跟随本底剂量计,以扣除环境本底的影响;⑤进行可疑结果调查,剔除由非职业照射引起的可疑结果。2010—2014年返回的267份可疑结果调查表中有153份为正常佩戴,监测结果较高系工作量较大所致,均予以保留。其余114份调查表显示的可疑结果异常原因及结果处理情况见表 1。由表 1可见,半数以上为铅衣内外混淆佩戴,也有少数故意作弊行为,可疑结果异常原因与李鸿成等[5]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表 1 可疑结果异常原因分类及结果处理方法 Table 1 Abnormal result classification and processing method

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1.介入工作人员连续5年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结果:2010—2014年介入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知,5年间监测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人均年有效剂量呈逐年降低趋势,至2014年,降低至0.62 mSv/年,5年平均为0.95 mSv/年。5年期间年有效剂量超过5、10和20 mSv的分别为60、16和2人次。

表 2 河南省介入工作人员2010—2014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Table 2 Monitoring results of individual doses to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practitioners (2010-2014)

2.不同医疗机构监测结果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监测结果见表 3。由表 3可知,19家医疗机构监测结果差别较大,人均年有效剂量最低为0.33 mSv/年,最高可达[JP]2.66 mSv/年。按医疗机构等级分,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和二级甲等医疗机构监测人次数分别为1 496、239和13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99、0.70和0.75 mSv/年。但由于二级甲等医疗机构样本量偏小,所以只有三级甲等和三级乙等医疗机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6,P < 0.05)。

表 3 不同医疗机构介入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mSv, x±s) Table 3 Monitoring results of individual doses in different hospitals(mSv, x±s)

3.单独1个铅衣内剂量计与铅衣内、外2个剂量计得到的年有效剂量结果比较:当放射工作人员穿戴铅衣等个人防护用品时,为全面考虑其受照剂量,除在铅衣内佩戴1枚剂量计估算受屏蔽部位的剂量外,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28-2002[3]推荐在铅衣外脖颈处再佩戴另一枚剂量计估算未屏蔽部位的受照剂量,ICRP 120号出版物[4]也给出了推荐的双剂量计估算公式。为比较单独1个铅衣内剂量计与铅衣内、外两个剂量计得到的年有效剂量结果差别,选取4家个人剂量计佩戴较规范、依从性较好的三甲医院用铅衣内、外两个剂量计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并采用两种方法计算个人年有效剂量。单独1个铅衣内剂量计用GBZ 128-2002[3]的方法计算年深部剂量当量Hp(10);铅衣内、外2个剂量计采用ICRP 120号出版物[4]规定的方法,用公式:[Hp(10)=0.5(铅衣内侧剂量)+0.025(铅衣外侧剂量)]计算年深部剂量当量Hp(10)。116人次监测结果中,单独1个铅衣内剂量计计算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01±1.00)mSv, 铅衣内、外2个剂量计计算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32±1.26)mSv,前者平均低估了0.31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P < 0.05)。

三、 讨论

我国介入放射学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近10年来, 部分医疗机构介入治疗的工作量年均增长率高达20%~30%[6]。部分手术操作人员的防护意识淡薄导致患者皮肤放射性损伤的案例时有发生,部分操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甚至超过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本次调查通过发放可疑结果调查表核实、剔除部分不真实结果后,仍有60人次年有效剂量>5 mSv,16人次>10 mSv,2人次>20 mSv。剂量高的原因大多是工作量较大,开展的介入手术较复杂,曝光时间较长,可轮换的工作人员较少;也有少部分工作人员觉得个人防护用品太重,穿戴后影响操作,反而增加工作时间,更有极少数人认为个人防护用品防护作用不大,为避免麻烦不愿穿戴,从而导致剂量增加,这也间接说明部分医疗机构放射防护培训的缺失导致介入操作人员缺乏最基本的放射防护知识,防护意识淡薄。因此,加强对放射诊疗机构的监管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培训,提高个人剂量监测率,不断改善放射工作人员防护条件,降低其受照剂量仍是今后放射防护工作的重点。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床旁固定和可移动的防护设施以及个人防护用品,同时配合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等防护手段,有效降低个人受照剂量。

本次调查显示,2010—2014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1.43、0.96、1.20、0.87、0.62 mSv/年,与其他省市同期结果相比,低于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的3.10、2.05、4.15、1.63、2.44 mSv/年[2],高于江苏省2010—2013年的0.56、0.46、0.32、0.43 mSv/年[7]。不同省份之间的差异可能与是否采用双剂量计进行监测、剂量计的佩戴规范程度、超过调查水平监测结果的处理情况以及工作人员工作量及防护条件不同有关。

调查中还发现,年有效剂量>1 mSv的人员比例为15.4%,远低于内蒙古71.1%的比例[2],说明本次调查绝大部分介入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水平。经调查发现,剂量低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医疗机构个人剂量计佩戴率较低,个别医疗机构负责收发剂量计的管理人员未将个人剂量计及时发放给放射工作人员,有的甚至1个周期后将未发给放射工作人员的整批剂量计原封不动返回实验室。这种做法将导致严重低估介入工作者的受照剂量,也严重侵害了放射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剂量低可能与部分佩戴个人剂量计的工作人员不在介入手术室里工作或工作量很小有关。

从调查结果看,介入工作人员只在铅衣内佩戴一个剂量计,由于未考虑未屏蔽部位的受照剂量,监测结果可能低估了工作人员实际的受照剂量,但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GBZ 128-2002[3]中还没有如何使用铅衣内、外两枚剂量计的监测结果估算个人年有效剂量的方法,相关部门应尽快与国际接轨,及时修订相关职业卫生标准,为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准确、有效地评价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提供技术依据。但应注意的是,铅衣内、外佩戴两枚剂量计的监测方法如果出现内、外混淆佩戴的现象,则会高估人员受照剂量。解决铅衣内、外混淆佩戴的问题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更主要的是依靠放射工作人员的自觉性。某些医疗机构采取专人不定期监督检查,发现不规范佩戴的人员予以通报批评和经济处罚的措施也值得借鉴。同时,监测机构除在剂量计外壳上作文字标记外,还可采用不同颜色的外壳对铅衣内、外剂量计加以明确区分,以方便放射工作人员识别,减少内、外混淆佩戴现象的发生。

本次调查为回顾性调查,缺少介入工作人员手术类型、年工作量等信息,因此无法由此判断其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程度,今后的个人剂量监测过程中可同时收集上述信息,以进一步提高介入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质量。

利益冲突 本文作者均于投稿前阅读并认可研究内容,不存在任何潜在利益冲突,排名无争议;本文作者未接受第三方的资助或服务,不存在影响研究结果的财务关系和经济活动
作者贡献声明 肖新广提出研究思路、选题和设计研究方案,并负责论文撰写和数据分析;田崇彬负责数据采集及前期处理,并负责技术指导和论文的修改;程晓军负责选题与研究设计,并负责数据整理、分析和论文的修改
参考文献
[1] 程晓军, 田崇彬, 楚彩芳, 等. 河南省2003~2007年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 2009, 18 (3) : 310-312 Cheng XJ, Tian CB, Chu CF, et al. Investigation of individual dose for radiodiagnosis and radiotherapy staff in Henan from 2003 to 2007[J]. Chin J Radiol Health , 2009, 18 (3) : 310-312
[2] 许潇, 卢丽丽, 王成国. 2004-2014年内蒙古地区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16, 36 (2) : 138-142 Xu X, Lu LL, Wang CG.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for part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4 to 2014[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 2016, 36 (2) : 138-142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6.0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Ministry of Health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Z 128-2002 Specifications of individual monitoring for occupational external exposure[S]. Beijing: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2002.
[4]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n cardiology. ICRP Publication 120[R]. Oxford:Pergamon Press, 2013.
[5] 李鸿成, 卢桂才, 孔庆宇, 等. 2013年度宁夏地区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15, 35 (2) : 142-143 Li HC, Lu GC, Kong QY, et al. Analysis of abnormal result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for external exposure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Ningxia in 2013[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 2015, 35 (2) : 142-14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2.016
[6] 葛均波. 开拓新兴介入技术发展多元介入治疗[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 2013, 21 (1) : 1 Ge JB. To open up new interventional technology and develop multiple interventional therapy[J]. Chin J Intervent Cardiol , 2013, 21 (1) : 1
[7] 秦永春, 杨小勇, 陈维, 等. 江苏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五年监测结果分析[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2015, 35 (9) : 702-704 Qin YC, Yang XY, Chen W, et al. Analysis of individual dose monitoring for a number of radiation workers in Jiangsu in five years[J]. Chin J Radiol Med Prot , 2015, 35 (9) : 702-704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5.0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