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不断完善和设备普及,CT肺动脉成像(CTP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X射线辐射和对比剂肾损害的风险也同时引起了重视。本着放射防护最优化(ALARA)原则和合理使用对比剂[1],探讨如何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CT辐射剂量、减少注射到体内的对比剂总碘量,以降低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生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采用有迭代算法的高端CT设备,使用传统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同时采用低辐射剂量及低对比剂用量("双低")的研究极少。本研究在CTPA检查中,通过比较不同管电压和对比剂条件下,使用FBP算法重建图像的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双低"技术和FBP算法重建行CTPA检查的可行性。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4—11月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行CTPA检查的连续52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CT扫描管电压和对比剂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26例,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44 ~78岁,体重(65.32±8.92)kg,身高(1.66±0.06)m,体质量指数(BMI)为(23.59±2.57)kg/m2;试验组26例,男性11例,女性15例,[JP3]年龄31~83岁,体重(64.72±12.26)kg,身高(1.64±0.08)m,BMI(24.02±3.73)kg/m2。本研究经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检查方法:使用德国Siemens 公司Somatom sensation 64 CT及其后处理工作站。试验组采用"双低"条件,管电压80 kVp、对比剂为碘克沙醇270 mg I/ml;对照组使用常规条件,管电压120 kVp、碘海醇350 mg I/ml。两组其余扫描参数相同:机架转速0.33 s/周,准直器宽度64 mm×0.6 mm层,螺距因子0.90,矩阵512×512,自动毫安秒(mAs)技术关闭,有效值为180 mAs,扫描层厚0.75 mm;采用FBP算法重建图像。对比剂用量均为40 ml,流速5.0 ml/s。对比剂注射后以相同流速注入生理盐水20 ml。确定增强延迟时间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法,做正位定位像,扫描线置于气管隆突处,感兴趣区(ROI)选在肺动脉主干,以5.0 ml/s注射对比剂,总量10 ml,再以相同流速注入生理盐水20 ml;扫描延迟时间为5 s;层厚9.6 mm,间隔1.15 s,同层重复扫描;ROI密度下降时停止扫描;获得时间-密度曲线,以对比剂注射开始到增强峰值的时间为延迟时间。
3. 辐射剂量测定:记录CT机自动测定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以此计算出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和有效剂量(E)。 CTDIvol=CTDIw /pitch,E=k×DLP,k为转换因子,采用欧洲CT质量标准指南提出的胸部平均值0.017 mSv·mGy-1·cm-1[2]。
4. 图像质量评价:原始数据传输至德国西门子工作站,应用syngo CT 2007S软件进行重建。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肺动脉及分支。图像质量评价参照葛全序等[3]的图像评价方法,分为主观的目测评分和客观的测量两种。由两位医师独立测量,结果取平均值。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SNR=肺动脉平均CT值/背景噪声,CNR=(肺动脉平均CT值-脊柱旁肌平均CT值)/背景噪声。
5.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 ± s表示。运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评估指标进行正态性分析,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采用Wilcoxon rank 配对检验;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图像质量目测评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中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患者资料及对比剂用量: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身高、体重及BMI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计算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对比剂中总碘量分别是10.8和14.0 g。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用碘量降低了22.9%。
2. 目测图像结果:两组不同扫描参数下采集的轴位图像及MIP结果如图1所示。试验组的肺动脉主干CT值分别是358.3和233.4 HU。两组图像均清楚显示肺动脉及左肺动脉分支内的栓子,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图像噪声较大(P>0.05);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需求,图像质量目测评分经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
图1 两组不同扫描参数下采集的轴位图像及最大密度投影(MIP) A.试验组轴位图像;B.试验组MIP图像;C.对照组轴位图像;D.对照组MIP图像 |
3. 图像质量:两组图像质量测量详细结果列于表1。由结果可知,试验组的肺动脉和脊柱旁肌的CT值分别为(453.2±130.5)和(47.9±11.1)HU,背景噪声为48.8±17.4,SNR为11.6±8.0,CNR为10.4±7.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肺动脉平均CT值增加31.8%(z=-3.481,P<0.05);而脊柱旁肌平均CT值、背景噪声、SNR、CNR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
表1 两组图像质量测量结果(![]() |
4. 辐射剂量:两组辐射剂量详细结果列于表2。由结果可知,试验组的CTDIvol和CTDIw 分别为(3.6±0.0)和(3.3±0.0)mGy,DLP为(98.7±11.1)mGy\5cm,E 为(6.7±0.8)mSv。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CTDIvol、CTDIw、DLP和E分别降低了73.5%、75.1%、73.5%和75.8%,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01、30.5、<0.001、-28.7,P<0.05)。
![]() |
表2 两组辐射剂量结果(![]() |
CTPA具有无创、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已成为肺栓塞首选的检查方法[4],CTPA的准确性既依赖于多层螺旋CT(MSCT)技术的进步,也依赖于对比剂合理使用[5]。在当前的临床工作中,CTPA一般使用120 kVp和高浓度对比剂,以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一定的辐射风险和对比剂风险。近年来,辐射危害和对比剂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纯采用80 kV低管电压肺动脉成像,和 "双低"技术采用迭代算法应用于CTPA的研究均有报道[3, 6, 7]。
降低管电压是一种常用降低CT血管造影(CTA)辐射剂量的方法,Jun等[8]研究表明当管电压从100 kVp降至80 kVp时,冠状动脉CTA的辐射剂量降低了70%;江柳等[7]在CTPA研究中显示,管电压为100 kVp的E和CTDIw均值均明显低于120 kVp。本研究采用80 kVp低管电压技术降低辐射剂量,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TDIvol、CTDIw、DLP和E均值分别降低了73.5%、75.1%、73.5%和75.8%,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但低管电压技术最大的缺点是影像噪声大,影响诊断准确性。尽管采用FBP进行图像重建,试验组的背景噪声、SNR和CNR均高于对照组,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部组织具有天然高对比性,且肺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较少,适当降低扫描剂量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尤其是CTPA检查,由于对比剂增加了血管内外的对比,降低扫描剂量不会影响对肺动脉和栓子的观察。CT剂量调控及合理应用,不但会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而且可以减少X射线管损耗。
本研究中两组图像脊柱旁肌平均CT值、背景噪声、SNR、CNR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肺动脉平均CT值在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肺动脉平均CT值在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原因在于低管电压可以增加碘对比剂对X射线的衰减,补偿了对比剂浓度降低所致的CT值下降,使含碘血管CT值反而增加,血管强化更明显。这与Szucs-Farkas等[9]研究结果一致,所以,低管电压时降低血管内碘浓度是有必要的,这样可避免因血管内对比增加和条带状伪影所致的图像质量下降。而在CT常规扫描条件下,使用低浓度对比剂,致血管腔内含碘量减少,将造成肺动脉CT值下降,影响诊断准确性。所以,低管电压扫描技术联合应用低浓度对比剂可以弥补各自的缺陷。
尽管CIN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对比剂浓度与CIN的发生密切相关[5, 10]。使用低浓度对比剂能够降低对比剂的总碘量,从而降低了CIN的发生风险[11, 12]。本研究中试验组使用的碘低于对照组,有利于降低患者肾脏代谢负担从而降低CIN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同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病例只有52例,样本量相对偏少,仍需扩大样本量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将不同BMI病例混合分组,应研究基于不同患者情况的个性化给药方案;另外,降低CT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的技术还有很多,可以更好地联合应用不同技术,不仅弥补各自的不足,同时更大程度地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13]。
总之,采用80 kVp、碘克沙醇270 mg I/ml及FBP算法重建图像行CTPA检查,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既降低了辐射剂量、减少X射线管损耗,又降低了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 Frush DP, Applegate K.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radiation: understanding the issues[J]. Am Coll Radiol, 2004, 1(2): 113-119. |
[2] | Dong L, Wang J, Yarnykh VL, et al. Efficient flow suppressed MRI improves interscan reproduci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laque burden measurements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0, 32(2): 452-458. |
[3] | 葛全序,毕可森,丛培霞,等. 80 kV 64排多层螺旋CT低辐射肺动脉成像[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5): 535-539. |
[4] | Yuan R, Shuman WP, Earls JP, et al. Reduced iodine load at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with dual-energe mononchromatic imaging: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 Radiology, 2012, 262(1): 290-297. |
[5] | 孙宏亮,胡莹莹,王武. 256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比剂应用的优化方案研究[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3): 393-396. |
[6] | 富青,余建明,孔祥闯,等. 128层螺旋CT肺动脉低管电压成像的临床可行性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1): 62-66. |
[7] | 江柳,赵永为,王霄英,等. 100 kVp条件下碘克沙醇(270 mg I/ml)应用于肺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研究[J]. 放射学实践, 2014, 29(4): 353-356. |
[8] | Jun BR, Yong HS, Kang EY, et al. 64-slice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using low tube voltage of 80 kV in subjects with normal body mass indices:comparative study using 120 kV[J].Acta Radiol, 2012, 53(10): 1099-1106. |
[9] | Szucs-Farkas Z, Kurmann L, Strautz T. Patient exposure and image quality of low-dose pulm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omparison of 100 and 80 kVp protocols[J]. Invest Radiol, 2008, 43(12): 871-876. |
[10] | 吴静云,王霄英,张保翠,等. 静脉注射碘克沙醇(270 mg I/ml)肾脏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 放射学实践, 2014, 29(3): 239-241. |
[11] | 张保翠,张玉东,赵凯,等. 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对不同人群肾功能的影响[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3, 47(4): 335-339. |
[12] | 付传明,王忠平,徐霖,等. 低管电压与低对比剂碘量技术在主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研究[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35(4): 313-315. |
[13] | 祁丽,张龙江,卢光明. "双低"CT血管成像的应用现状[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4, 37(2): 142-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