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核与辐射技术在工业、农业、核能、医疗及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是,核与辐射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误等原因,核辐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人员健康损伤、危及生命,同时导致社会心理恐慌,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2014年5月7日,南京发生了一起192Ir源丢失导致人员受照的事故。本文介绍该事故情况及受照人员治疗情况。 一、事故概况
2014年5月7日,南京发生了一起192Ir源丢失事故。天津某检测公司在南京进行探伤作业期间,丢失1枚用于探伤的192Ir放射源,活度约为9.62×1011Bq。后经公安、环保和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努力,于5月10日18∶00找到该源并妥善收贮。
5月7日晨7: 50,该厂工人王某在厂区打扫卫生时,发现一铁链状金属物品(放射源),右手捡起装入上衣右侧下口袋,当日中午11: 30,下班回家后丢弃在自家后院的蛇皮口袋里。放射源在其口袋内留置约3.25 h。9日上午让其妻子将装有放射源的蛇皮袋用右手拎至王某父母家杂物间中(距王某家约200 m)。10日凌晨6: 00,王某将放射源用塑料袋包好后扔到距离其父母住所100 m以外的草丛内。
王某5月9日中午发现其右下肢股外侧中部皮肤发红,范围约鸡蛋大小,伴有压痛、乏力等症状。10日红斑范围增大且出现破溃,有渗液。12日晚20: 00到医院就诊时,右股外侧皮肤破溃,红斑范围扩大,压痛明显。 二、事故的卫生应急
5月9~11日,江苏省及南京市的卫生计生部门对事故厂区内可能接触到丢失放射源的103名工人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2人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正常值,并对他们逐一询问和筛查。筛查过程中发现王某连续3 d淋巴细胞绝对值低,分别为0.6×109/L、0.6×109/L和0.8×109/L,受照可能性较大。卫生计生部门立即将这一情况通报公安部门,12日14: 00接到公安分局通报,确认王某为捡拾者。5月12日20: 00,当地卫生计生部门将王某送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救治。医学筛查为掌握事故真相提供了关键的线索,为及时救治受照人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为了进一步筛查可能受照的人员,江苏省卫生计生部门又对王某住宅附近可能接触到丢失放射源的700余人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对血常规异常的受检者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除王某外其他人员未发现异常,排除了其他人员受到过量照射的可能,减少了公众恐慌情绪。 三、患者的临床救治
5月12日晚患者王某入院时,全身症状不明显,稍感乏力,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医院立即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及染色体畸变分析等,估算其全身受照剂量,指导治疗。患者右下肢股外侧皮肤损伤逐步扩大,约14 cm×24 cm,中央发黑坏死,渗液明显,股前部皮肤也出现色素沉着,呈暗红色,并延伸至股内侧,左下肢皮肤未出现病变。红外线热成像检测皮肤坏死处温度较低,周围破溃区温度稍高,红斑区皮肤温度最高。
患者自受照后第23天白细胞计数下降至4.0×109/L以下,受照后35 d下降至最低值2.7×109/L,淋巴细胞计数在(0.4~1.1)×109/L之间波动,中性粒细胞计数无明显异常,血小板计数于受照后第23天降至最低值9.1×1010/L,后自行回升在正常范围。此外,骨髓象检查提示右侧骨髓增生低下;精子活率下降;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左侧股骨头、右侧髋臼骨质内异常信号灶。
生物剂量和物理剂量估算结果显示,患者的全身受照剂量约为2 Gy左右;患者右股外侧皮肤受照后出现红斑、破溃,局部受照剂量约30~50 Gy。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受照剂量估算结果,初步诊断患者为中度以下急性骨髓型放射病,IV度局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治疗以补充维生素、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为主;针对受照破溃皮肤,予以呋喃西林冲洗防止局部感染;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外涂,促进皮肤生长;维生素B12湿敷,促进创面愈合,并注意监测右下肢末梢血运情况,防止坏死;随着损伤逐步扩大,采用分区换药方案。同时,在饮食及心理方面给予关注。
患者于受照后62 d做下肢清创手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减少坏死组织液化释放毒素吸收入血损伤重要脏器。于受照后169 d,进行右大腿外侧放射性损伤扩创术及背部取皮植皮术,2015年1月,皮瓣移植术后3个月,患者伤口感染情况较前有所好转,再次为患者行"右下肢伤口清创术+臀下动脉探查+轴形皮瓣移植术+皮片取皮植皮术"。截止到2015年4月底,患者身体及精神状况良好,术后腿部功能逐步恢复,择日即可出院,随后开展医学随访工作。 四、公众筛查及心理援助
1. 公众筛查:事故一度引发当地居民恐慌,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根据政府要求,当地卫生计生部门对王某住宅附近可能接触到丢失放射源的1 181人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其中包括王某、王妻、王家其他家人及房客7人、王父家20余人、王家邻居、工厂工人以及街道工作人员等,并对133名血常规异常的受检者进行了染色体畸变分析。医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除王某外,其他人员未发现明显异常,因此,排除了其他人员受到过量照射的可能(表 1)。江苏省卫生计生部门通过科学规范的医学检查,利用血常规检查、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人员筛查,快速准确地判断其是否受到照射。
![]() | 表 1 南京192Ir事故中相关人员的体检情况 |
2. 心理援助:事故发生后,当地涉事工厂工人和居民心理十分恐慌,有600余人要求体检。当地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体检并将体检结果告知其本人,并组织专家和相关医护人员在现场进行了体检数据解读,开展心理疏导,发放300余份放射防护宣传资料开展教育宣传工作。
为了消除事件对公众造成的心理影响,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组前往当地指导医学检查工作及流行病学调查,并针对现场工人及居民的健康疑虑,讲解了辐射对健康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减轻了工人和居民对自身健康的担忧,同时通过沟通也消除了其对食品及饮用水是否会存在放射性污染的顾虑。 五、讨论
核与辐射事故发生后,不仅可能导致人员的辐射损伤,更会引起公众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1]。导致公众心理恐慌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电离辐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人们不容易理解辐射有多大危险[2];另一方面,因为公众对辐射健康影响的认知程度较低[3],对核与辐射事故的认知经常停留在日本原子弹爆炸、切尔诺贝利事故和福岛核事故等灾难性的后果上[4]。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92年山西忻州事故、2009年河南杞县"杞人忧钴"事件[5]、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等,都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公众恐慌、社会秩序紊乱等后果。因此,危机沟通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中占有重要地位[6]。危机沟通应把握以下原则[7, 8, 9, 10]:
(1)及时主动、公开透明:核与辐射事故一旦发生,公众急需了解事情的真相,相关政府部门应在第一时间主动与公众、媒体进行沟通,及时公布有关事件的信息。信息越公开,越有助于公众采取适当的防护行动,公众获得的信息越多,社会上的谣言就越少,公众对有关部门的信任度就越高。
(2)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危机关头,要努力确保沟通信息的准确、一致。在信息采集和传输过程中尽可能保持信息的完整和准确,确保为公众提供的信息一致。因此,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形成工作合力,避免各部门信息不一致、矛盾,从而引起公众的恐慌,降低信任度,滋长谣言。交流语言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复杂数字和公式。对复杂的信息,尽量类比公众身边可感知或可比较的例子。
(3)加强宣传和教育:公众缺乏辐射与健康方面的知识,突发放射事故容易造成其心理恐慌。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动员社区、乡村、医院、学校等单位采取专家讲座、经典案例剖析、现场解答、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加强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公众对核辐射的认知水平,提高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必要时可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
本次丢源事故中,对公众进行了及时的筛查性体检,不仅为寻找放射源和可能受照者提供了线索,对于消除公众恐慌、安抚公众情绪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响应的具体体现,也是卫生应急工作的主要内容。另外,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加强核与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在这次事故中,国家和省、市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辐射卫生应急组织快速响应,周密协调,密切合作,开展了对事故损伤患者的医学救援工作。目前,我国核能快速发展,放射线技术应用日益扩大,应切实加强各级特别是核电站所在地市、县的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11]。
辐射事故多数是由于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安全装置不合格、工人未按照要求采取安全措施而导致人员损伤。因此,环保部门和放射源使用企业应加强对放射源的监管力度;努力提高放射源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生产、操作、保管等各个的环节均按照要求采取安全监管措施;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放射源的认知水平,避免公众的误捡、误照。
[1] | Patrick W,Hara O.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Mile Island accident on emergency planning and mitigation of nuclear accident[EB/OL]. 2011-04-04. http://taparaho.com/IS/TMIFINALP ROJECT.pdf. |
[2] | 苏旭,秦斌,张伟,等.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沟通、媒体交流与信息发布[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2):118-119. |
[3] | 雷翠萍,钱叶侃,孙全富,等. 核电站周围居民核和辐射认知方法学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2010,37(5):440-441. |
[4] | 雷翠萍,孙全富,苏旭. 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中的危机沟通[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6):471-472. |
[5] | 雷翠萍,程晓军,张钦富,等. 河南省杞县居民60Co卡源事件认知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1,31(2):138-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