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核与辐射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诊疗和核能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我国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30余万放射工作人员,分布在近6万余家放射工作单位,其中22.3万人分布在5.3万家放射诊疗单位[1]。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存在一定的辐射损伤风险,因此,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个人剂量监测可用于评价和改善现有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照射,同时监测结果也是职业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烟台市在努力提高放射工作者个人剂量监测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监测的覆盖范围。现将烟台市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调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2014年烟台市235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触医用放射源的工作人员、45家工厂企业中从事工业探伤、工业同位素应用、非医用加速器运行等工作的职业照射人员及6家其他单位(其他单位为海关及港口码头等安检仪使用单位)安检仪操作人员共计2 006人。
2. 仪器设备:测读仪器为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FJ427A1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探测器为IDB-Ⅲ系列玻璃管LiF (Mg,Cu,P),规格为 2.0 mm×12 mm,外壳为塑料壳,佩戴盒厚度为10 mm,监测防护量为H\-p(10),退火设备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生产的HW-Ⅱ型热释光退火炉。LiF (Mg,Cu,P)玻璃管使用前经240℃ 10 min退火处理,每个剂量计装有2枚热释光探测器。
3. 监测方法:由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配制,提供个人剂量计,各工作单位专人负责统一发放、监督佩戴和回收个人剂量计,并送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要求每人佩戴1个剂量计于左胸前或工作服右领上[2]。监测周期为3个月,全年分4个周期不间断进行,同时以同批次剂量探测器进行本底对照。全年接受4次定期监测的对象为有效监测,监测周期不全的数据(包括调离相关岗位、佩戴超时等)视为无效监测,未纳入本次研究。
4. 质量控制:①检测设备检定:热释光剂量测量系统定期经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②探测元件分散性:玻璃管剂量探测器是同一批次购买,出厂前经过统一筛检,可降低探测元件的分散性。③剂量监测系统的比对:定期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组织的全国外照射剂量计盲样比对,结果评定均为合格。④异常数据的处理: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超过剂量限值者,及时进行异常情况的调查,并纠正异常数据,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对于1个监测周期剂量高于1.5 mSv者进行异常剂量调查,如为非职业照射引起的异常结果,则赋予名义剂量(同一工作组其他工作人员的平均剂量)。
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分析,不同单位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率:全年4个监测周期中,监测周期不全者58人,有效监测2 006人,各工种类别有效监测人数及有效监测率列于表1。有效监测率平均值为97.2%,最高为核医学及非医用加速器,最低为放射治疗。
![]() |
表1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有效监测分布 |
2. 不同类型放射工作单位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结果列于表2。
![]() |
表2 不同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
在有效监测的2 006人中,医院工作人员有1 341人,占监测总人数的66.8%;工业企业546人,占27.3%;其他单位119人,占5.9%。医院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其次是工厂企业工作人员,其他单位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小,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1,P<0.05)。
![]() |
表3 不同工种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
3. 不同工种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2 006名有效监测人员中,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27~0.76 mSv,其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是介入放射学,最小的为射线装置其他应用,主要是海关及港口码头等安检仪的使用。由表3可知,全年监测中有19人年有效剂量>5 mSv,其中,有效剂量超过5、15和20 mSv的分别为18、1和0人。全市各单位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低于5 mSv者1 987人,占99.1%;其中低于1 mSv者1 746人,占87.0%;高于5 mSv者19人,占0.9%;全市各单位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0 mSv,低于2000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1.1 mSv)[3]。
烟台市2014年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60 mSv,低于1999年烟台市个人剂量监测的人均年有效剂量(0.97 mSv) [4],低于宝鸡市2010年的人均年剂量当量水平(0.70 mSv)[5],说明烟台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工作场所相对安全。
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高于工厂企业放射工作人员,与青岛市监测结果一致[6]。本研究结果显示,医院中对集体年有效剂量贡献最大的工种是放射诊断和介入放射学,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放射诊断从事人员较多,另一方面放射诊断中部分人员如从事骨科手术,在小C臂机床旁操作,个人及设备防护不到位,存在着受照剂量偏高的情况;介入放射的工作人员由于介入诊疗曝光时间长,剂量率大、散射线分布广,且工作人员为床边操作,个人及设备的防护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偏高,而目前烟台工厂企业从事放射的工作人员,如工业探伤等,多为隔室操作,防护水平较高,但有研究表明,工业类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知晓率最低[7],因此,异常照射情况发生率高。本次监测过程中异常值多半出现在各工厂企业,部分人员出于好奇将个人剂量计置于放射源附近照射或将带有剂量计的工作服脱下后随便置于辐射场所,导致测量值异常高,对于上述情况,经调查确认后,对测量出的异常高的虚假剂量值予以剔除,赋予名义剂量。
烟台市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工种为介入放射学,其次为放射诊断,最低为射线装置的其他应用,主要为海关、港口码头安检仪的使用。另外介入放射学有1人年有效剂量超过15 mSv,经调查此人为某三甲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需要主刀绝大多数的介入手术。不同工种之间剂量分布与相关报道略有不同,这与当地的具体情况及等效年操作量、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安全操作的技能水平等有关[8]。
综上,本市放射防护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各医疗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尤其是放射诊断床旁操作人员以及介入手术操作人员的熟练水平,减少射线的接触时间,充分利用个人防护设施,做好个人防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受照剂量;另一方面,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制定轮岗制度,进而减少接触射线的时间,达到个人防护的目的。此外,虽然工业探伤、工业同位素应用、非医用加速器等应用工作人员的操作位相对安全,但用人单位仍须对相关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从而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减少意外受照的风险。
[1] | 孙全富,牛昊巍,李小娟. 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的几个问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3): 161-163.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
[3] | 胡爱英. 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状和展望[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4): 377-379. |
[4] | 丁义凯,闫西革,林治宁. 1990—1999年烟台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0, 20(6): 448. |
[5] | 胡新梅,路建超,王中立,等. 宝鸡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有效监测现状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2, 38(5): 312-314. |
[6] | 田青香,于海涛,王洪林,等. 2011年青岛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2013, 22(4): 419-420. |
[7] | 沈福海,肖淑玉,崔风涛,等.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比较[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0, 36(6): 366-368. |
[8] | 赵小爱,石建华. 2011—2012年太原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14, 23(2): 136-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