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 Vol. 36 Issue (1): 1-1   PDF    
一位“老参试”的感言
程天民    
400038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
Preface by an atomic veteran in Nuclear Test
Cheng Tianmin    
Institute of Combined Injuries of Chinese PLA, Academ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编者按】 201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50周年。该年末,本刊收到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曾多次参加过核试验的老科学工作者关于动物损伤效应的投稿。经过保密审查,多次的同行评议和定稿会讨论,以及反复的编辑加工,前后历时一年,现在予以发表,以飨读者。本刊顾问、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的两院院士程天民欣然作序。在此,一并向当年为了国家荣誉而在茫茫戈壁艰苦奋战的老一辈科学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研发核武器事业包括“矛”(核武器)和“盾”(核防护),是具有国家重大战略意义的两个方面。核试验既验证核武器爆炸威力,为改进研制提供依据,又进行多种效应试验,研究核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为防御防护提供依据。核试验动物效应则是核防护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动物效应(实验动物为人类作出牺牲),研究核武器爆炸对人员造成的各种伤害和医学防护,为铸造“医学核盾”奠定基础。

我国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远少于美苏(各上千次),抓住有限机会,组织了大规模综合性的动物效应研究,其研究广度和深度却超过美苏。这是因为后者较早就转入地下核试验,难以进行动物效应,特别是受到“动物保护主义”的影响。为确保国家安全,我国核试验资料均属绝密级,随形势变化逐步解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参加核试验的重要单位之一,重点研究了核辐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效应。“中国六次核试验辐射对哺乳动物的损伤效应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并于现今成文的。

该文的发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研究和报道了真实核武器爆炸产生的核辐射所引起的核辐射损伤效应,不是实验室所能完全模拟的,资料极其珍贵。以后也不会有这样的资料了。因为即使有些国家进行核试验,都将进入地下,不可能进行相应的动物效应研究了。

——探讨了包括几种射线、不同照射条件所形成的多种核辐射损伤及其主要的变化,提出了我们自己的科学结果和实际数据,内容丰富翔实。

——既有近期,更有远后期效应,有些研究观察持续达22年。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这些结果为评估核辐射效应、特别是远后效应,提供了较系列的科学依据。

——这些研究是在四五十年前进行的,但其科学意义并不因为时间久远而变得“陈旧”,因为这是科学研究的客观实际结果。所观察的指标看来似乎多属“常规性”,缺乏分子生物学等的“先进性”。我历来认为,应重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不同层次的研究,各有其作用和体现的水平,不能笼统认为分子层次一定比细胞层次的水平高,不同层次是相互补充和结合的关系,而不是可以替代,更不能排斥。虽因当时和现场研究条件所限,但实际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仍不失其重要科学价值。

我参加多次核试验,算是个“老参试”,对戈壁战友分外亲切,对核试验资料倍加珍视,谨对本文作者致以敬意和谢意,并感谢《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杂志》发表此文。书此小议,与同道共勉,请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