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5, Vol. 35 Issue (1): 75-77   PDF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第九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放射医学出版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张琳, 郭鲜花, 王媛, 廖京辉, 李扶刚, 董晓霞, 汤海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 北京 100088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第九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放射医学出版研讨会在厦门召开。会议邀请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王旌社长助理及编委会顾问程天民院士,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苏旭总编辑主持,分为开幕式、编辑部汇报及放射医学出版讨论会三个环节。

一、开幕式

首先,由东道主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姜杰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受中华医学会罗玲副秘书长和姜永茂社长的委托,王旌社长助理向大会致辞,肯定了《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近年来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2014年,127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35项学科分类排名中,有24种期刊位于学科综合排名的第1位,《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是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的第1位,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杂志在2013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学术质量提升项目资助。这个项目是扶优不扶贫,杂志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说明近年来在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方面都有了大的提升。2015年将逢中华医学会的百年华诞,希望本届编委会成员热爱这本杂志,甘于付出,并祝愿杂志越办越好。随后,宣读了第九届编委会成员名单及第八届表彰编委名单,并颁发聘书。本届编委会包括100名编委,8名港澳台及外籍编委,50名通讯编委。吴德昌、程天民、潘自强、柴之芳、于金明、詹启敏等6名院士担任顾问,尉可道为名誉总编辑,苏旭任总编辑,副总编辑10位:孙全富、童建、樊飞跃、常学奇、周平坤、刘晓冬、粟永萍、徐博、王俊杰和邵春林。

会上,程天民院士代表其他几位顾问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热烈的祝贺,对新一届编委会提出了寄语和希望。他说,我们的学科和期刊都是涉"核"的。核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的一面,遏制危害的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核的认识、掌控、驾驭和使用的能力。医学防护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与其他学科相比,放射医学学科规模小,杂志的发行量有限,但是杂志讲质量、讲特色,在全国1 989种科技核心期刊中综合排名128位,可谓异峰突起。希望继续保持刊登论文和编辑出版的高质量,使这座高峰愈加挺拔。

苏旭总编辑对第八届编委会的工作做了总结。他首先回顾了《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的发展历史,本刊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稿源不足、影响因子下降的低谷,而此时医疗照射正蓬勃发展,本刊及时扩大了报道范围,相继设立"放射治疗"、"影像技术"栏目,吸引了大量临床稿件,并在第八届编委会成立时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临床骨干专家作为编委会成员,保证了同行评议的质量。办刊过程中,杂志非常关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进行专题报道,如"3.11"福岛核事故发生后进行了专题报道,以及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的重大专项,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强烈关注。2011年,杂志引入定稿会制度,按季度举办,完善了稿件终审制。2010年全面采用中华医学会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并于2011年创办建立了杂志网站www.cjrmp.net,将创刊以来的全部6 000多篇论文全文上网,免费下载,目前浏览量已突破170万次。2014年开通了微信平台。几年来,经过第八届编委会及编辑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杂志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年度综合质量评审中,2011年获得文字表达、插图、法定计量单位审读优秀奖;2012年,荣获英文摘要优胜奖;2013年荣获法定计量单位和表组优胜奖,编辑质量跃居第22名。2013年,杂志申请并获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的学术质量提升项目资助。2011—2014年科技论文引证报告显示,影响因子累积增长80%以上,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来稿量的增加及较高的退稿率使双月刊变为月刊成为可能。2014年1月起,在双月刊运行33年后改为月刊,这是杂志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最后,顺应国家对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发展战略,对创办英文期刊提出了初步设想,通过本届编委会的努力,让世界同行了解我国放射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希望各位编委们就如何提高杂志质量和影响力,以及进一步创办英文刊,积极建言献策。

开幕式结束后,全体编委和专家合影留念。

二、编辑部汇报工作

为了迎接这4年一次的盛会,编辑部精心制作了别具一格的杂志宣传折页,附赠一个小光盘,包括中华医学会相关文件,1981—2014年杂志大事记,杂志历届编委会组成名单,2011—2014年杂志的总被引频次数据、刊登的论文全文,历次定稿会掠影等。

并运用新媒体手段,实现跨界合作,赶制了视频短片"传承·创新·发展——《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现场播放,以飨编委。该片从2014年9月26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发布会开始,倒叙了杂志的发展历程。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与2011年相比,影响因子累计增长83%,综合评价总分在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中名列第一,在1 989种期刊中从1 574名前进到第128位。在中华医学会系列127种杂志中,排名第25位。首次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回顾放射医学与防护学科伴随原子弹爆炸50周年来的发展,杂志在90年代末的总被引频次位居前100名,影响因子为200名左右。但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核相关研究的投入和产出下降,杂志陷入稿源不足的泥淖。为此,2003年设立了"放射治疗"栏目,2005年与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合作开辟了"影像技术"栏目。由此获得了大量稿源。10年来,来稿量激增,有时占到了一半,杂志以扩版的形式来应对。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72页增至130、140页,由每期的20篇左右,扩至40、50篇。而刊载量过大,直接导致杂志的影响因子下滑,综合评价总分跌落到近1 600名。由此,在4年前第八届编委会成立时,面临着影响因子下降、刊发周期长等问题。在中国科协的引领和中华医学会的指导,以及承办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的支持下,通过召开定稿会,提高了退稿率,由原来的40%增至65%以上,从而规范出版,固定页码,刊发周期从1年到1年半缩短至平均7~8个月。定稿会在不同地区共举办了15次,吸引了多方的编委专家参与。通过数字化建设,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扩大了杂志影响。来稿量由400多篇,增至500多篇,到2013年达到640篇。2013年申请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学术质量提升项目,两年内经费30万,承办单位辐射所给予配套资金支持。项目实施一年后,2014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指出,《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列入近3年影响因子进步表现较好的精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提高30%以上。2014年,成功改为月刊。

杂志是一项薪火传承的事业。片中也回顾了历届的总编辑和编辑部的老编辑们,编辑获得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奖励共17人次。编辑部现有博士1人,硕士4人;副高级以上职称3人,取得编辑资格的2人。由此保证了杂志继续前进的动力之源。

12分钟的播映,使编委们真切感受到杂志的发展,全面了解杂志的概貌。接着,编辑部郭鲜花主任做了编委会工作报告,以详实的数据,讲述杂志封面的故事,分析杂志的各项参数,展望新的发展目标。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杂志,2014年第10期的封面上赫然显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与"第3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两个LOGO。这是围绕上届编委会议题,积极开展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在栏目建设上,将4年前的18个内涵和外延有交叉的栏目,整合成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放射卫生、辐射剂量、影像技术等9个栏目。利用万方医学网单刊分析系统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数据分析显示,放射治疗和影像技术在发文量排序第2、6位的情况下,被引总频次高居第1、3位,说明本刊对医疗照射防护的报道策略是正确的,其中的多位高被引论文作者成为杂志编委。此外,加强专题和述评的报道,先后组织了核应急技术与对策研究、日本福岛核事故、医用辐射中危害控制与风险评价、急性放射损伤救治、放疗剂量核查方法等5个专题;2014年每期有述评,汇集了放射医学与防护、防原医学、放射生物学、辐射防护、环境监测、放射治疗等各学科及交叉学科专家的最新报告。同时,降低刊文量,双月刊稳定在30篇左右,到月刊约20篇;召开定稿会,在初审退稿率35%的基础上,定稿会退稿率近30%,保障了质量较好论文的刊发周期在6个月内。通过以上举措,有效扩大了杂志影响,作为一个客观指标,影响因子实现了每年递增。新组建的第九届编委会分布区域更广,医疗照射防护专家占40%以上,并有3名台湾编委、1名日本编委、1名加拿大编委和3名美国编委,将为杂志的国际化积蓄力量。

三、放射医学出版研讨会

在接下来的放射医学出版研讨会中,编委代表们积极发言,进行了热烈讨论,对杂志的发展、特别是英文版杂志的创办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刘晓冬副总编辑讲到,目前的考核体系中,在英文期刊、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仍是考核指标之一,办英文杂志是大势所趋。直接办英文刊如有困难,可以分几步走:如每期有几篇英文论文,逐渐提高比例,同时锻炼编辑、审稿队伍。我们的优势是研究领域宽,放射生物学、放射诊疗、放射卫生等均有涉及,可吸引一定量的稿源。放射卫生是放射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委队伍中放射卫生专家水平较前提升,对杂志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周平坤副总编辑认为,杂志需要进一步增加影响力和关注度。目前网站建设中,应增加实时显示下载前5~10名的文章;对总被引频次高的文章作者给予奖励。英文刊和开放获取(OA)是趋势,放射医学研究在国内处于上升阶段,办一本英文刊容易,但英文刊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并不易,对于创刊来讲,英文刊名很重要,要简洁而特色鲜明,如果可以则可去掉"中华"、"中国"等,目前无"Chinese Journal"打头的刊名已放开。

童建副总编辑认为杂志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办英文杂志可先办英文专刊,每年1期,而对于稿源和文章质量问题,目前许多博士论文均要求至少英文发表1篇,可以进一步挖掘这方面的潜力;另外,交叉学科的相关应用,如化学、材料科学、计算科学与放射医学的联合应用,也是可以发掘的稿源。本刊应该向世界展示我国核能和医疗的技术成果。

樊飞跃副总编辑提出,第八届编委会的目标已经完成,本届又提出了一个"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杂志国际化,纯英文发表一开始确实要面临稿源问题,但编委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人数不少,每人供稿,发动海外同事、同仁供稿,就能解决大问题。

苏旭总编辑谈到,2014年的全球华人辐射大会汇集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杂志于明年1期将做一期会议专刊,集中报道大会的研究论文,并且有一半是英文稿件,这也是为今后的英文版杂志做的一次热身与尝试。

王平编委是来自放疗领域的专家,他注意到本届编委会有十多位放射物理方面的专家,他本人也担任多本杂志的副主编、编委,王平编委认为我们的杂志专业性强,有特色,并且几个专业融合,涉及面广,需求量大,从内容上对进入SCI是有帮助的。

余建明编委是中华放射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的下届主委,他是当初杂志开设"影像技术"栏目的发起者之一。对这个栏目很有感情,十多年来,影像技术发展很快,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专家在审稿时不要角色错位,多提建议使其提高命中率,使同道受益。技术人员一夜检查80多个患者,辐射剂量很大。需要关注的研究热点很多,希望有更多的论文发表在我们杂志上。

粟永萍副总编辑认为,英文刊被SCI收录不容易,但要"先出来,再发展"。如何争取国内稿源是提升国际质量的关键,我们杂志的肿瘤治疗、放射增敏是重点,要继续关注。

樊赛军编委提出放射医学方面的英文杂志国际上影响因子本身也不高,一般在3.0左右,本刊放射卫生涉及的调查型论文一般较简单,做成高质量英文版有难度,另外,杂志本身也不能只满足于毕业投稿。

夏云飞编委是国内外多本杂志的副主编、编委、审稿人,其担任副主编的癌症杂志于2007—2010年采用中英文双刊出版,2010年开始纯英文出版,2014年即被SCI收录。对于英文刊的出版,他有一些具体经验分享:一本国际化的期刊实际上需要编委的国际化、论文的国际化和读者的国际化。高质量的国际杂志格式要求规范,可以采用温哥华格式,其简便,容易操作;另外,还要有高水平的编委队伍。杂志发表文章的数量多少并不重要,但被引频次很重要。编辑部要主动出击,将已发表文章分类,推荐给编委和相关的顶级专家引用,这对于提高杂志影响力非常重要。编辑部也要组织队伍外出学习或聘请翻译协助处理稿件。

邵春林副总编辑强调,办英文刊定位要高,不能简单搞双语刊,要努力实现作者、编委的国际化,而出版环节可以请国际知名的出版社运作,出版中英文可以不同步,可办季刊。

蔡建明编委认为在办英文杂志的同时不能忘记杂志的办刊宗旨和受众面,要为国内读者多做工作,可以为编委制定奖惩机制,并且不断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

来自台湾的放疗专家吴嘉明编委是SCI收录杂志的编委之一,他认为杂志不能区域化,要提高国际化,刊名可以用"亚洲"、"泛亚洲"开头。作为台湾肿瘤放疗物理协会理事,他介绍在台湾各级病例、报告都使用英文,与国际接轨,并表示对推动杂志英文版的建设将提供帮助。

最后,苏旭总编辑做总结发言,表示本次会议圆满完成了预定的议程,取得圆满成功,各位专家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为杂志发展特别是今后英文刊的创办建言献策。他强调,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办英文刊,而是要国际化,在今后杂志的发展中要继续增加海外编委专家的办刊力量,实现杂志的发展目标。苏旭总编辑诚恳地希望新老编委积极支持和参与杂志的各项工作,团结一致,为杂志取得新成绩而共同努力。