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核辐射医学救援一直备受关注。建立行之有效的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是核事故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1]。在民用领域,有关机构就如何建立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已开展了大量研究;由于涉及核作业多具有保密性,少有报道[2, 3],且鲜见于陆地核武装力量。第二炮兵是执行陆地核反击的重要武装力量,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由于第二炮兵任务的特殊性,其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是一支独立性很强的救援力量,在我国核辐射救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有关经验和未来进一步加强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做一简要介绍。
一、第二炮兵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的建立
1.成立:第二炮兵成立于1966年7月,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应对美国苏联两个核大国的核恐怖威胁,以"实战型"为导向的核辐射防护体系全面建立,主要包括侦测体系、训练体系和救援体系3个部分。
2.发展:80年初至90年代末,核辐射防护体系保持稳定发展,组建了独立的防护防疫环境监测队(现第二炮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装备洗消车、防疫车、急救车等辐射防护救援器材,并编写了防护训练大纲。
3.新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军事变革和国际环境的挑战,第二炮兵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建立起了以第二炮兵总医院为龙头、各基地医院为中心、各旅团卫生队为基点的三级核辐射防护医学救援体系。其中,建有国家级核事故医学救援队、全军第二炮兵特勤医学重点实验室以及全军核辐射损伤监测与防治研究中心的第二炮兵总医院,是第二炮兵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建立新型智能化、信息化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
随着核力量的扩大和国内外敌对势力威胁的提升,第二炮兵核安全和辐射防护面临新的挑战,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应及时做出调整和部署。针对当前缺少大样本涉核作业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基层核辐射医疗救援力量较为分散等问题,第二炮兵总医院着眼涉核作业需求及国际前沿进展,重点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建设。
1. 联合有关单位做好核风险评估相关研究,建立智能化、信息化的核辐射监测和核应急预警指挥救援体系:核装置储存和使用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做好风险评估对于核安全和核辐射救援极其重要。以往第二炮兵核装置的安全保证主要是通过定期检修和环境检测实现。近年来,随着信息化、高性能运算中心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微型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得到大规模使用,建立实时、准确的核辐射预警评估系统已经成为可能。第二炮兵在总部支持下,联合有关单位正在研发信息化、智能化核辐射实时监测和预警指挥医学救援系统。该系统由核装置储存单元、运输单元以及作战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均包括自动采集模块、信息储存模块和信息传输模块,可通过加密信道传输到大型计算机数据中心,能够实现对核装置和涉核作业人员的实时动态监测,在突发情况下可实现快速决策响应,及时分配救援力量,辅助核医学救援行动的指挥和开展。
2. 做好职业标准:涉核作业是一项对人员政治信仰、业务技能和心理素质要求都非常严格的工作。受到技术的限制,以往选拨涉核作业人员仅能从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方面进行审核,但随着老兵逐渐退出现役,受到社会各种思想影响的官兵正在进入部队,防止带有不良倾向的官兵进入涉核作业第一线,对于做好核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和未来战争形势的发展,对涉核作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神经认知和心理状况检查是适应未来挑战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外已经就神经科学相关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开展了相关研究[4, 5],第二炮兵总医院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通过神经认知评估,为涉核作业人员职业准入提供技术保障。主要做法是对预选的涉核作业官兵,运用神经认知评估和心理测评等手段进行再次筛选[6, 7],避免不适应岗位要求的官兵参与到涉核作业之中,杜绝由此带来的核安全隐患。
3. 建立涉核官兵健康信息库:加强涉核官兵健康保健是一项重要任务。以往对涉核作业官兵的健康监护保健主要通过健康宣教、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定期检查、疗养等手段来开展。这些工作对于流行病学调查有一定意义,但难以做到对个体身体状况和重大疾病的及时预测和有效干预。在核辐射作用下,长期涉核作业可能会导致第二炮兵部队官兵罹患多种慢性辐射性疾病,引起包括白血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和生殖异常等疾病的发生[8, 9]。上述与慢性核辐射相关的疾病,是外界环境(物理、化学、生物、社会)与人体长期作用后造成的损伤结果,是一个多维度、多变量的综合反应过程。当前,随着大数据时代和智能医疗时代的到来,为个体建立电子动态健康档案成为可能[10, 11],开展个体精准化医疗也成为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12]。为实现涉核作业官兵的个体化医疗,医院实验室设计了基于第二炮兵特勤作业人员生物样本库的官兵健康信息软件,主要包括个体生物样本库(如精子库、干细胞库和各种体液样本库)以及电子数据档案库。对于涉核作业人群来说,由于其保密性强、工作场所相对固定、工作周期长,加之其作业时所暴露的外界环境因素,如辐射剂量、坑道温度、湿度、氧含量、细菌、真菌等指标均可准确测量,运用该软件可实现长期动态监测,有利于评估核辐射与个体健康状态和所患疾病的关系,对于健康保健、早期诊断重大慢性疾病和职业病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进一步加强核医学救援技术研究的展望
核应急工作历来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作为拥有核材料的第二炮兵部队核应急医学救援更是重中之重。第二炮兵核应急不仅仅是指平时发生的核事故,也包括战争情况下的核爆炸和核袭击,其应急情景大致可以分为3类:核装置报警抢修,核泄漏、核器材丢失或小范围的核事故,发生核爆炸或者遭受核袭击。对应的核医学救援需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根据不同情景分配救援力量,核应急现场救援和后期救援技术。
过去50年间,第二炮兵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随着核武器小型化、核装置大幅开发和利用,核辐射医疗救援也相应做出了调整。
在未来几年,第二炮兵总医院将依托现有的救援队伍和研究平台,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移动式放射源搜索训练。(2)开展核应急情况下官兵心理适应性训练。(3)加紧研制核应急现场救援装备和药物。(4)开展核爆炸后大规模伤员救治研究。(5)促放射性核素排泄药物研制和验证。(6)辐射后期中重度急性放射病救治技术研究,主要包括骨髓重建技术和复合伤救治技术。(7)晚期并发症防治。
作为第二炮兵核辐射医学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并追踪国内外前沿进展,联合有关单位建立起集防护、训练、救援、治疗、保健和研究于一体的智能化、 信息化的第二炮兵辐射医学救援体系,加快形成与战略核导弹部队任务需求相匹配的应急医学救援能力。
[1] | 安艳, 陈如松, 藤元, 等. 日本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体系及思考[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8, 28(1):87-89. |
[2] | 法云智, 焦剑, 马海泉, 等. 军队"三防"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探讨[J]. 军事医学, 2013, 37(5):336-338. |
[3] | 张建国, 高峰, 王震涛, 等. 海上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技术装备现状分析[J].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2,19(4):252-254. |
[4] | Committee on Military and Intelligence Methodology for Emergent Neuro-physiological and Cognitive/Neural Research in the Next Two Decad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Emerging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M]. 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8. |
[5] | Tracey I, Flower R. The warrior in the machine:neuroscience goes to war[J]. Nat Rev NeurosciNat Rev Neurosci, 2014, 15(12):825-834. |
[6] | Chen B, Gu T, Ma B, et al. The CRHR1 gene contributes to genetic susceptibility of aggressive behavior towards others in Chinese southwest Han population[J]. J Mol NeurosciJ Mol Neurosci, 2014, 52(4):481-486. |
[7] | Brunner HG, Nelen M, Breakefield XO, et al. Abnormal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a point mutation in the structural gene for monoamine oxidase A[J]. Science, 1993, 262(5133):578-580. |
[8] | Zablotska LB, Lane RSD, Frost SE, et al. Leukemia, lymphoma and multiple myeloma mortality(1950-1999) and incidence(1969-1999) in the Eldorado uranium workers cohort[J]. Environ Res, 2014, 130(1):43-50. |
[9] | Little MP. Cancer and non-cancer effects in Japanese atomic bomb survivors[J]. J Radiol Prot, 2009, 29(2A):A43. |
[10] | 王波,吕筠,李立明. 生物医学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6):617-620. |
[11] | 贺加原,庞晖,朱大淼,等. 生物医药大数据时代来临推动健康医疗信息产业发展[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13(5):47-49. |
[12] | Hood L, Flores M. A personal view on systems medicine and the emergence of proactive P4 medicine:predictive, preventive, personalized and participatory[J]. N Biotechnol, 2012, 29(6):613-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