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Vol. 35 Issue (11): 867-868   PDF    
典型医疗放射性废物处置调查
孙琦    
100822 北京, 中核集团公司核环保工程事业部

随着核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PET/CT等技术,在给患者带来更好医疗服务的同时,诊疗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医疗放射性废物,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一般说来,医疗放射性废物包括:不再使用因而被视为废物的放射性物质;纸、塑料手套和覆盖物、计数管、玻璃器皿、洗液之类被污染的物件;以及被注入放射性核素的患者的排泄物。除这类常规废物外,还可能从涉及放射性物质的事件或事故中产生具有可变组成的废物[1]。医疗放射性废物属于特殊废物,即使比活度达到清洁解控标准后仍然不能随意处置[2, 3]。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几家典型的医疗放射性废物产生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其医疗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及产生量、整备与送贮方式等,同时探讨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选择2011—2013年北京5家医疗放射性废物产生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包括3家医院和2家科研机构。医院包括军队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各1家,均为三甲医院,有专门的核医学科、生产PET核素,产生放射性废物的方式、类别、核素等比较全面,处理方式和管理模式较为规范。科研机构分别为某大学医学部和某科技公司。大学医学部承担大量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使用核素种类较多,产生放射性废物的量比较大,涉及诊断和治疗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典型科研实验;而科技公司其主要业务为医用同位素体外实验相关科研领域。

2.调查方法:统计使用核素的种类、存在形式、用途、用量及有效期,以及产生放射性废物的环节、放射性废物的形态、数量、处理、包装方式、暂存场所等,此外还包括分析测量规程和管理制度等。资料来源包括查阅资料、日常记录、人员询问等。

二、结果

1. 医疗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和产生量:某军队医院的放射性废物的产生主要来自患者诊断治疗过程和动物实验。放射性废物主要包括沾有放射性的医疗废物(乳胶手套、棉签、针管、试剂瓶等)、动物实验使用的废125I粒子源、动物尸体以及接受核医学诊疗后患者的排泄物。放射性医疗废物每年产生量约5桶(50 L标准桶)。某肿瘤专科医院的核医学科和PET-CT中心是开放型放射工作场所,在使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日常诊疗的工作中,会产生如手套、棉签、注射器等放射性固体废物,产生量每年约20 kg。废液主要来自于清洗被放射性污染的注射车和台面,以及注射患者在候诊期间的少量排泄物。每月产生的总废水量约3 m3。在日常注射核素显像剂以及回旋加速器合成正电子显像药物时,会有部分药物挥发(通常小于1%)到空气中,通过核医学楼专用排风系统,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通过排风管道排到室外,经扩散后,对周围公众剂量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某综合性医院的放射性废物中大部分为固体废物,主要包括针管、疑似污染口杯、棉球、放射免疫管、极少量的实验玻璃废弃物等,每年产生量约70 kg左右。实验室动物尸体主要来自基础研究过程中的大白鼠和小白鼠,主要污染核素是18F和99Tcm,每年有100~200只。放射性废液主要是患者的排泄物,核素种类为18F、99Tcm131I。该医院核医学科产生极少量的放射性废气,主要核素为99Tcm131I,一般在通风橱内操作,其量可忽略不计。

某大学医学部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来源于科研实验,还有一些实验设备,如γ计数仪、液闪仪、放射性薄层扫描仪等。产生的主要放射性固体废物有:放射免疫管、细胞培养板(抽滤板)、离心管、移液管、垫纸、测试纸条、垫料、动物尸体、注射器等。液体放射性废物相对较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每年约10~15桶,每桶50 L。

某科技公司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主要是实验中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如96孔板、384孔板、移液管、试验用手套,以及防水纸等实验用品,每年产生36桶固体废物,每桶50 L;产生的放射性液体废物基本是水溶性的,无有机废液,主要是实验中抽滤及洗涤样品时产生的液体废物,产生的放射性废液中3H含量最高,其次是32P、33P和35S,125I含量最少,每年产生约260 L。

2. 医疗放射性废物的整备与送贮:某军队医院根据核素种类不同,将放射性医疗废物分别装入专用垃圾袋并标明核素和日期,垃圾袋满后送到医院的放射性废物专用暂存室(面积约6~7 m2),装入50 L标准桶,然后向地方环保局申请,并送至城市库贮存。对于活度浓度低于7.4×104Bq/kg的固体放射性废物,作为解控废物处理。患者诊疗的排泄物,以当天工作完毕计,99Tcm衰变约至740 MBq(20 mCi),流入专用衰变池,1级衰变池满后自动流入2级衰变池,继而3级衰变池。经地方环保局在3级衰变池取样测量合格后排放。

某肿瘤专科医院的医疗放射性废物暂存于放射性废物暂存库,该暂存库位于PET-CT中心,面积约3~4 m2。衰变一定时间(一般为10个半衰期)后,统一送交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某综合性医院建有2个衰变库、2个衰变池和1个暂存库。固体放射性废物按照不同核素、不同时间放入专用塑料袋中,放至放射性废物暂存库,待送交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小动物尸体按核素不同分别放入专用塑料袋中,冰冻10个半衰期以上,作为医疗垃圾进行焚烧。放射性废液排入医院的衰变池,衰变10个半衰期后,经地方环保局检测合格,进行排放。

某大学医学部建有专门贮存放射性废物的库房,其产生的医疗放射性废物按半衰期的长短与核素类别进行分类收集,不定期(一般是2年)处理。动物尸体先做防腐处理,再进行固化。液体(主要是3H)半衰期较长,通常是先收储在学校废物库中,放置2年后请专业人员进行固化。包装好的废物经测量表面污染达标后,运至放射性废物库,待送交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某科技公司将放射性废物按不同核素分类收集,装入50 L标准废物桶内,统一暂存于该公司的暂存库内。固体废物在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大概4桶)申请送贮到城市放射性废物库。放射性液体废物暂存在塑料桶内,衰变10个以上半衰期后,向地方环保局申请清洁解控,经检测合格批准后自行排放。

3.其他:5家医院和科研机构均制定了医疗放射性废物收集和送贮的管理制度,处理医疗放射性废物的人员都经过了培训且持证上岗,放射性测量仪器仪表较为齐全,辐射防护手段完备。

三、讨论

医院和科研机构使用放射性核素的类别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产生的医疗放射性废物的种类则根据医疗手段或科研用途,各自有所侧重。医院使用的核素种类相对固定,核素来源也比较稳定,但由于医院患者数量并不是稳定和可预测的,产生医疗放射性废物量并没有规律可循,存在较大的随机性。科研机构产生的医疗放射性废物量远大于医疗行业,固体医疗放射性废物的种类也更多,放射性废液的量也很大。科研机构的项目和实验都是有计划进行的。因此,产生医疗放射性废物的量相对稳定。

调查中发现,尽管我国的医疗放射性废物参照国际标准,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地方标准,部分单位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人员对解控认识有限,向有关部门申请解控后对放射性废物检测时间较长,解控程序比送贮稍复杂。由于我国对可解控医疗放射性废物没有强制性规定,医疗和科研单位缺乏利益驱动,对解控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研究制定医疗放射性废物清洁解控办法和管理对策,并选几家试点单位试行并收集反馈意见,使解控管理系统日臻完善[4, 5]

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医疗放射性废物被检测出长半衰期核素,且活度浓度高于我国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无法通过解控审批。建议根据长半衰期杂质的来源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和解控模式。如果杂质核素来源于生产过程中且不可消除,则采用该方法生产的短半衰期核素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未必能够解控,需根据半衰期和衰变后杂质核素的活度选择优化管理方案[6];如果实践过程中引入杂质核素,那么,通过规范管理和实践操作,避免杂质核素的引入,从而实现废物最小化,并顺利解控短半衰期废物。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Management of waste from the use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in medicine, industry, agricul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afety Guide No. WS-G-2.7[R].Vienna:IAEA, 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133 2009 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3]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 11/639 2009 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废放射源收贮准则[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4] 李玉兰, 冯晚兰, 曹翠红,等.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管理的效果分析[J]. 护理研究, 2012, 26(15):1423.
[5]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2010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J]. 中华核医学杂志,2010,30(6):428-429.
[6] 陆巍巍, 宋福祥, 邢劲松,等. 在短寿命放射性医疗废物中发现长寿命杂质核素[J]. 核安全,2012, 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